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5406 次 | 回 33
#11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习惯成自然
简单最快乐

从她身上,我感觉到做人就应该简单,因为我们需要的实际很少。
——“心连心”组织义工王邦定

许哲每天的饮食很简单,早上喝一杯牛奶,中午吃一些青菜和水果。有时青菜用水烫过,不煮不炒,不加油、盐,切了就吃。她认为生吃能完全保持蔬菜的养分,水煮过养分就少了一半。晚餐喝一杯酸奶,若不饿就不吃。她觉得人不需要吃很多东西,吃东西很浪费时间,先要去买,还要煮、洗,吃完了又要洗碗。假如吃生的,只要洗干净,吃了就算了,节省的时间,可以看书,可以做有益他人的事情。

她从来不买衣服,穿的衣服都是从垃圾桶捡回来的。能穿的洗一下就穿;不能穿的就修改。她认为世间还有很多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自己要去买一件新衣服太浪费了,觉得对不起那些苦难的人。

她自己住一个房子,除了在书桌、书柜及床头柜上放一张母亲的相片,其他的什么摆设都没有。厨房多半是烧水用的。有些社会人士送纪念品给她,有的她就收起来,有的就丢掉。如果有人跟她照相,照了她就撕掉,她觉得留这些没有用,这些东西是累赘。

她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第一件事是静坐,其次做瑜珈运动,然后到外面散步,练脚力,下雨天就拿着雨伞行走,从不间断。现在一个星期有两天出去教人瑜珈。她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而有序。

她每天一定读书,有时晚上看到一、两点,或三点多,如果好看就忘了睡觉。她读书是有取舍的,好的内容就留下来,不好的就当作陌生人走过一样,完全不为所动。我问许哲:“ 你的爱好是什么?”她回答说:“读书。书像鸦片,一读就放不下来……小时候女孩子,尤其是穷人家的女孩子,根本没有条件读书。在香港做工时,做清洁工扫地……自己意识到没有读书就永远要做工,永远受穷,不可能有自己追求的‘自由’。”她现在开始学古代印度的梵文。事实上,此前许哲已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巴拉圭土语、马来语等多种语言。


习惯成自然
想年轻就会年轻

我们想老就会老,想年轻就会年轻。假如你脑筋不要想老,一百多岁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许哲

她从来不发脾气。因为她认为,如果发脾气,第一、伤害自己;第二、伤害对方;第三、其他人听到也受影响。生气害自己,也害很多人。发一分钟的脾气,要三天才能恢复得过来,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所以不要生气。有人问她:如果有人对你发脾气,你怎么办?你会怎么做?她回答说:那是他发脾气,不是我发脾气;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在养老院里,如果跟同事们处不好,她总认为是自己不会做人、不会做事,做得让别人不欢喜。决不说别人的过失。

看到社会上有恶人恶事,就像平常在马路上看到一些陌生人一样,完全不落印象。看到好事善人,她会记住,向这样的人学习。

她眼不花,耳不聋。她认为我们想老就会老,想年轻就会年轻。假如你脑筋不要想老,一百多岁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她每天都在为大家做事。她自己不需要照顾自己,只要照顾别人。她相信老天会照顾她。她一向觉得自己这个身体是为一切老人、病人、苦难人服务的工具,天天要利用这个工具。现在一百多岁了,还是利用这个工具,这个工具还很好,还没有坏。

有时人家会给她钱。她自己不需要钱,就拿这些钱去做好事。她现在照顾二十几个很穷的老人,每个月送一些米、油、糖和罐头给他们。如果有人捐钱给她,她就拿这些钱,替这些老人付房租、电费、水费,甚至付医药费。她对待每一个穷人,就像对待总统一样的恭敬。

#12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习惯成自然
只有现在

我们最主要的是看今天的工作要怎么去做。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许哲


有人问许哲为何能保持年轻和健康?她说,最重要的是天天开心,不停地奉献,不停地做事。这是她的长寿秘诀。

许哲说:“早晨四点、五点起来,快快乐乐的过一天。明天一觉睡不醒也说不定,一天过一天。如果我今天能够醒来,就高高兴兴的做人。每天看到的太阳都很漂亮,鸟儿唱歌很好听,树叶跳舞也很好看,这个世界很美丽。心情轻松,就健康长寿。这种健康长寿的礼物,是大自然送给我的。别人的快乐是赚钱的快乐,我是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我没有帮助别人,只是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早晨起来就静坐,静坐后,就做 ‘瑜伽运动’。做完瑜伽后,就到外面散步。散步回来,就做该做的事情。不想过去,也没想明天,今晚睡觉,明天起不来也说不定,我们最主要的是看今天的工作要怎么去做。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的确,许哲有着习惯于快乐的心灵。她用快乐的心态应对每一件事情,所以快乐就成为自然的习惯了。

拥有快乐的心理习惯,我们自然会有快乐的行为习惯。而若只有忧郁的心理习惯,那么我们也只能有忧郁的行为习惯。

#13 馨月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如果我今天能够醒来,就高高兴兴地做人。
——许哲

#14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4:04:00 引用

好贴

顶礼!

#15 日出东方 | 只看他(她)
2007-04-19 15:04:00 引用
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迂事而安,迂事而乐。
#16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20 05:04:00 引用

习惯成自然
境由心生

如果你说难,就是难;你说这条路很远,就是很远;说辛苦,就是辛苦。
——许哲


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一个父亲有两个性格迥异的儿子,一个天性乐观,一个天性悲观。父亲试图改变他们的这种性格极端化的倾向,于是把乐观的儿子关到马棚里不许出来,而给悲观的儿子卖了许多玩具,让他一个人在屋子里玩儿。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去观察结果。他先到马棚,看见乐观的儿子在兴奋地用铁锹挖着马粪堆,干得大汗淋漓。父亲很奇怪,问这个儿子有什么事让他这么高兴?乐观的儿子高兴地回答说,爸爸给我关到马棚里一定有道理,所以我想你一定是有礼物送给我,并把礼物埋在了马粪堆里。父亲又到了屋子里,看见悲观的儿子蹲在墙角哭泣,而那些玩具几乎原封未动。父亲很迷惑,问这个儿子为什么悲伤?悲观的儿子回答说,这么好的玩具我怕让我弄坏了,想玩儿又不敢玩儿,所以伤心。

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沙里曼在研究乐观心态激励人心的重要性时发现,对保险公司业务员的业绩来说,一些乐观测试成绩高的业务员比悲观型的业务员第一年超出21%,第二年超出57%。在一次次的被客户拒绝后,悲观的人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一行我干不了,一张保单也别想卖出去”。而乐观的人则会告诫自己:“可能我的方法不对”、“不过碰到一个情绪不佳的客户”。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讲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一次,有记者同许哲谈到她每日习练的瑜珈功,就问:“听说瑜伽功很难练?”

“如果你说难,就是难;你说这条路很远,就是很远;说辛苦,就是辛苦。”许哲不假思索地回答。

的确,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佛教讲“境随心转”,的确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但这种大智慧绝不高深莫测,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在生活中捕捉得到的,因为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每个人都是自己心态的主人,也是自己所面临环境的主人。

所以许哲说:“境由心生。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而保持年轻快乐。”

#17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20 05:04:00 引用

习惯从容 放松生活
愿望的重负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

在亚洲国家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当父母们被问及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最大期望是什么时,绝大多数父母的回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当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美国的父母们则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是啊,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背负着父母对我们的厚重希望,形成渴望成功的沉重的心理习惯。

我们总是有太多的愿望,为自己定下太多的目标,所以我们总是把快乐放到未来,把快乐供奉在内心深处,而逼迫着自己付出当下全部的精力去为未来的快乐不停地努力,从而忽视了手边的快乐。我们总是在想:如果能够如何如何的话,我就会快乐。而这个“如何”(可能是赚更多的钱、买到房子和汽车、升迁至理想的职位或找到一个可心的爱人等等)并不在眼前,那么快乐就要等到将来“如何”实现后才能享受,所以快乐就被我们收藏了起来。姑且不说将来“如何”能否实现,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快乐成为一种人生的赌注;即使将来“如何”真的实现了,你可能会发现你并没有真的快乐起来,因为你已习惯于把快乐放到未来,你又会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这种习惯使你忽视并浪费了当下生活的快乐。

有一个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聊天。中国老太太忧伤地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攒了一辈子钱,终于买到了属于自己的好房子,可我却死了。美国老太太则快乐地说,我住了一辈子好房子,可我到死也没把银行的房屋贷款还清。

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49岁现象”。在一些知识分子集中的研究院、科研所、大中学校等单位,频频出现一种怪现象:许多早些年退休的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多岁的老知识分子还健在,而在职的49岁左右的中年人却有的已英年早逝了。从表面看,许多49岁左右就故去的中年人,大多事业有成、子女长成,看起来生活安定,并没有早逝的原因。专家们研究发现,这种“49岁现象”,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因素。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青年时期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等较多磨难,在随后的返城、求学及工作过程中,他们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这种特殊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形成自己独有的观念,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生活上对自己也十分苛刻。在单位他们是骨干,在家里他们是主心骨,事业和生活的更高目标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所以他们拼命地工作,加班开夜车已司空见惯。实现目标的愿望如此强烈,使他们忽视了健康保健和平常生活的快乐。

《列子》中的一则“攫金者”寓言十分有趣:一个人进入集市,见了金子就拿,如入无人之境。当然,此人很快就被人们抓住了。当人们问他怎么竟会如此大胆,答曰:当时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是啊,他太想得到金子了,金子是他唯一执着的目标,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个目标上,周围的一切人和事自然都视而不见。所以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天机”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天赋灵性啊!我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经常像那个“攫金者”一样,脑子里只有远大的目标之“金”,而对身边的快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是不是已让对目标的深切欲望耗磨掉自己太多的“天机”呢?庄子又言:“至人无梦”。我们是否该从梦中醒来,放松心思,恢复固有的灵性,从容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呢?

看一看许哲吧,她曾讲过:“别人的快乐是赚钱的快乐,我是享受大自然的快乐。” “每天看到的太阳都很漂亮,鸟儿唱歌很好听,树叶跳舞也很好看,这个世界很美丽。心情轻松,就健康长寿。”赚钱的快乐是单一的并且是不确定性的,而享受大自然的快乐却是无穷无尽并随处可得的。“天机”深浅,不言自明啊!许哲还讲:“太阳照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是单单照着我一个人的。”听了这句话,我们是否该有所领悟呢?

[此
#18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20 05:04:00 引用

习惯从容 放松生活
对己对人皆从容

我一生没有什么苦恼,因为我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所以没
有失望、没有烦恼。
——许哲


人们普遍有一种攀附心理,就是总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相比,以此作为获得快乐生活的参照。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谈到,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们曾接受过一项调查,问他们是希望一年挣5万美元,而其他人的收入是他们的一半,还是一年挣10万美元,而其他人的收入是他们的两倍。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他们宁愿挣得少一些,只要比其他人好就行。事实上,这是一种生活的惰性。即使我们通过努力达到或超过了其他人的参照标准,快乐也会十分短暂,因为我们会发现,又有另外的人群提供了更高的参照体系。我们只好又从新的起点起步,向新的目标进发……循环往复,至死方休。我们会感到快乐就像赛狗场上的那只诱惑狗儿们拼命奔跑的电动“兔子”,无论我们怎样疲于奔命,那只快乐的“兔子”永远都只能在前方。

“你这一生中有没有遇到烦恼的事情呢?”曾有记者问许哲 。

“我一生没有什么苦恼,因为我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所以没
有失望、没有烦恼。”许哲平和地回答。

有人问她:“你曾忧虑过健康和金钱吗?”

许哲笑道:“ 人们常问我,如果不存钱,到了死的时候谁给我买棺材?我说,我会走到一个小山前,就倒在一个洞里死去。他们笑了。我保持健康不是因为我想长寿,而是因为如果我病了,会给他人带来麻烦。”

以提倡“快乐经济学”著称于世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对金钱与快乐问题做过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不少人把钱作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钱只是达到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最终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快乐,使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而不仅仅是全社会财富的极大化。”许多人不快乐,是“因为已经把自己交托给钱,成了钱的奴隶。做奴隶是痛苦的。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许多人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生真谛,做了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而 “人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享受,经济学一开始就认为人的物质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把人放在一个永远满足不了的痛苦中。真正要解决一个社会的问题,是要解决每一个人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快乐的问题。”

年轻的知名指挥家彭家鹏对此大约深有体会。彭家鹏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被认为是很有天赋的青年指挥家。可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却出人意料地告别了音乐。为什么?因为音乐家“太穷、太苦”。他来到香港,成为一名地道的商人,一身名牌,出入商界名流之间,赚了很多钱。但他感到自己并不快乐。终于,他重新选择了音乐,报名参加第35届国际康德拉申指挥大师班,被破格录取,并荣获“康德拉申大师班奖”,后又申请到乌克兰国际指挥大师班学习,并以第一名毕业。人生有时像一条环行道。彭家鹏重新拿起指挥棒,成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告别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又回归到简单朴素的生活中来。这时,他才最终找到满足与快乐。

一位朋友曾向我诉说她的苦恼。她对金钱和物质享受并无强烈的欲望,所以平淡清贫的生活并没有使她烦恼。可是她并不快乐。为什么呢?原来是周围的人让她不快乐。她非常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和评价,她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务,是为了让丈夫满意;她小心翼翼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希望能够获得老板的赞赏同事们的褒扬。甚至她每天的衣着打扮都让她浪费掉早上的许多时间,因为她怕穿的不得体,会使同事们私下嘲笑自己……“没办法!谁让我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呢?”她幽幽地说,“我关注别人对我的每一个眼神和表情,生怕我会使他们不愉快,生怕他们会对我不满意。他们让我每天都紧张着,很累的,我怎么能快乐起来呀!”

显然,我的朋友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把自己的完美愿望延伸到了周围的人群,让别人对她的评价成为完美与否的最终参照与界定。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尽相同,整齐划一的完美愿望注定只能是泡影,所以烦恼丛生,快乐当然无从说起。

许哲是怎样做的呢?有人问许哲,如果走在街上,有人骂你,你是否生气?许哲回答:“我不生气,因为人总是要说话的,我就当他在讲与我无关的话,那为什么要生气?如果生气,你三天都会不开心,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如果你对别人讲你的气恼,别人也会不开心,也就伤害了别人。”的确,世事无完美。放弃完美,我行我素,才是对人对己的从容心。

我的另一个朋友的烦恼又是别有一番滋味。他是个脾气很大的人,为什么呢?他总是希望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符合自己的想法,稍有违逆即会惹他不快。他经常跟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发脾气,总是搞得自己和别人都不痛快,也失去了一些很要好的朋友,所以很不快乐。

“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朋友说,“我也是为他们好呀。我认为对的事情,他们偏偏不去做,总是自以为是,你说我能不着急吗?我发脾气真的是为他们好啊!”

我的这个朋友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别人时,却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他对自己没有从容心,对别人也无从容心。许哲讲:“我不会主动去教导别人,那样人家会生气,也不会听你的。但如果人家来问我,我会把我认为对的告诉他。”的确,人各有志,思想也是千差万别。如果试图使周围的人遵循自己的思想轨迹,自然是徒劳的,何必自寻烦恼呢?

一个生动的故事大约会是治愈这个朋友烦恼心的一剂药方: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即使愈合了也会留下伤痕。无论你怎么道歉,伤痕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痕和心灵上的伤痕一样,都难以恢复。”

当有人问起许哲健康长寿的秘诀时,许哲回答:“平静的思想与爱心。你要爱所有的生物,无论好坏。如果他们淘气,就更需要爱。人们因为不快乐而去做坏事伤害别人。我理解的人性是,快乐的人是不会以伤害别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

#19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20 05:04:00 引用

习惯从容 放松生活
悲剧与喜剧

担心使人无能为力,担心带走了生活的所有乐趣。
——许哲

大诗人但丁曾给“悲剧”下过定义:悲剧就是生活在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我们裹带着过多的愿望行走在有限的生命行程里,时间、精力和机遇限定了我们只能实现极少的愿望,那么我们只好去做一个悲剧人物了。

“你怎么会无忧无虑的生活呢?”曾有人这样问许哲。

许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担心什么?你必须首先问自己这个问题。担心对人有用处吗?没有!你为什么还老是花时间在担心上呢?”

“担心使人无能为力,担心带走了生活的所有乐趣。”许哲一语中的。

实际上,当我们洗尽浮躁铅华,心生淡静从容,放弃那些林林总总的参照体系,释放那些对目标和金钱的强烈欲望,甩掉那些无谓的忧思与焦虑,聚敛心思于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和平常生活的点滴之间,就会发现,原来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边,而以往我们竟于浮躁中视而不见。这时,我们才发觉,原来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宰和演绎一部快乐的生活“喜剧”呀!

习惯从容 放松生活
用心在当下

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一行禅师

一个禅宗掌故非常著名:一个弟子请求师父开示生命的真谛,师父凝视弟子片刻,即拿起毛笔写下“用心”二字。弟子茫然,请师父再行解释,师父又写了一次“用心”二字。弟子惶惑而沮丧,无法理解师父开示的道理,师父就继续耐心地写着:用心、用心、用心……

是啊,当我们用心感受生活中每一个真实的刹那,就会领悟生活的真谛。一位越南的禅学大师一行禅师在他的著作《一步一莲花》中写到:“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

“你对新世纪有什么想法和希望?” 几年前,曾有人这样问许哲。

“并没有特别的想法与期望。我活着不是因为我的作为。我一天又一天生活着,每天的生活都随之带给我责任及其丰富的色彩。我喜欢每一天的生活,即使只是坐着与人交谈也很喜欢。”许哲安详作答。

在当下的平常生活中用心去感知并体味快乐,实在是我们人生中沉于下而超乎上的极佳境界,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种境界就在我们身边,伸手可得呀!当夕阳的一抹余晖照在秋天金黄色的银杏树上,我们有温暖的快乐;当孩子在我们怀里沉沉睡去,我们有慈爱的快乐;睡意朦胧中母亲替我们掖紧被角,我们有感恩的快乐;完成手头儿的工作后在窗前的阳光下伸个懒腰,我们有满足的快乐;躺在草地上看浮云变幻,我们有闲适的快乐;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悠然漫步,我们有淡泊的快乐;在路上为陌生人指点迷津后看着他匆匆远去,我们有友善的快乐……

#20 楼主 清莲玄心 | 只看他(她)
2007-04-20 05:04:00 引用

习惯从容 放松生活
双刃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一位朋友曾问我:生活中的快乐的确在于发现和体味,但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和磨难啊,比如家庭破裂、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工作、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我们面对这些挫折和磨难,怎么会快乐起来呢?

是啊,在这个时候,朋友们会鼓励我们,要我们坚强,并且快乐。坚强是必需的,可要我们快乐,肯定是勉为其难了。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平静和信心。事情已然发生,痛苦无法改变局面,只有平静面对,做好该做的事,避免挫折和磨难的进一步蔓延。

平静,意味着没有不快乐,也没有快乐。这恰好是快乐的良好铺垫。在平静之上保持信心,将使局面尽快向好的方面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柏林几乎成为废墟。盟军在搜索过程中,在一个地下掩体里发现了一家德国人,缺衣少食,窘困异常,可就在屋子中央一个破箱子上的瓶子里,却插着一支娇艳的鲜花。一个盟军军官感慨万端: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一定会很快复兴的。

挫折和磨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伤害了我们,一方面又让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前进的经验。所以挫折和磨难有时也是一种财富。

保罗·布兰德博士在《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一书中谈到,常人推拒躲避的“疼痛感”,正是一种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功能,“只有在与其他感觉,诸如触觉、痒、甜、香等感觉信号竞争中居优势的情况下,疼痛信息才可穿越所谓脊髓之门,传达到大脑之中,并在大脑意识作用下,做出一种反应,如去吹烫伤的手指,或去揉搓撞疼的脚”。如果没有“疼痛感”,我们可能会像“先天性无痛症”患者一样,仅因一个小的伤害,就导致流血或溃烂而死。

事实上,疼痛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理特征。疼痛的作用在于提示我们身体可能产生的某种病变。美联社曾报道过一个名叫加比· 金格拉斯的3岁女孩儿。她活泼可爱,看起来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但当护士给她打针时,她没有号啕大哭而是安睡如常;她的眼睛因为“又戳又抓”,左眼角膜严重受损而比右眼肿大两倍,加之因治疗引发的白内障,左眼几近失明;当她长牙时,她总是“平静地”把自己的手指咬得鲜血淋漓。原来,加比患的就是“先天性无痛症”,几乎给她的健康带来灭顶之灾。

挫折和磨难正是我们人生的“疼痛感”。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中国成为唯一保持并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在几千年来不断地承受着外族的一次次侵扰甚或统治,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不断地反思调整,不断地吸纳融合,所以活力涌动,保持至今,成为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

“塞翁失马”的故事大概是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汉朝时,有一老翁与儿子居于塞上。一日,家中仅有的一匹马丢失了,邻人即来安慰老翁,老翁淡然一笑:“怎么能知道这不是福事呢?”果然,几日后那匹马又回到家里来,还带回几匹野马。邻人赶来道贺,老翁摇摇头说:“怎么能知道这不是祸事呢?”结果有一天,儿子去骑野马时摔落马下,腿骨跌断,成了瘸子。邻人又来安慰老翁,老翁还是淡然一笑:“怎么能知道这不是福事呢?”不久,战争爆发,所有年轻人都被充军征赴前线,战后无一生还,老翁的儿子因腿有残疾未被征召,故幸免于难。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上老翁是深谙此中真味,才有如此豁达的从容心态。

有人问许哲何时最难过?许哲回答说:“没有难过的时候。我不知道怎样去难过。我男朋友1945年死于空难,我也认为是神的安排。他在那个世界一定比在这里快活。为什么不为他欣喜呢?”这是何等达观的心态呀。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