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迷而未觉的人,执着自己所学的法门、执着人我、执着法相为实有,只研究名相,却没有心行。名相可以研究,但是研究之后要不执著名相,才能契入一行三昧。如果执着坐在这里不动、不倒单、什么都不想就是一行三昧,反而会障道,因为心有所执,道就不现前。六祖大师更进一步解释:如果说常坐不动、无思无想就是一行三昧,那不就和无情识的木头、石头、草木没什么差别,木头、石头能成道吗?有这种见解,不但与道不相应,而且还是障道因缘。因为产生邪见、产生执着、产生法执和我执。所以,除了不起心动念以外,还要清楚、明白、作主。不但打坐如此,走路也是如此,行住坐卧都是如此。
认为打坐时不起心、不动念是直心,这只讲对了一部分,因为除了不起心、不动念,还要清楚、明白、作主,这才是一行三昧的境界。明白了这个道理,打坐也是道,走路也是道,穿衣吃饭皆是道,因为打坐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处处作主,走路也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处处作主,乃至于功夫养成了,睡觉的时候也是如如不动、清清楚楚,也是了了分明、处处作主,如此才是真正的直心,打坐是直心,走路也是直心,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都是直心。
(九)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道须通流”,道就是指这念心,这念心要像流水一样畅流、畅通,这念心不要住在任何定点、任何法上。心水没有染着、无所住,才能通达无碍,否则就成了死水。什么是死水?对境、对物、对事、对于一切情境,一旦这念心有了任何执着,心水就成了死水,古人说“死水不藏龙”,死水起不了大作用。所以打坐时虽然一念不生,但也不妨碍日常生活上起心动念,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善念、都不执着,心水就流通、自在。
在日常生活上,时时刻刻起善念,时时刻刻宣扬佛法,时时刻刻建道场、普度众生,这就是道在通流。这念心就是道,这念心不住任何一处,静也静得、动也动得,就能如流水一般通畅无碍。凡夫众生是动得静不得,执着静境的修行人则是静得动不得,这都是障碍,无法与道相应。真正的道要通流,这念心不住法、不住于任何境界才能通流,否则就成了滞流。想过去,就住在过去的心境;想现在,就住在现在的心境;想未来,就住在未来的心境,这些都是有所住。乃至于想到好事就生欢喜,想到坏事情就起无明、生烦恼,这也是因为心住于法的缘故。如果能做到知道是善也不会欢喜,知道是恶也不起烦恼,这念心始终无挂碍,悠闲自在、寂然不动,始终保持这个心境,才能真正达到通流的境界。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心如果住在任何一个点,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如同作茧自缚。有些人会想:“诵经是住在经上,持咒是住在咒上,持戒是住在戒上,难道诵经、修善都不对吗?”其实不然,只要了解“心无所住”的道理,就不会有挂碍。因为众生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佛就开方便法,教大众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就是将心安住在道理上,这是方便法。等到心没有杂念、没有妄念,能够时时作主,就不需要再念,如《四十二章经》所说的“念无念念”,从有念归于无念,这就真正得自在,所以“住”在善法或理上,只是一种前方便。
《六祖坛经》是顿悟自心的法门,如果不了解顿悟与渐修的差别,就易曲解其中的道理,甚至产生疑惑:“先前佛告诉我们要住于善法,现在为什么又说无住?连善法都不能住,岂不是前后矛盾吗?”要知道,佛陀所讲的“住于善法”是为了度化下根、中根、上根的人,这里讲“无住”是为度上上根机者所开示的顿悟之法。由于下根、中根、上根的人经过先前很久的薰习,现在听到这个法门才能像上上根的人一样契悟这个道理。了解这层意义,修任何法门就没有障碍,这念心才能真正通流。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为每个人心的染污有轻、有重,执着有深、有浅,所以佛讲种种法门,目的都是为了使众生去除执着、解脱滞缚,也就是先破我执,再破法执。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只知道不动,身体不动、口不动、心不动,坐在这里就像个木头一样,与道毫不相干。
打坐时,除了调身,更重要的还要调心。古德说:“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禅宗祖师说:“要得真不动,动中亦不动。”如果要使这念心达到一尘不染的境界,不但打坐时要做到不动,走路时也要能做到;不但在走路时能做到,睡觉时也要能做到;不但行住坐卧都能做到无所住,在十字街头、灯红酒绿的场所也要能做到,这就是真正达到不动的境界,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十)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这里以舍利弗尊者在林中静坐遭维摩诘居士诃斥的公案,说明常坐不动并非一行三昧。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在树林里打坐,维摩诘居士从林中路过,就问:“舍利弗!你在这里做什么?”舍利弗尊者答:“我在打坐。”那时舍利弗尊者修的是小乘法,心住在所修的法门上。维摩诘问:“你怎么打坐?”舍利弗知道维摩诘是金粟如来转世,怕自己回答之后遭维摩诘诃斥,所以不回答。于是维摩诘居士说:“我告诉你一个真正打坐的方法,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这与<定慧品>所讲的“直心是道场”是同样的道理。
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这个世界是欲界,欲就是希求、欲望,世间人除了有睡眠、饮食等欲求,还有男女之欲、名利财色之欲,因此这念心不容易定下来。如果自己有这些欲念,当下就是欲界众生。出家众为了脱生死,出离红尘家,宴坐清净道场,这是一种方便。世间人六根对六尘,所接触的多是名利财色,常被尘劳所缚;修行人虽已离开染污的尘境,若执着清净的环境,也是一种欲执,“执”就是贪爱。所以,即使身在清净的环境中,也不可产生贪爱之心。
色界众生没有欲染,但有色质之碍。外在一切有形有相之物都属于“色”法,庄严的佛像、清净的道场都是色法,如果对这些境界产生贪爱,有执着色相的心,就是色界众生。对于喜好的境界有所执着,贪爱种种色相,就是色界的众生。
无色界众生虽已远离欲界及色界众生的贪着,但是执着空的境界,将心识住于空定中。即使生到无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是在三界当中,等到八万大劫的寿命结束,仍要受轮回之苦。如果能进一步修四谛,体证苦、空、无常、无我之理,就能出离三界。
想要离开三界,现在这念心就可以离,离不是逃避,不是逃到任何一个地方,真正的离是要从这念心出离。所以维摩诘居士告诉舍利弗尊者脱离三界的方法,并不是打坐修定,而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什么是顿悟自心?于三界内不动身口意就是真正的宴坐。所以打坐时不要怕吵闹,对任何事都不要有取舍之心,不动身口意、一念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染着,这就是真正的宴坐,与永嘉大师所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道理相同。真正明白了,就知道维摩诘居士所讲的不动是真正的不动,不但是打坐不动,动中这念心也能自在、也是不动,这就是一行三昧,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在日常生活上依然是修一切善、断一切恶,继续不断地精进用功,但是不执着自己对道场有多大的贡献、做了多少功德。所以,同样是精进用功,只是不执着而已。大家要了解,不执着不是不做事,而是做了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念心始终宴然不动,虽然不动,心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常知、处处作主。讲来讲去都是这念心,横说竖说始终是不离当念。
(十一)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六祖大师提示大众,有些人教授打坐的方式是看心观静,教人身体不动、心念不起,从这里下功夫。很多愚迷众生不了解真正的禅定,执着这个观念,反而愈修愈颠倒。如此教导别人,便会产生极大的错误。所以不要执着看心观静,不要以为心念不起不动就能契悟无上菩提。
看心,心在哪里?心没有形相,怎么看呢?看心就是觉照,就是注意自己的心念,看看自己这念心是生、是灭?是动、是静?是善念、是恶念?看心、观心、反照,这都是方便,注意让自己的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这还是一种方便。因为一看就有能看、所看,心就成了相对。所以看心的目的是在注意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打妄想,一打妄想立刻知道,赶紧刹车。如果于修习的过程中产生执着,就会出问题。例如,以前有一位居士修观音法门,认为“观音”就是要听自己身体内的声音,甚至一盲引众盲,另一位居士听了他的说法,也跟着这么听,久而久之就经常听到身体里面有声音,脑子里一直有声音跟着自己跑,睡也睡不着,走路、做事都成了障碍。后来师父告诉他,不要继续听那些声音,要坚住正念、任心自在,因为有能听、所听,都是执着,这念能听的心存在就好。
看心,看就是观,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注意,注意自己不要打妄想,妄想来了不理它,自己要能作主,觉性要存在,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就是看心。有些人在打坐时感觉心很清净、很安定,就自以为入定了,希望一直把心念住在这个境界当中。这种想法是对于静境产生贪着,一旦听到外面有一点声音就会起烦恼,乃至于觉得别人都不用功、都在妨碍自己修道。这是执着静境的副作用,心已经执着静的境界,落入静尘当中。
社会上多数的人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动的境界中,没有种种五光十色的刺激时,就觉得很空虚、无聊,这就是动得静不得。修行人如果知见偏差,对静境产生执着,则是静得动不得,当静境散了,烦恼还是存在,仍然是迷失本心。凡夫众生不是住在动的尘劳境界中找刺激,就是住在静境,动境、静境都是尘劳境界,执着动静二尘,心永远得不到解脱。
打坐时观心又观静,不起心动念,这样用功就能悟道吗?六祖大师破斥这与无上菩提心相违背,无上菩提心是绝对的心境,这念心了了分明,也就是无住生心。所以从无住生心、从了了分明来看,这个方法当然是不对,这只是修行的一种方便法。《六祖坛经》所讲的法门是直截了当,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之法。《楞严经》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所阐述的也是这个道理。
古人说:“要得真不动,动中亦不动。”真正的不动不起,不但是打坐的时候不动,顺境、逆境也不动,面对外面种种境界,心中没有任何取舍,这才是不动。不起,就是不起心,不起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不起杀、盗、淫之心。不动不起就是安住在不动、安住在定当中,但是若想要用这种方法契悟无上菩提,就会走远路。因为有法执,执着不动、执着不起、执着观静,这还有能观、所观。真正的不动,不但打坐时一念不生,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这念心都能自在,只起善念、不起恶念,看到好的不起贪念,遭人毁谤也不生烦恼,真正达到八风吹不动,这才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一行三昧。不了解这些道理,要想达到一行三昧的境界是不容易的。观心看静尚有能观、所观,不动不起只是一个定境,这当中没有慧、没有觉照的功夫,如此用功无法契入无上道,不能达到一行三昧的境界。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在迷的众生、愚昧的人无法契悟这个道理,不知道如何达到一行三昧、如何契悟直心,却执着方便法门为实有,因此走了远路,乃至于执着一些光影境界,这就成了颠倒。现在从看心观静、不动不起这个方向去用功的人很多,也有人执着身体要打坐,而不知道心要安住于何处,这就如禅宗祖师所说的“磨砖不能成镜”,执着身体打坐却不在心地上用功,根本不可能契悟无上菩提。但是,如果因此认为修行不需要打坐,这也是错误。打坐是方便法,因为走路容易疲劳、心容易散乱,睡眠时觉性又容易沉下去、入到梦境中,所以藉打坐来契悟无上菩提心。佛经及祖师大德法语中不乏赞叹静坐之文,如:“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六祖坛经》也提示大众,契悟这念心需要助道因缘,而打坐就是方便入道的法门。
如何在这念心上用功?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没有妄想、没有昏沉,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到清净心现前,一念相应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念清净心求也求不到、想也想不出来,化掉烦恼、破掉执着即是,就这么简单。同样都在修道,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从这念心上去修,而是对所修的法产生执着,不但执着法,甚至误解法,所以六祖大师说“如此者众”。
“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将错误的方法传授他人,不但自己犯错,受教的人也被误导,错上加错,是为大错。现在我们明白了,修行应该怎么修?“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所谓“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这才是真正在打坐、真正在心地上用功。
修观行要依次第而修,“境为妙假观为空”,为了安住自心,必须先观想一个清净的境界,由于想出来的境界是假有,还须将假有的境界回归原点,所以要观空;但是观空以后,执着空、住在空当中也不对。“境观双忘便是中”,能观的这念心、所观的假有以及空都要忘掉,不要执着,到了虚空粉碎,最后只有觉照存在。“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有能照、所照,就有前、后、内、外等种种分别,现在达到一念不生、纯一直心,就是一行三昧,所以到最后还是归于中道实相。
憨山大师所说“以有入空,四大俱融”也是同样的道理,先由方便法门入手,从有而后入空,领悟地水火风四大相融。进一步还要不执空、不执有,所谓“以空入有,有则不朽。空有两忘,适同金刚”,始终不离当念,这一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处处作主,直至“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就是一行三昧的境界。
修行,一种是顿悟,一种是渐修。真正悟到这个道理,安住在这个道理上用功,这就是禅宗祖师所说的“保养圣胎”。如果是从教理上用功,就要修戒、修定、修慧,修种种方便法门。可视自己的根基,配合外在的环境因缘,选择渐修或顿悟法门。如果对于一念不生的境界有所契悟,打坐时就用一念不生的法门。如果做不到一念不生,打坐时还有瞌睡、妄想、无明、烦恼,心始终静不下来、定不下来,就必须修加行,修四正勤等方便法门,例如诵经、持咒、早晚课诵,使自己善念时时现前,所以渐修和顿悟二者不相妨碍。
(十二)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这一段是讲顿悟法门,“我此法门”是指“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渐修法门、有顿悟法门。渐修法门,是藉由诵经、背经、持咒、修六波罗蜜……从闻慧、思慧、修慧上用功。这里是讲顿悟法门,强调不思、无念。心达到无念的境界,没有男相、女相、在家相、出家相……没有任何形相。这念心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始终存在。这就是心之体。顿悟法门是佛法最上乘的法门,所谈的都是心性,是顿悟自心的法门,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不二法门,又称为“教外别传”。
阅读佛经或听闻佛法,都要先了解这部经是大乘或小乘?是渐修法门或是顿悟法门?否则就无法会通。例如:佛法有八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都提到“念”,但这里为什么却“立无念为宗”?因为这是大乘法门,直显无为法。由于一般人不容易契悟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心体,心没有依靠,假使强调无念,就容易偏执一边,所以佛陀慈悲开“有念”的方便法——诵经、持咒、念佛、念法、念僧……,目的是让这念心先靠在善法上,到最后善法也不执着,就能达到“无念”。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要达到无为法,先要确立体、宗、本三个方向,以什么为体?以什么为宗?以什么为本?“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从上以来”,指从过去到现在。从过去到现在,六祖大师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说法,第一就是“先立无念为宗”,这个法门是以无念为宗趣、宗旨,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要达到无念境界。所谓“无念”,不但是无恶念,连善念也不起。起善念属于“假观善”,契悟缘起性空属于“真空善”,不执着假有,也不执着真空,归于心体是“中道实相善”。中道实相是最高的善法,所以,无念才是根本。无念,就是佛经所说“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可思、可议,皆属有念。
禅宗法门是佛的心法,佛的心是无念境界。要契入佛的心要,第一步先要了解一切思维、推测,都属于有念;有念,就无法契入佛的境界。众生心猿意马,念念都在攀缘,这就是有念。如果不起心动念,就会迷迷糊糊,就会打瞌睡、觉得无聊,这并不是无念。无念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不但不起心动念,而且觉性要存在,这念心无妄念、无杂念,了了分明。所以,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也就是所谓“起心即错,动念即乖”。
顿悟自心的法门先要明白什么是无念,先要契入无念。有念是众生,无念即是如来。大众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没有恶念、没有善念,看看当下这念心在哪里,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