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一点感想
下一主题:看叶底领悟制茶的真谛
如不受教科书影响,学了六大茶类所有知识之后,再全部忘掉。
忘掉什么茶氨酸、茶多氛、儿茶素、蛋白酶、还原糖、果胶质、脂肪酸、多酚氧化酶。。。等等现代的专业术语。
复本归真。
就明白,古人制茶的原理是纯朴自然的又充满智慧。
如弄明白以上几个问题,也就领悟了制茶的真谛:走水 与 用火
再学会体验茶的内质,则品鉴所有茶叶优劣,就没有障碍。
最简单而精妙的制茶工艺在福建,是福鼎与政和白茶,只用了萎凋与干燥工序就把茶做好喝了。
最复杂的红茶制作工艺也在福建,是正山小种,比其他红茶多了红锅杀青与烟熏干燥两道工序。
制茶工艺底蕴最深厚的也在福建,是武夷岩茶,充分体现了对茶叶走水与用火的制作精髓。
但云南普洱与湖南黑茶等紧压茶,其擅用自然的制作工艺对茶叶再加工后自然转化的妙用,又令人禁不住对古人制茶的智慧由衷赞叹!!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由什么来决定茶叶做成后不仅好喝,可长期存放并良性转化?
那就是在制茶中,怎么妙用茶叶走水与合理用火,让茶叶的内在物质顺其自然地充分转化,使茶性平和,使茶汤甘润鲜活。
简单总结:
就是:怎么把茶做活了,怎么把茶做和了。
茶性活,则久存不败,并愈久弥香。
茶性和,则久饮不伤,并怡情健体。
精辟!!!
为古人制茶的智慧而感叹!
其实这不是我总结的。
陆羽早就说了:
坎上巽下离于中
体均五行去百病
此茶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