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代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参军戏,唐宋时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参军戏中的副净,等于现在京剧中的“架子花脸”,一般都表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三国演义》戏里的张飞)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栏目所收的脸谱,并没有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采取广征博采的方法,择优选入。欣赏和研究京剧脸谱,最好与剧情、角色表演、服装和人物身份等一起进行。
京剧脸谱的色彩与人物性格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
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用色虽分类型,但也不是绝对的,仍有很大灵活性。如红色,在《三国演义》戏里用来表现关羽,是为了象征其性格;但在《法门寺》里,太监刘谨的红脸,则是肤色的夸张,表现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的地位,再加上眉、眼、嘴部勾出的奸诈表情,使人一看就知是一位擅权的太监。又如《水浒》戏里梁山泊头领晁盖,是“黄老三块瓦脸”,这里的黄色不是象征残暴,而是表示他面色发黄,对照印堂上勾出一个红光的形象,堂堂正正,一看就知是一位起义英雄。又如京剧界流行的“三刚不见红”(即李刚、姚刚和薛刚三个人物)的说法,也是从人物性格出发的。这三个人物都是性格倔强,刚毅果敢,舞台表演上要求严肃稳重,因而脸谱上不能见一点红,连嘴唇都不能勾红,也不能勾粉脸蛋,与此相反,《杨家将演义》戏里的孟良、焦赞这两个人物,因性格诙谐,常开玩笑,必须勾出粉脸蛋;然而,《洪羊洞》一戏中,由于两人已年老,性格有所改变,就不能再勾粉脸蛋。这都是前辈艺术家在色彩表现性格方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京剧脸谱的构图分类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
整脸:
这是一种常见的谱式。化妆时在整个面部先涂上一种颜色作为主色,以夸张肤色,再勾画眉、眼、鼻、口的部位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理,表现出人物的神态。此类脸谱画法极为讲究,要求笔锋准确有力,形象传神,用笔类似中国画的线描。
例如,《水淹七军》中的关羽,勾“红色整脸”,形象庄重威严。
再如《铡美案》中的包拯,勾的是“黑色整脸”。为了表明他是一位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清官,在乌黑的脸上,勾出两道紧缩的白眉,表现他忠耿率直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脑门正中勾上一个白色月牙,则象征他能昼断阳、夜断阴的传奇色彩。
满脸涂白粉,再用墨笔勾画出五官形象与面部表情的脸谱,都是寓意权奸、暴君、土豪恶霸之类的人物。如《群英会》中的曹操,是一个被塑造成生性好疑、善用心计,但又不失为军事家、政治家双重性格的人物。所以在化妆时,脸上抹一层白粉,表示掩盖真实面目,然后勾细长的三角眼,眼角画出奸纹,表现曹操的奸诈。
“整脸”中还有一些人物,用“揉脸”或“搓脸”的方法勾画脸谱,面部表情和式样较为简单,没有象征意味,一般用于配角,以区别剧中主要人物。
“整脸”的画法请详见实例。
三块瓦脸
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法,用线条勾出两块眉、眼窝、一块鼻窝,所以称“三块瓦脸”。
“三块瓦”在脸谱中运用极为广泛,它要求对称,用笔严谨,色彩多种多样,样似工笔画,是勾脸的基础。画法上又分为“正三块瓦”、“尖三块瓦”、“花三块瓦”、“老三块瓦”等。
“正三块瓦”多用来表现忠勇之士等正面人物。特点是立眉、大眼、圆鼻窝,色彩多用红、白、紫等色,挂“满”髯。(“满”髯是指净角所戴不露口部的髯口,比“扎”要长。)例如《铁笼山》中的姜维,勾的是“红色正三块瓦”,脑门上勾一个“太极图”,表示他是诸葛亮的弟子,有神机妙算的智谋和韬略。
“尖三块瓦”大都是卧眉或尖眉,眼窝有立眼,也有吊眼,基本上都是尖鼻窝。色彩有白、红、蓝、紫、黄等色。髯口有的挂“满”,有的挂“扎”。(“扎”是净角所戴口部露空的髯口,两耳边插“飞鬓”,俗名“耳毛子”。)表现的人物较为复杂,既有勇猛的悍将,又有土豪和恶霸。
“花三块脸”是在眉、眼、鼻等部位,勾画出色彩多样、花纹复杂的图案,但基本形式仍是“三块瓦”。髯口多挂红、黑“扎”,也有挂“一字”髯的。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好汉、剽悍部将等。如《盗御马》中的窦尔敦,因善用虎头双钩,故在眉梢处画钩形图案,勾成“蓝花三块瓦”谱式。
“老三块瓦”都用来表现年迈苍苍的老人,有正面的人物,也有反面的人物,俱挂白“满”髯或黪(灰黑)“满”髯。特征是眼窝梢向下低垂,并勾出一个垂云形象,形容老年人眼梢部分肌肉松弛、眼角下垂的特点。鼻窝有勾黑色的,也有勾灰色的,表现老年人胡须花白。
十字门脸:
发展而来,特点是将主色缩小为一个色条,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个色条来象征人物性格。主色条与眼窝在构图上形成一个“十”字形,故命名为“十字门脸”。
又分“老十字门”、“花十字门”,都是表现英雄武将等正面人物,髯口老脸挂“满”,花脸以挂“扎”为多。如《草桥关》中的姚期,勾的是“黑十字门老脸”,垂云眼梢,但画个粉脸蛋,象征姚期老当益壮的形象。
又如《芦花荡》中的张飞,勾“黑十字门花脸”,蝠形眉,笑眼窝,形成一个蝴蝶的形象;所以,张飞的脸谱也叫“黑十字门蝴蝶脸”。
“十字门脸”的谱式请详见实例。
六分脸:
是由“整脸”发展而来。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约占全脸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故称“六分脸”,也称“老脸”。
“六分脸”所表现的都是须发皓然、忠心耿耿的元勋老将,用紫、黑、红等色作为主色勾脸,髯口均挂“满”或“黪满”,如《二进宫》中的徐彦昭、《群英会》中的黄盖。
“六分脸”的谱式请详见实例。
象形脸:
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象非象,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是何种神怪所化。
如《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和青龙、《五花洞》中的金头大仙(金蜈蚣)、《狮驼岭》中的大鹏、《宝莲灯》中的二郎神杨戬的哮天犬,以及《金水桥》中据传说长得尖嘴猴腮、形似雷公的秦英,都勾成“象形脸”。
有关“象形脸”的谱式丰富多彩,请详见实例。
神仙脸:
由“整脸”、“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构图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武将均在盔头上搭彩球,区别于凡人。《闹天宫》中的二郎神杨戬,在金色脑门上加勾一只眼睛,表现传说中的二郎神有三只眼睛的特征。
有关“神仙脸”的谱式请详见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