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上线发呆 于 2010-9-12 17:36 发表
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这句好熟悉唔!!
俺也觉得熟悉。
原帖由
龙女儿 于 2010-9-18 09:06 发表
这句好熟悉唔!!
熟悉的 就记着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幻月非人间,何叙前缘,百年情愁。
清冷残梦阑珊,但琴音,绵绵锁琼楼。
此身无根谁系?离思不去谁留?
唯问玉弓伴君依旧?度百年春秋。
念曾几何时,御剑千里,同游九州。
若昙花幽芳暗收。
叹重逢,
与君共相对,
无语泪水凝眸,荡尽百载痴守
“夜未央,泪洒白月光。昨日梦回魂已断,今夕花月正暗香,何事更堪伤?” 3 2007-3-9
• 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今夕_尾明朝_头___尾接_头 15 2006-7-18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辛弃疾
作者: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 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赏析 题前小序说,中秋佳节饮酒,将要到天明。有客人说前人诗词有赋月者而无送月者,所以本词用 屈原的《天问》体赋词。那么"送月",怎么送呢?本词既不写悲欢离合,也不写思乡吊人,怀古伤今,而是抓住黎明前月景的一瞬,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把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和比喻交织融会在一起,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今夜那可爱的月亮,**自在地往西走,不知要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于是诗人发挥大胆奇特的想象: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言外之意:不在这边,就在那边。
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是不是那汗漫的天外空空阔阔无涯无际,只是一股浩浩长风把中秋明月送走了呢?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这些问题对今人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就辛弃疾生活的时代,也只有象他这样想象丰富的人,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下阕紧承上阕,继续对有关月亮的所有传说,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了质疑: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他说,有人认为月亮运行要经过海底,真让人难以琢磨,让人迷茫困惑。
"怕**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让人担忧的是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那海中往来奔突的**长鲸,万一撞坏了月宫中的华丽宫殿、亭台楼阁可怎么办呢?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蟾蜍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如果说月宫中的宫殿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蟾蜍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有时会渐渐地变成"钩"样的月牙呢?
本词别开生面,从"送月"这一新的角度,词人以朦胧的想象,探讨了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宇宙观,是一首想象奇特、构思新颖的送月词。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彻底打破了前人咏月怀乡的陈规,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比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比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月词更高一筹。辛弃疾(1140-1207)生活的十二世纪,这种奇思异想,在当时可能会被认为是荒诞的。可是到了十五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关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理论出现后,辛弃疾的想象,就被科学真理所证明了。所以王国维叹曰:"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
**也非常喜欢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首词。1964年同周培源,于光远的一次谈话中就谈到了这首词:"事物在运动中。地球绕太阳转,自转成日,公转成年。哥白尼的时代,在欧洲只有几个人相信哥白尼的学说,例如伽利略、开普勒,在中国一个人也没有。不过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对这首词除艺术欣赏外,还十分赞赏词人的深刻的辨证思维。
中秋节了,不论身在何处,何种的状态,大家一定要快乐,开心过节!
祝福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了,我想你啊·~~~
原帖由
龙女儿 于 2010-9-19 10:18 发表
中秋节了,我想你啊·~~~
千里寄相思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