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过中秋节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原意庆丰收,这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八月节这天的中午饭,家家户户吃好的,俗称团圆饭。解放前,由于农民生活贫苦,平日舍不得吃肉,有的农户也买不起肉吃,单等八月十五这天,无论如何也得称几斤肉吃,八月十五晚上,家家进行拜月仪式,说这天的月亮最圆,像征着全家团圆平平安安。民间过八月节的习俗,至今依然盛行。
22、盖新房
当时农民盖房,一般户盖的是砖,坯房。在用材方面,除用砖垒上几层根基外,其余部分基本上是用土坯和泥垒成,户顶除用木质坨、檩、椽子和芦苇以外,也都是用麦秸和泥盖成,为了坚固,还在房顶表面用炉灰渣和青灰砸一层;在用工方面,除泥瓦匠和木匠花钱雇佣外,其它人力活计全靠乡亲们帮工来完成。
23、纺织业(一)
在我国农民自己亲手纺线、织布,年代已久。这一传统手工业,从50年代起才逐渐明显减少。从轧籽棉到织成布,需要经过10道工序,本画面显示的是前7道工序 1、轧籽棉 2、弹棉瓤子 3、搓聚截 4、纺线 5、拐线 6、浆线 7、落线。
24、纺织业(二)
本画面显示的是纺线织布的8-10道工序 8、缕线 9、掏缯和线上储线架 10、线上织布机,而后就可织布了。
25、文化教育
在40年代,我国农村能识文断字的人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号召全民兴办教育。当时,因农村办校场地不足,不少农村将庙宇改成学校。
26、农历十月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我国传统祭日,当每年此日到来之际,家家户户上坟烧纸,以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此祭日上坟者多半是女性,又因此祭日处于“立冬”节前后,所以人们上坟时除了烧些纸钱,还要烧些寒衣纸,俗称“送寒衣”。
27、办喜事(一)
婚嫁一事,在唐朝之前就有“六礼”之说。经后人不断沿袭和完善,形成了我国北方的婚嫁程式,即:父母之命,婚约之言,过小贴(双方交换生辰八字),过大贴(送聘礼),定聘期,迎亲,拜天地。在婚嫁过程中,要算迎亲,拜天地两个场面最为热闹,迎亲时新郎、新娘分别由伴郎伴娘陪伴,女方随着新娘出嫁的还有送女儿戚。(转下画)
28、办喜事(二)
(接上画)包袱车,和付嫁妆担子等随在新娘轿后。新娘轿子周围设有夹毡人,逢桥遇庙用红毡遮蔽(据说避邪),吹鼓手在轿前吹吹打打,形成一条结婚长队,长队随着乐声绕村一周后,至新郎家门,街道两旁有不少瞧热闹的人群,拜天地时,院内设一天地桌,桌上摆放一木斗红高梁(像征米面夫妻),红高梁上面插着弓箭(据说除邪)。(转下画)
29、办喜事(三)
(接上画)桌上还放着一杆勾子称(象征夫妻公平相待)由天地桌前至门口铺有一条红地毡,毡上放着一马鞍(象征夫妻平平安安),当新郎新娘立在天地桌前时,由司仪大声呼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至此拜天地仪式结束。随着社会的发展娶亲仪式也不断更新。40年代娶亲坐轿子,50年代娶亲骑马,70年代娶亲骑自行车,90年代娶亲坐汽车至今。
30、过腊八节
我国过腊八节的习俗从古代就有,民间百姓至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家家户户用五谷杂粮加上大红枣熬成五颜六色的腊八粥,象征五谷丰登,以此表示欢庆丰收。它也标志着过大年的准备工作开始,俗话说:“喝了腊八粥往家溜”,意思是从这天开始,人们就将住娘家的闰女送到婆家去,准备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