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0148 次 | 回 32
#11 春江月色 | 只看他(她)
2007-11-05 14:11:07 引用
#12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6 09:11:54 引用
问好朋友们,共同学习
#13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07 引用

第十三讲 — 修道勿重文章
第十四讲 — 真与假
第十五讲 — 三帖处世良方
第十六讲 — 声显明着 — 时时警愓
第十七讲 — 人生的命运
第十八讲 — 礼仪

(以上还没找到,待找到了一定会添上来,还请朋友们谅解!)

#14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25 引用
第十九讲 穷则变变则通

有人说“穷则变,变则通”是好道理,可是能变得通与不通,郤必须把定心头,可不能变歪而邪通。

社会上生意场面,充满酒色财气,稍一不慎,贪心妄想,往往会无明造业,变成邪行小人。

做生意就如下赌注一般,有钱须多做布施功德,无钱要脚踏实地,痴心妄想、投机取巧,浪得一时,还是会一败涂地。平常生活,莫要过于浮华,浮华是小人的表现。孔子说:“小人穷斯滥矣!”大家须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才是防穷防恶的根本。故人人应效法君子之固穷,不学小人之滥行,变得通与不通,就看自己去觉醒了!


--------------------------------------------------------------------------------

第二十讲 修脾气之道

世人修道研理入微,能言善道是无用的,知行合一、平心静气,才真受用。

修道千年,虽然变化无穷,法力无边,郤不能超脱于三界轮回之中,是可原故?乃心悟万法,知万法之理,郤是“嗔心太重、三毒蚀骨,无法平心下气也”。

脾气人人有,能改者才是正气,始可依此而贯通天地,弘扬正道、永世万存。

故知,修道是修脾气之道,学做人之道而已。


--------------------------------------------------------------------------------

第二十一讲 魔来乱道

魔来乱道,道岂能被乱,乃是人心气浮,不顺天理,故魔来乱心也。

修行不可动无明火气,气魔是很乐意看到修道者怒发冲冠的呀!

容易生气的人,修的不是道,反予让魔可侵而趁机乱道,丧失修行道心。常见修行有德的人,于将开悟之时,郤因为小小磨摖,生起嗔意,让魔有机可乘,进而控制其道心,令其做出种种luanlun之事,以致于道体被破、道果成空,后悔是来不及啦!

偈曰: 论修道有何用处,脾气如牛胜牛魔。
  念经有何妙处用,骂声响起心火攻。

再偈: 修行贵乎好脾气,气稳如山自性发。
悟得天地正气明,法船即是您自己。


--------------------------------------------------------------------------------

第二十二讲 颜回自述

颜回有分灵再世焉,至今精神不死,宏扬圣道,不眼不休,谁说我早死无用?

劝世人学我箪食瓢饮、安居陋巷,才不会因争产地、抢建风波,搞得乌烟瘴气、心神不安、生不如死,长寿有何用处?

#15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44 引用

第二十三讲 误会

“误会”常由口舌多言而来,彼此间的不能直接沟通,是造成猜疑的原因,同事间以取人之长为本,而避谈人之短处,才是和气之道。
若是以为“我想的才对”,作为“他人皆非”的条件,则此人已丧失了修心养性之中庸也。世人常犯此毛病,又加上自以为是的观念,才会因小小言语上之差错,而发生无可弥补的损失。

世人应秉持做人明理判断的智慧,莫为他人计算而生出种种无明火来。

偈曰: 魔来乱道修心志,暗中加醋言语误。
差错一步全盘输,好教母娘叹愚痴。


--------------------------------------------------------------------------------

第二十四讲 夫妇之道

世上男女多情无忌,两情相悦,昏昏沉沉,一旦情趣一了,无聊即生,由爱生厌,由厌生恨,爱恨之间,如弹纸之薄既脆且危,何以能维系长久夫妻之伦理?

故劝世人,婚前切莫儿戏,婚后永守道义,夫妇既然是一家,共同用心建立家庭,好好治理齐家之道,若以色为始,相处一久必然生出厌恶心情,何能白头偕老呢?


--------------------------------------------------------------------------------

第二十五讲 炫耀自己

炫耀自己,会招别人的嫉妒,有人郤偏偏要这么作。怀才而不露,乃是大智若愚的表现也。

执守清廉的人,常会用严厉的语气去责备他人,其用意虽善,郤反而会令人退怯,而不予亲近,是很难达到规劝的效果。故君子能屈能伸,见机而行事,始能同而不流,远祸保身矣。


--------------------------------------------------------------------------------

第二十六讲 喜听怪诞

凡是喜欢怪誔不经的言论、好作奇异反常事情者,这种人是不会有大见识。

修行亦是如此,舍正路而好稀奇古怪之修道方式者,如极端绝食、与怪诞行为,这些都是操之过急,时间一久,便执迷不悟,无法解脱其窠臼,皆是不合乎正道。学道莫好奇,奇中生怪;做人但平实,实里有佛。

---------------------------------------------------------
第二十七讲 人总是有感情

人总是有感情,其宣泄亦是十分微妙!

有时一掷千金,也难以获得别人青睐,但有时候,虽然祇有一餐之惠,竟能令人终身难忘。

这是为什么呢?锦上添花人人有,雪中送炭世间无;济人需济急时无,求人需求大丈夫。就是施舍亦要看场面,用在适当的时机,才能达到效果。有智慧的人,当须如此作风,才能济世救人也!


--------------------------------------------------------------------------------

第二十八讲 保持谨慎的态度

凡是有因,必有其果,年少不爱护身体,则老来必会生病。有权势时,作威作福,等到运气衰败下来时,则以前所埋下的祸根,就会临到身上来,别人会一一来报复。

为人应当在最兴盛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不作出损害他人的事情,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所谓:“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也。


--------------------------------------------------------------------------------

第二十九讲 交友之道

世人好交新友,切莫以私情示惠于人,应以光明正大的态度使人钦佩。

所结交的新友,较不容易成为知己,倒不如加强与旧友间的友谊较为真切,万不可在别人面前自夸长处,最好能暗地里多种善根功德。

所有奇形异端、自炫夸耀,是会被人嫉妒,不如以平实厚重的态度,渡过平淡生活。


--------------------------------------------------------------------------------

第三十讲 议员之道

身为代议员,为民喉舌,必须以公平合理的见解为民请命。若是用私情私见,以公报私,虽得一时之利,郤遗留千古臭名。

高风亮节,并不是依附权势而得来的。如果一时为名利所诱,则贻留万世罪名,沾污一生清白,也实在可怜。功过之间,一念之差,天渊之别。

偈曰: 代议士即是天舌,百姓申冤可出头。
  莫要胡言为己吼,应知臭名万世留。

#16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57 引用

第三十一讲 强忍悲哀 保持镇定

当悲哀的时候,尽管内心痛苦,在某些场合,应忍住悲哀、保持镇定,不要在外表上显示出来,等事情过后,私底下感情的宣泄,如此才显出修道者之处变不惊,亦不因强忍情绪而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与朋友交往,发觉朋友有错,应该用恳切的语气去暗示他、规劝他,千万不可不去纠正,而纵容其继续作恶,这便失去了交友之道。


--------------------------------------------------------------------------------

第三十二讲 英雄注意三点

所谓真正的英雄,必须注意如此三点:

(一)不要因为自大,而忽略小事,古言“千丈之堤,坏于一蚁之 穴”,稍不注意,招大谋患。
(二)凡事光明正大,于隐晦之处,不作坏事。
(三)在失意没落时,不自暴自弃、寻找刺激、丧失意志。


--------------------------------------------------------------------------------

第三十三讲 德与怨

自觉有德于人,则他方必因此德而生起嫉怨心来。须知有念我之道德者,必有仇恨我之人存在,故人生在世不计较德与怨,两方面皆可忘掉,则恩惠与仇敌就都不会存在了。

偈曰: 施舍不求德,望报心是过。
无常不计仇,两忘可大全。


--------------------------------------------------------------------------------

第三十四讲 做人只看后半段

有一位从良的妓女,虽然她在年轻的时候,是yindang无制,可是自从嫁人以后,痛改前非、劝俭朴素、相夫教子、孝敬翁婆、对妯娌和好、对老幼和蔼可亲,则她的行为是受上苍嘉许、众人感佩呀!

若是一位妇人,在年轻时,清高持节,可是在中年以后,变了性情,到处招蜂引蝶、不知廉耻,则她的清白,就成为残渣一般,毫无价值,仍是受众人鄙视的呀!

所以古人说:“做人只看后半段”,这是很真确的呢!
 

---------------------------------------------------
第三十五讲 有道是天爵

有一种人他的功德很大,从早到晚,总是一边想,一边去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故受到天地鬼神拥戴,他虽然没有富裕、没有官职,我们却可称他为“无冕王侯”也!

有一种人,做很大的官、亦大富商,可是对百姓毫不关心、对贫困从不体贴,只是醉心于争权夺利的工作,这样的人,自命官僚、富翁,其实也不过是占有禄位的乞丐罢了。


--------------------------------------------------------------------------------

第三十六讲 积德不穷

人要想子孙多福多寿,应知本身是否有功德,多思祖德来之不易,妄想多赚钱、多置产,私心为用,以为子孙从此可以因此而享福,则是已败子孙福荫,此何以说呢?

(一)不义之财,必添子孙之穷。
(二)过求之财,必令子孙缺用。
(三)祖德用罄,本身多求享受,钱积如山,乃占用后世余荫也。

故子孙收受此财,必生家庭风波矣。

自古以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财之家,反而贫乏;一时繁荣,百世萧条。有钱难买子孙贤,不若此心方寸地多种福田,好让儿孙自耕耘。


--------------------------------------------------------------------------------

第三十七讲 祸福之道

有人欲求富贵,日夜营谋讦诈,千方百计竭尽心思、汲汲以求其福及其财富,福未来祸先至。欲求安乐富裕,殊不知得一时享受,受苦终身。讨厌贫贱而愈贫穷,畏苦难而苦难愈多,此何故?

只因你贪求而不得道也。此乃是假心、幻心而求荣华富贵、幸福之后果也。

圣贤仙佛所求福德,与众生不同,他舍安乐而求淡泊,苦中了苦,而得真正福乐,仙佛以前在世即是如此而得道也,此乃以真心而求之果也。


--------------------------------------------------------------------------------

第三十八讲 天不负人

今世之人,虽然有钱有势,不愁一切,得有荣华富贵,自谓:“这是我前世所修之福报”。话虽如此说,其实也是前世所修不够标准,再来做人。若是现世有福不修,再轮?于六道中,不能上升天界,福乐在那里?

反观忧愁贫苦的人,就知前世未能行善立德之苦因。此世觉悟勤修大道而渡化他人,累积功德,以慈悲之心待人,更守忠信孝悌,凡事照天理良心而行,上苍不负苦心人,定能改恶命为好命。有偈曰:“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17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13 引用

第三十九讲 天机造化

天机是巧妙的,不是以人脑力去推测就可以获知其中的奥妙,也只有圣贤才知顺天应地之道。

造化本无常,人处天地之间,就自然会遭到天机的播弄,富贵、功名、失败、饥寒,反覆无常,伸仰之间,才悟知造化弄人,天道无常、人生如幻,这也是上天催人觉悟的妙法。

君子唯有逆来顺受,平安之时,思后危之处,先防未然,谨慎而戒惧,时至则显,时非则隐,为人若持着这种态度,则命运造化亦无奈何我矣。


--------------------------------------------------------------------------------

第四十讲 欲望是奴 ?

合乎天理,才能无愧于心。坦然行走,?遭挫折,亦不过是一时困难而已,其前面的道路,始终是光明灿烂。

人间是欲望的大结合,依各种不同的思欲,结成各式各样的集团,一个人只要执着私我之欲,就自然的粘附在集体洪欲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结果是越陷越深!孟子曰:“仁者,人之安宅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今人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故应知“正义道广,欲情路狭”的道理,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舍大路而偏挤狭道了。


--------------------------------------------------------------------------------

第四十一讲 和光混俗 修真悟道

万物最繁盛的地方,多自污秽出来的,今日修道,就是藏于浊中救世救人也。故修行人,不必怨恨世道衰微,而是必须在浑沌中,找出济世渡人的方法。

水之消者,常无鱼,乃孤芳不得自赏,失去生趣,缺乏生活助缘也。

所以君子用心于污浊之处,入世随缘教化,不持好洁独行始可弘道也。

与世不能相容,便非红尘中人,则红尘苦海,何时得见曙光呢?


--------------------------------------------------------------------------------

第四十二讲 除去缺点 自得清白

再是凶恶的马,遇到良好的骑士,同样被驯服得乖巧勇猛。

溅出炉外的铁屑,若是遇到精巧的铁匠,一样可以炼出很好的器具。

以此而论,可以知道,性情粗暴顽劣的人,经过自觉的奋发,也可以成为有修为的君子。子曰:“闻善不能徙,知过不能改,是吾忧也。”最可惜的是,不知上进、游手好闲的人,经过多少岁月,毫无所成,因为这种人比铁屑、劣马,还自愧不如呢!

一个人不必怕自己有缺点,能常常发现本身缺点的人,才能有锻炼改变的机会呀!

------------------------------
第四十三讲 谦虚容道

谦虚的人多福,因为谦虚能容正义与真理,都可以充填这个虚怀若谷的空间,宰相肚里,可以牚船,就是讲这种人。

谦虚,亦要实在,莫让物欲来浸蚀人心,所以虚可容真理,并可御外欲,如此虚与实之间,人格就建立起来了。


--------------------------------------------------------------------------------

第四十四讲 好善名 多偏差

人心是好名利,而畏人知其弊病,“羞恶”之心,人人有之,作坏事而怕人知道,这个人还是有善根。因为他内心存有一点善恶分别,要开导这种人,反而容易呢!

若是有某人,行善造功,但大事吹牛,怕别人不知道,以行善为成名的手段,这种人虽然是表面行善,却善心偏差,埋藏邪根,易于因好名之心,而行万世之恶因。


--------------------------------------------------------------------------------

第四十五讲 去嗔怒 凉心地

富贵是不能勉强冀求得到的,必须勤勉工作,用愉快的心情,应付所有困难,于是在工作的奋斗中,才能尝到幸福的滋味。好起不平的念头,多求享受,则他的危机,就会把一时的享乐,变成一败涂地之痛苦。

灾祸临头,有时是难以避免,其最好的消灾解厄方法,就是不动嗔怒、怨恨之心,去掉念念不绝的怨恨,烈火燃烧时,唯一的利器,也只有以冷静的智慧水,慢慢熄灭其火焰了。


--------------------------------------------------------------------------------

第四十六讲 中和大道

性情急燥,遇事就不容易沉着,好像燃烧的火焰,一切东西遇到它,无不被燃烧,纵然是一时成功,而不久也就会整个塌败下来。

对人无情无义的人,好像是冰雪一般,凡是跟他接触的人,就如进入冰窖一样,成为被冷冻的对象,而遭受残害之命运。

一种人特别固执,凡是他认为是对的,就顽固不化,坚持到底,毫不通融,如死水阻塞不通似的生疽。

遇到这三种人,最好不要跟他们打交道,也许起初能够相处,一旦受到挫折,就显出各人的真面目,而使善良老实的人,成为牺牲者。

 

#18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28 引用

第四十七讲 成败家常 真理永恒

痛苦和快乐,交替的循环,才能认清真正幸福是什么。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不必计较成败是非,因为虚幻无常的众生相,正好可以觉悟出幸福的泉源。

固执信仰一端的人,对于“求知”就是一大障碍,知识必须经过疑惑,再达到信仰的地步,在反覆的解释求证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也。


--------------------------------------------------------------------------------

第四十八讲 守拙常盈 炫耀招灾

有一个很会预言的人,推断十件事,结果有九件事都被言中,但是不巧,有一件事没有说对,于是四周围的人,并不对此九件事多加称赞,反而向这件不能言中的事,加以责难,并且到处宣传,有意无意中伤他的人格。

君子应该知道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的道理,平常少言多听,宁可自贬其拙,不必炫耀灵巧,这样一来,则可以任重道远,不为好事者利用了。


--------------------------------------------------------------------------------

第四十九讲 由疑求真 断疑生信

一般行者常说:“疑生怪,怪生迷,迷者堕落。”

余却有不同看法。今日宗教皆很多,有人要问到底信什么教才好呢?

信何宗教皆可以,不过先要有一个起疑,疑是悟解的桥梁,不是坏处。而且,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而起疑的本质,必须用理智以及客观的态度,以学者求真的态度,分析前因后果,判断宗教的内容教义,才能得到大道真理。中国自古以来便处处受到神秘主义拘束,不敢发挥存疑的求知心,反而认为愚诚才是真信,而实在这种不经过理智的信仰,就是“迷信”,造成中国奇形怪状的不合道理的宗教信仰与修持了。


--------------------------------------------------------------------------------

第五十讲 从拜拜到修道

现在修道须研究教义,明理修行,多疑多悟,迷信神权万能的时代已经过时,现在民主国家,不是封建时代,人人都做得仙佛,只要你能不离人道与八德,照正信之路去实行,了悟求解道义的过程,就是开发自性的道阶。

循着人伦做事,菜根谭中悟滋味,多忍多炼,疑事转悟,天下之事,何能动吾心性乎?

信仰是不止于拜拜,教理亦不可止于接受;必须拜拜、研理、研究经典、博参古人论着、知行合一、印证今古修行心法。这才是明理、达信的修道人。

真正有修行的人,必是由疑生悟。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教学生要多疑多问,不要固步自封,执着既得,反是道障也。

----------------------------
第五十一讲 行七分力量 带三分虚怀

头脑发达、智能高超的人,固然足以当某方面的大任,但是他往往会受人重视,而产生自大、目空一切的毛病。

每个人都有自尊与自专的能力,有才华的人就容易犯了行为太过的毛病。

不小心就会侵犯到别人的利益,遭到怨尤,这是应该慎重之处,巧于藏拙,善于发挥其才能,行七分力量,必带三分虚怀,乃是入世行持要领。


--------------------------------------------------------------------------------

第五十二讲 读书在圣贤 当官在服务

读书的目的,在于效学古圣先贤,并不在读几篇文章、背几句格言,就到处以此买卖。仓颉造字,字字含机,莫不是教人明礼知理,贤哲以字弘其正道,世人无知以字为功利之器。

当官的人,是管自己,再管别人。身为百姓父母,应思爱护子民,民主政治称为“公仆”,须体会为民服务之心。古哲有言:“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贼。”


--------------------------------------------------------------------------------

第五十三讲 守心财富足 贪外多贫穷

凡人钱财万贯、美妾高楼,尚嫌不足,故心常贫穷;圣人身无横财,但心常富足,此皆是圣人之心怀坦荡磊落,泰然自若也。

世人贪爱钱财,此辈之人,实是可怜!

每日被七情六欲迷住,贪欲不节,为假财贪得无厌,虽拥有众多金银财宝,实是无益己身。有者见利忘义,贪取不义之财,故惹得亲朋纷纷远离。故富足只在一念之间,心财胜过外财,人如能常守心中道德真财,自然心无缺乏,知足乐道。

迷人常在身外之财用功夫,但仍嫌不足,故吾希世人常守心财,轻视外财,否则一息若断,只有业力随身,财归何处呢?

这不是可怜万分吗?


--------------------------------------------------------------------------------

第五十四讲 人性光明

人性本心,光明圆通,可以说是内含通天彻地的好文章,只叹世人利刃摧残,变成残篇断简,古哲真意,反为曲解。人性真心,亦有真正先天雅乐,奈何世人不识本身天籁妙音,却被世俗怪诞俚乐所埋没。

如何才能发觉自家宝物,看到妙文天音呢?

很简单,知难行易试着去做,即是│扫除外物,去吾障眼之物,忍受业障磨炼,火中便现金身耳

#19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43 引用

第四十七讲 成败家常 真理永恒

痛苦和快乐,交替的循环,才能认清真正幸福是什么。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不必计较成败是非,因为虚幻无常的众生相,正好可以觉悟出幸福的泉源。

固执信仰一端的人,对于“求知”就是一大障碍,知识必须经过疑惑,再达到信仰的地步,在反覆的解释求证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也。


--------------------------------------------------------------------------------

第四十八讲 守拙常盈 炫耀招灾

有一个很会预言的人,推断十件事,结果有九件事都被言中,但是不巧,有一件事没有说对,于是四周围的人,并不对此九件事多加称赞,反而向这件不能言中的事,加以责难,并且到处宣传,有意无意中伤他的人格。

君子应该知道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的道理,平常少言多听,宁可自贬其拙,不必炫耀灵巧,这样一来,则可以任重道远,不为好事者利用了。


--------------------------------------------------------------------------------

第四十九讲 由疑求真 断疑生信

一般行者常说:“疑生怪,怪生迷,迷者堕落。”

余却有不同看法。今日宗教皆很多,有人要问到底信什么教才好呢?

信何宗教皆可以,不过先要有一个起疑,疑是悟解的桥梁,不是坏处。而且,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而起疑的本质,必须用理智以及客观的态度,以学者求真的态度,分析前因后果,判断宗教的内容教义,才能得到大道真理。中国自古以来便处处受到神秘主义拘束,不敢发挥存疑的求知心,反而认为愚诚才是真信,而实在这种不经过理智的信仰,就是“迷信”,造成中国奇形怪状的不合道理的宗教信仰与修持了。


--------------------------------------------------------------------------------

第五十讲 从拜拜到修道

现在修道须研究教义,明理修行,多疑多悟,迷信神权万能的时代已经过时,现在民主国家,不是封建时代,人人都做得仙佛,只要你能不离人道与八德,照正信之路去实行,了悟求解道义的过程,就是开发自性的道阶。

循着人伦做事,菜根谭中悟滋味,多忍多炼,疑事转悟,天下之事,何能动吾心性乎?

信仰是不止于拜拜,教理亦不可止于接受;必须拜拜、研理、研究经典、博参古人论着、知行合一、印证今古修行心法。这才是明理、达信的修道人。

真正有修行的人,必是由疑生悟。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教学生要多疑多问,不要固步自封,执着既得,反是道障也。

----------------------------
第五十一讲 行七分力量 带三分虚怀

头脑发达、智能高超的人,固然足以当某方面的大任,但是他往往会受人重视,而产生自大、目空一切的毛病。

每个人都有自尊与自专的能力,有才华的人就容易犯了行为太过的毛病。

不小心就会侵犯到别人的利益,遭到怨尤,这是应该慎重之处,巧于藏拙,善于发挥其才能,行七分力量,必带三分虚怀,乃是入世行持要领。


--------------------------------------------------------------------------------

第五十二讲 读书在圣贤 当官在服务

读书的目的,在于效学古圣先贤,并不在读几篇文章、背几句格言,就到处以此买卖。仓颉造字,字字含机,莫不是教人明礼知理,贤哲以字弘其正道,世人无知以字为功利之器。

当官的人,是管自己,再管别人。身为百姓父母,应思爱护子民,民主政治称为“公仆”,须体会为民服务之心。古哲有言:“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贼。”


--------------------------------------------------------------------------------

第五十三讲 守心财富足 贪外多贫穷

凡人钱财万贯、美妾高楼,尚嫌不足,故心常贫穷;圣人身无横财,但心常富足,此皆是圣人之心怀坦荡磊落,泰然自若也。

世人贪爱钱财,此辈之人,实是可怜!

每日被七情六欲迷住,贪欲不节,为假财贪得无厌,虽拥有众多金银财宝,实是无益己身。有者见利忘义,贪取不义之财,故惹得亲朋纷纷远离。故富足只在一念之间,心财胜过外财,人如能常守心中道德真财,自然心无缺乏,知足乐道。

迷人常在身外之财用功夫,但仍嫌不足,故吾希世人常守心财,轻视外财,否则一息若断,只有业力随身,财归何处呢?

这不是可怜万分吗?


--------------------------------------------------------------------------------

第五十四讲 人性光明

人性本心,光明圆通,可以说是内含通天彻地的好文章,只叹世人利刃摧残,变成残篇断简,古哲真意,反为曲解。人性真心,亦有真正先天雅乐,奈何世人不识本身天籁妙音,却被世俗怪诞俚乐所埋没。

如何才能发觉自家宝物,看到妙文天音呢?

很简单,知难行易试着去做,即是│扫除外物,去吾障眼之物,忍受业障磨炼,火中便现金身耳

#20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56 引用

第六十三讲 大道在忠孝

子女生病,为父母的人,真是难过。病床上的呻吟,听在耳中如雷贯耳,像刀刺伤一般,恨不得代子女受罪呢!故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种亲情的表现,最原始与天真,不带任何色彩目的。

国家人民,以及修道人,就是要把此天真无识的爱心推广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此谓也。

修道人对于国家是应该保持什么态度呢?

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忠与孝,皆是修行人的本性,也是大道无私的具体表现,若有人论修行不依于此,而求之于末稍、小术之类者,则是误入歧途了。


--------------------------------------------------------------------------------

第六十四讲 人受物役

工商发达,恶淫邪径刺激人心,声色享受逐渐为科技所影响,是人控制机器呢?还是机器驭使人类?

在某一先进国家,一旦停电,就会发生不可预料的暴动。人心慌乱,暴徒趁机纷纷而起,抢?财物,这也就是人受物役。


--------------------------------------------------------------------------------

第六十五讲 恶性成物 慈悲成圣

人类是惰性的动物,也是天生的圣人,此如何说呢?

乃一念之善成为神圣,一念之邪变为魔鬼,君不思此人类依靠电力太久了,一旦停电则顿然成为无依之犬,这是惰性的原故。

大地饥荒,人人自危,亦有在世的活佛(修士)深入病苦之丛林中,点燃生命光芒,救苦救难,这便是一念之慈悲,爱心使然,成为圣贤也!

现在的善与恶是偏走极端,能分析善恶之心,便是要劝人以理智修身,明辨善恶之心,便是要劝人以理智修身,明辨善恶,不惑于偏善与偏恶之说,而去寻追善恶行为之源头本性。


--------------------------------------------------------------------------------

第六十六讲 真道无相 旁门易学

有一个人替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呢?”他说“画狗?马牛动物最难。”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那画匠曰:“画妖怪、精灵最容易。”因为狗?动物是人人所常见,早晚都可以观察个仔细,一旦画不好,人们便一下就指出缺点。可是妖、精灵是无形相,又不可以用思想捉摸而得,只能臆猜其形相,故毫无标本可查,爱画怎样就怎样,只要反常一点便可以过关。

现在这个社会吹牛的人特别多,许多修行者不知往内求理,往外尽人道伦理,郤喜欢胡说八道,没灵通说得很灵通,倒是真灵的人反而不言于此。

谈鬼怪、讲灵界,好像很懂,听的人也是津津有味,十分乐趣,其结果便是大家吹,一齐幻想灵界种种景像,终于皆大欢喜,久久不散其聚会,这是什么心理呢?

--------------------------------------------------
第六十七讲 钱奴鬼

有一种昆虫俗称推屎虫,很会背东西,凡是爬行中遇到的东西,就都会尽力往背上堆积,结果愈背愈重,虽然走不动还是拼命苦撑,因为他的背上凹凸不平,所以背上粘着的东西,无法自己搬下来,以致于不胜负荷而不能动弹,有人同情他,替他卸下重担,但是劣习难改,不久又到处搬运东西。

并且还不知足的往高处爬行,正当他拼力上进的时候,由于担子太重,一不小心,突然从高处跌下来,终于被重担压死了。

世人重视财利,财利多担子越重,到了最后不但不能卸下重担,反而会因为纠缠太紧,不得脱身,被金钱产生的压力压死,变成钱鬼,这种鬼一旦到达阴界,还会不知觉悟的要冥钱花用呢!

为钱而死,死不觉悟就是这种人,与推屎虫没有两样。


--------------------------------------------------------------------------------

第六十八讲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菜根谭有言:“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佳禾矣。”

就是说,教育子弟是要很慎重,好像是调养闺女一般,更要注意她所交的朋友,如果让他们交上品行不良的坏人,就像是清净肥沃土壤里,埋下邪恶的种子,以致于使得好的优良品种,无法生长。

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一香一臭,不可忽视。

现代是科技时代,重科学轻人文,教育之道,偏向机电理工,青年学子,在如此环境中,容易养成现实与功利主义的人生观,大凡工业发达到一至极端顶,必亡于科技竞备,其精神文明则陷于虚空状态,思想偏颇,战事生焉,乃教育失败所致祸也。


--------------------------------------------------------------------------------

第六十九讲 酒色财气

问:酒、色、财、气,是不良习性,是否还有比这个更害人的呢?

答:酒、色、财、气,固然是不好的习惯,应该戒掉,这对于修道的人并不是问题。

其最败德的是,自以为聪明,重视我为高尚,别人为下愚,贡高自骄的人呀!

因为酒、色、财、气,是败德之形,而自以为是的人,乃是掘毁“道德之根”,众生慎思好了。


--------------------------------------------------------------------------------

第七十讲 人情反复 退一步则安

人心是不稳定的,人情也是难以捉摸,世路崎岖,修道人应该清理源头才对,勿被外面游移不定的人情所困惑。

今日是朋友,而朋友可能会为了小小利益关系,反脸成仇,这是以“利害”相交结的原故。

修道人,为了修己渡人,就必须立定做人做事的原则,不要为了某种目的,而依附他人,遇到有所争执的时候,不妨退一步想一想,让别人先行得益,若是能够如此的话,便没有冲突,就不会有灾难发生了。菜根谭有言:“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即说得如是也。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