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从容 放松生活
像天使一样轻松飞翔
我一天过一天,没有想老,也没有想年轻,只是好好做人。我不觉得不平凡,因为我觉得帮助别人是我的责任,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许哲
习惯从容,我们便会有泰然自若、大度淡泊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种种变化,我们将不急不躁、不惊不惧、不暴不弃,不为自己不能主宰的事烦心,不试图去“控制”任何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语)。这时,我们会发现,以往一直在紧迫着我们的生活,原来可以变得如此放松,如此快乐。
“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美国谚语)不是吗?
许哲正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她说:“我一天过一天,没有想老,也没有想年轻,只是好好做人。我不觉得不平凡,因为我觉得帮助别人是我的责任,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常言说得好:事从容者有余味,人从容者有余寿。医学专家认为,从医学角度分析,从容能使人保持心态平衡,易于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也会明显减少,因此就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经常处于有序的缓释状态。这样,气血冲和,病魔也就退避三舍。反之,悲观与焦灼则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代谢功能的失调,如心率、血压及消化系统的紊乱,破坏内分泌系统,使健康恶化。习惯从容快乐的许哲被称为“106岁的年轻人”,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
习惯坦荡 心生快乐
快乐与快感
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哗众取宠的快乐,另一种是你内心深处真正感到快乐——你在做一些很有意义、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
——安德鲁·马修斯
澳大利亚作家安德鲁·马修斯说:“每人都希望自己是快乐的,可我们都太忙了,都把快乐这事给忘了。对很多人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平凡而简单中寻找一种乐趣。”他认为,“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大家都有伤心、低落、失望的时候,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失望和绝望中走出阴影。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哗众取宠的快乐,另一种是你内心深处真正感到快乐——你在做一些很有意义、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
的确,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那种求助于毒品、酒精和性所产生的所谓“快乐”,事实上只是一种生理的快感,并非快乐。快感稍纵即逝,快乐浸润绵长,短长舍取,虽愚者亦知矣。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心中能时时生出快乐,渴望快乐能够长伴终生,那么就培育我们的坦荡之心吧!当你习惯坦荡,快乐就将“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习惯坦荡 心生快乐
坦荡的景象
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
——许哲
我问许哲:“你最爱什么人?”
许哲回答:“最爱穷人,爱需要我帮助的人。因为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他们最需要我们的爱。在我的眼睛里没有贫富,只有需要我帮助的人。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我有一碗饭吃,他们只要没有饭吃,饿,我就分给他们半碗。我的人生很简单,做人凭良心。我有责任帮助需要我的人,不帮是不对的。这样做不是为做好事,而是一种快乐!”
许哲的回答印证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条人生哲学——“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己。”
北京法源寺的能行法师一次打开水时不小心烫伤了脚。一个弟子埋怨他道:您这么大年纪,何必自己打水呢?让弟子们打就是了。能行法师脱口说道:那怎么能行?那不就会把别人的脚烫伤了吗?有这等坦荡襟怀,什么样的小“我”烦恼会困扰他呢?
一对情侣乘巴士旅行,途中见风景很美,既中途下车。巴士放下二人后继续前行,开出不远,恰好被山顶滚落的一块巨石砸中,全车数十人无一幸免。这对情侣不是庆幸劫后余生,而是后悔不已,认为自己不应该下车。他们并不是有赴死的决心,而是认为,如果巴士不是中途停下来让他们下车,巴士就会按正常行驶而躲过那个巨石,全车人就会幸免于难。
一名台湾的举重冠军,拿到金牌后获得了一大笔奖金。一个老人找到他,说自己正处花季的女儿得了绝症,没有钱做手术,希望冠军施以援手。冠军就把全部的奖金拿给他。过后发现这是一个骗局,老人根本没有女儿。冠军的朋友们发现冠军并没有任何气恼和沮丧,反而十分高兴,就问他为什么被骗了一大笔钱却不生气?冠军回答道:“世界上少了一位忍受痛苦折磨的少女,难道我不应该高兴吗?”
我们许多人都是伴着文坛巨匠冰心老人的儿童文学书籍长大的,她倾注于书中的绵绵爱心和纯真快乐让我们获益终生。到了晚年,冰心老人撰文不多,稿费收入已很有限,但她仍一次一次地把大额捐款寄往洪涝灾区和贫困山区,救助灾民和帮助贫困山区的教育成为她生活中最大的开支。直至老人百岁辞世,她一生都在享受着自己对别人的爱和帮助,享受着爱和助人带给自己的率真的快乐。
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倡导“快乐经济学”的同时,也身体力行他的快乐人生哲学。茅先生夫人讲他是“说一套做一套”。茅先生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八个字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逻辑上矛盾”,所以“不能作为制度设计和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可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恰恰反其道而行之。职位不计较,工作要多做,工资要少拿;超市买东西,罐头要挑盒子瘪的,饼干要拣快过保质期的;公园散步,一会儿要拾块儿废纸老远地送到垃圾箱,一会儿又要搬开路上的石头怕绊着谁;乘出租车,夫人一分不少付钱下车,先生转身再多给两块,说是为了司机高兴……有如此坦荡的胸怀,才令茅先生对自己的生活颇感满足,“从未感到孤独。我的人生极完美,不想和任何人交换”。
习惯坦荡 心生快乐
“拿起”与“放下”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
禅宗六祖慧能的一首偈传诵至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真是坦荡的高妙境界啊!
许哲倾毕生之力帮助别人,并非出于宗教或其他目的,而是出于对所有人的爱,她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兄弟姐妹,她爱他们,帮助他们,从无所求。当有人提到她帮助别人时,许哲说:“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当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给他喝。这是一种本能,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成就。” 她的这种心态,不正是此种境界的现实写照吗?
这是一种坦荡的习惯,一切都在平平常常之间,并没有去刻意追求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许哲从无烦恼,只有快乐的生活状态了。
对许哲而言,她无所谓“放下”,因为她并没有“拿起”什么。所谓“放下就是快乐”,是因为“拿起”在先,苦恼在先,“放下”才得到短暂的快乐,将来再遇到别的事,还是先“拿起”再“放下”,循环往复,苦海无涯。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是啊,若我们在心中“拿起”获取回报的目的行事,求之不得,自然心间多生怨恨,快乐何来呢?即使通过“放下”而得到快乐,这快乐也是大打折扣的呀!
而习惯坦荡,则会使我们心无挂碍,清净空灵。当我们去做对别人有帮助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无任何索取,不期求别人的感恩或愧疚,所以名与利皆成身外物,纯净的快乐自然就从心底升起了,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一点,许哲做到了,能行师父做到了,那对情侣和举重冠军做到了,冰心老人做到了,茅于轼先生做到了,我们呢?我们当然也可以做得到!
习惯坦荡 心生快乐
播种快乐 感受快乐
这个人给了我一个礼物,就是在死前让我拉她的手。这个故事让我永远记得。
——许哲
当我们尝试去这样做的时候,将会发现快乐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他人是我们感受快乐的主体,当我们做了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对方会快乐,这种快乐自然会感染我们,让我们心生快乐。就好象我们通过努力登上了山顶,一道美丽的风景展现在眼前,我们感受着这种美,心里的无尽喜悦是无法言传的。坦荡之心会让我们成为感受快乐的客体,我们的仁爱友善行为使他人这个快乐主体快乐洋溢,快乐将无保留地投射到我们这个客体身上。
1994年,许哲已经九十六岁了。有一天下午,她去看那些她照顾的老人。到7点多时,天已经黑了,她准备回家,从一个老人家里出来,经过一位她曾经照顾过的106岁的老婆婆的家,发现婆婆的房门开了一个缝,里面黑黑的。她觉得很奇怪,心想,如果人不在家,房门应该是关上的;如果有人在家,为什么不开灯?
于是,她推门进去,看见老婆婆躺在地上,满地都是粪便,味道很难闻。
“婆婆,你为什么躺在地上?”许哲关心地问。
“我已跌倒3天了,爬不起来。”老婆婆说。
许哲赶紧扶起老婆婆,拿水喂她喝,帮老婆婆洗净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到外面买了一碗稀饭给老婆婆吃。老婆婆抓起碗就不停地喝,很急地喝。
随后,许哲叫了救护车,要送老婆婆到医院。可老婆婆不愿意去医院,说:“人家到医院是去死的,所以我不要去”。许哲就说:“婆婆,我们去游车河。”婆婆高兴的说:“好呀好呀!”这样,老婆婆上了救护车就睡着了,到了医院还是继续睡。
许哲帮老婆婆办好住院手续后,老婆婆醒来,不让许哲走,她便留在医院陪伴老婆婆,握着老婆婆的手,一直到夜晚十点半才回去。
第二天一早8点多,许哲又赶到医院探望老婆婆,却发现床上躺着另一个人,就去问护士:“我的朋友呢?”护士小姐告诉她:“老婆婆凌晨2点多已经去世了,她走得很平静、很安详。”
许哲听了,心里感到很欣慰。“她一辈子都是一个人,而且不停地工作还是不够吃,最后几个钟头有人拉她的手,给她洗得干干净净的才死,死时还有人在旁边照顾她,我很欣慰,也很感激。”许哲说,“这个人给了我一个礼物,就是在死前让我拉她的手。这个故事让我永远记得。”
许哲用温暖的爱心,陪伴着老婆婆安详地离开人世。许哲感受到由衷的快乐。
美国俄亥俄州,每年都举行南瓜大赛,汤姆的成绩相当优异,连年获首奖或优等奖。得奖后,汤姆毫不吝惜地将种子分送给邻居们。一位邻居不解地问:“你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培育良种,为 什么把种子送给我们?难道你不怕我们的南瓜超过你的?”汤姆则回答:“我把种子送给大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原来,各家瓜地相连,汤姆把自己的优良品种分给邻居,可以避免蜜蜂在传授花粉的过程中,将劣种花粉传播到自己的优良品种上,避免优良品种的退化。
快乐就像优良的南瓜品种,你散播快乐,收获的当然也是快乐。
我的一个朋友曾向我讲过他经历的一桩小事:一天深夜,他开车行驶在路上,在一个路口的转弯处,发现有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一个孩子在焦急地向路上张望。他感觉他们一定是有急事,就在不远处停下车,走回来询问这对夫妇是否需要帮忙。男人很警觉地问他:“你是黑车拉活儿的吧?到儿童医院多少钱?”朋友知道是孩子病了,急忙请他们上车,并告诉他们自己只是想为其提供些帮助。一路上这对夫妇依然有些戒备。到了医院门口,一家人下了车,匆匆向急诊室奔去。刚进大门,男子突然转过身,向正欲驾车离去的朋友笑着挥挥手。朋友讲,那一瞬间,他看见那个男子的笑容是如此灿烂,一种温暖的快乐即刻从自己的心中升起来。“那是真正的快乐。”朋友说,带着一副愉悦的神情。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卡罗琳·施瓦茨及同事对2016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这些人要回答他们每隔多久会“关爱他人”和“倾听”,以及每隔多久他们会得到同样的关心。研究后发现,帮助别人比接受帮助更有益于精神健康。研究人员说,乐于助人的人,可能较少关注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沮丧,或者更善于从符合精神健康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烦恼。
有人问许哲为什么能一心一意地照顾别人,完全不想自己?她轻描淡写的回答:“我照顾别人,有许多人也会照顾我;如果我只照顾自己,就只有一个人(我自己)会照顾我。”
孔子说:“仁者不忧”、“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我们的坦荡习惯是仁者的习惯,自然就可以长处乐境啊!所以创造快乐的主动权就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我们去主动创造,快乐将永无止境。
习惯坦荡 心生快乐
快乐是一种美德
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斯宾诺莎
古语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当以坦荡的快乐情绪面对别人,我们会发现,众人的快乐将恒久地聚拢在自己的身旁。
有一个卖油饼的早点摊儿,摊子的主人是一位相貌平平的中年男人,你走在街上,可能会完全忽视他的存在。不过,每天早晨他营业的时候,他的摊子前总是有十几个人在排队,可隔壁也有一个同样卖油饼的摊子,生意就冷清得多。为什么?原来,那个长相平平的老板看到人就笑得合不拢嘴,收到人家的一块钱,就好像收到一百块一样,开心地左谢右谢。他的这种快乐情绪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使大家愿意聚集在他的身边。
快乐的人是美丽的,也是最有魅力的。快乐是对自己的一种热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热爱,因为情绪是有传染性的。人生一定要快乐,为自己,也为别人。
西方哲人斯宾诺莎说得好:“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习惯纯真 永远年轻
快乐的本心
食而饱,衣而暖,卧而得睡,身无多求,则心已安而乐……果其生安而乐,则死乃休且息,斯亦可无他求矣。
——钱穆
有一天,我看见我的小外孙女埋头在玩具堆里,忙得热火朝天,就问她:“你快乐吗?”她抬起头,有些奇怪地看着我,笑了,然后拉着长声说:“快——乐!”
我也笑了起来。小外孙女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可就在一小时前,她还在为明天要去幼儿园而哭鼻子,因为明天将是她第一次去幼儿园,第一次离开亲人,她害怕、担忧。现在,看着她专注的快乐神情,我知道,明天,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会很快找到新的快乐。
孩子或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随时会沉醉于当前的嬉戏,享受真实刹那间的无尽欢乐。这种纯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羡慕不已。但事实上我们也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那种纯真的快乐正是我们人生的本原心态,只是我们在成长中接受了多方面的人文教育,忧患意识也就随之形成,所以“我们的忧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学而时习之”(一美国学者语)。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过:“逮其为幼童,已觉往年婴孩心要不得。逮其为成年,又觉往年幼童心要不得。逮其为中年老年,乃觉往年心尽要不得。在己无一贯之心,则亦无一贯之生命,乃惟求变求新,则到底惟一死,亦惟苦恼终生矣……人必有死,而此心终未得安乐,则惟有求之死后灵魂上天堂。”而“食而饱,衣而暖,卧而得睡,身无多求,则心已安而乐……果其生安而乐,则死乃休且息,斯亦可无他求矣。”是的,保持一以贯之的纯真之心,从容坦荡自然生发其上,我们就会意识到:“生于快乐,死于忧患”,这才是我们生活的理想啊!
因为思虑过多,我们常常把人生复杂化。明明是活在现在,却总是惦记着过去,又忧虑着未来 。当我们背负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人生当然只有重负压身而步履维艰。那么就向孩子们学习吧!让我们的心灵自我皈依,回归本原的纯真快乐状态。习惯于用纯真的眼光看待世界,快乐自然随处可得。
许哲正是用这种孩子般的纯真眼光面对这个世界,“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所以快乐总在这个“106岁的年轻人”眼前。
习惯纯真 永远年轻
“逃难”最快乐?
孩子们善于撤去罩在世间事物上的那层因果关系的网,从而能够看到事物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
所有有关快乐的研究都表明快乐的人忙碌、有活力、外向。生活在个人郁闷世界里的人,只会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而孩子们则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让眼前的快乐无限放大——尽管明天还有没完没了的作业,后天还有令人烦心的考试。我不禁又想起庄子的至理名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孩子们正因为没有那些执着的欲望,才保持着深厚鲜活的天赋灵性,所以才会从我们成年人从不经意的一朵小花儿、一片树叶儿、一只小动物、一个幼稚的游戏甚至一口美味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和惊喜,使每天的快乐多得应接不暇。
SARS流行期间的一则手机短信让我读懂了我们心中的潜意识——“等SARS结束了!我带着我儿子到北京各处玩儿,我不自己开车,我就坐公共汽车,还专坐大通道(注:指加长的公共汽车),专挑一个座挤着四个人的,还得是上下班的高峰时间;等SARS结束了!我带着我儿子,专找沙子堆儿、草坪,让他尽情地满地打滚儿、撒欢儿;等SARS结束了!我让我儿子想吃手就吃手,想揉眼睛就揉眼睛……”这种“沙子堆儿”和“草坪”的快乐简单得随处可见。没有SARS的时候,我们无视这些简单的快乐;SARS来了,我们渴望这些简单的快乐;SARS过去了,我们是不是又去忙于奔波,忘记了这些简单的快乐呢?
SARS过后,北京的许多朋友同我谈起他们在那个非常时期的种种感受,忧虑的沉重感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但朋友们谈起自己的孩子自身的感受时,大家发现,孩子们在那一时期的感受惊人地一致——他们非常快乐!为什么?因为可以放假在家,因为没有太多的功课和作业,因为可以天天和亲人在一起,因为可以每天睡懒觉,因为可以天天尽情的玩耍……一个朋友讲,在SARS疫情警报解除后,学校也要开学了,他的女儿很怅惘。“SARS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呢?”他的女儿惋惜地说。望着女儿惘然若失的神情,我的朋友哭笑不得。
作家丰子恺对此感触颇深。他曾问他时年四岁的孩子华瞻,什么事情让他最快乐,孩子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逃难!为什么逃难最快乐呢?孩子回答:因为逃难就是全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丰子恺居住的上海,正是军阀争夺之地。为躲避战火,丰子恺带着全家东避西逃,着实是一种充满恐惧和痛苦的经历。可每到一处,孩子们或者是在避难的院子里,穿梭于假山与树丛之间笑声朗朗;或者在海边看着来来往往的大轮船,不住地欢呼雀跃。眼前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是他们游戏的对象和快乐的目标,而恐惧和痛苦的游戏,大概只是成年人的专长。所以丰子恺感叹:孩子们善于撤去罩在世间事物上的那层因果关系的网,从而能够看到事物本身的真相。而成年人缺乏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能力。
习惯纯真 永远年轻
工作着 快乐着
每天早上出车的时候,我的心情都很好,因为我知道又会有新鲜的事儿和人在等着我呢。说起来……呵呵,就跟小孩子盼着一个新游戏似的,习惯了。
——一个北京出租车司机
“说起来倒是简单哪!”一个朋友跟我说,“孩子们的确可以这样的,因为他们无忧无虑。可我们是成年人啊,我们要工作,要养家糊口呀。工作是很枯燥的,哪有什么快乐可言呢?紧迫感和压力天天跟着你,工作做好了你就可能升职,做得不好就可能被解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怎么会快乐?”
看来罩在世间事物上的那层因果关系的网,的确不易被我们成年人撤去,我们的忧患意识让我们把事物扭曲的表象认作成了真相。我们是不是忘记了,工作的真相正是成年人的游戏啊!想想看,孩子们在游戏中只是用心投入,从不给游戏附加任何外在条件,从不在乎游戏的任何结果,只是去感受游戏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快乐与满足。工作就是我们的游戏,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游戏的过程本身当中,而无暇顾及结果可能带来的升职或解职这种因果关系。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工作是如此有趣如此快乐,而轻松的心态又使我们易于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理想结果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时,我们会说:工作着,快乐着!
是的,工作着是快乐的!我从一位出租车司机身上感受到了这种快乐。在北京时,我有一天乘坐出租车,发现司机总是乐呵呵的,即使遇到长时间的塞车,他也不会烦躁。我好奇地问:“天天在路上跑,又总是这样塞车,够烦的吧?”他笑了起来。“是啊,干我们这行的,许多人都烦。”他微笑着说,“可我不!我把开出租车看作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情。每天在路上跑,就跟整天有人花钱请我逛街一样,我能看到这个城市一点一滴的变化,能接触许多有趣儿的人。塞车时,我可以和客人聊天,客人来自天南地北,话题自然也是特别丰富,很长见识。每天早上出车的时候,我的心情都很好,因为我知道又会有新鲜的事儿和人在等着我呢。说起来……呵呵,就跟小孩子盼着一个新游戏似的,习惯了。”是啊,带着游戏般的愉悦心情去工作,工作一定是快乐的。我羡慕地看着他,我知道,他是生活的胜者。
习惯纯真 永远年轻
孩子是我们的老师
除非你能像孩子们那样,否则你不能进天堂。
——《圣经》
泰戈尔的一首小诗《玩具》让人颇多感悟: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的小树枝儿。
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正忙着算账,一小时一小时在那里加叠数字。
也许你在看我,想到:
“这种好没趣的游戏,竟把你的一早晨的好时间浪费掉了!”
孩子,我忘了聚精会神玩耍树枝与泥饼的方法了。
我寻求贵重的玩具,收集金块与银块。
你呢,无论找到什么便去做你的快乐的游戏,
我呢,却把我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东西上。
我在我的脆薄的独木船里挣扎着要航过欲望之海,
竟忘了我也是在那里做游戏了。
是啊,和孩子们比起来,我们成年人久经历练所形成的诸多“优点”譬如成熟、深刻、世事练达以及忧患意识等等,在孩子们眼里,真正是自寻烦恼的渊源和可笑做作的缺点。可我们不正是拿我们这些所谓的“优点”来教导和塑造孩子们吗?我们不是一向把“幼稚”、“不成熟”作为人性的弱点来看待吗?我们何尝想过,孩子们身上的纯真本色,正是人类的至诚本性和天赋灵机啊!我们知道,现代派艺术家们从古拙的原始绘画和儿童的信手涂鸦中获得灵感,创造出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孩子们身上汲取营养,来创造我们的快乐人生呢?
西方人常说:孩子是上帝派来教育我们的。那么就放下架子吧,成年人!就把孩子们当作我们生活的老师,让老师们教会我们如何纯真,如何忘我。当我们忘记自己是谁,把注意力集中在正在完成的事情上时,快乐就会来临。
让我们记住《圣经》上的一句箴言:“除非你能像孩子们那样, 否则你不能进天堂。”
不平常就在平常中升起
平常与不平常
在新加坡,许哲被称作是“国宝”级的人物,对大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连心”组织义工谢玉惠说:“我刚接触特丽莎(许哲的英文名字)的时候,特丽莎说她有105岁。我一直没有感觉到她有105岁。她很开朗,也很认真地学习。所以这些都是很好的榜样,认识她也是我很大的荣幸。”
“她有一颗为人服务的心,她的爱心是蛮特殊的……我觉得她没有压力,她的许多想法和许多人都不一样。”“心连心”组织义工王邦定这样评价许哲。
“从她身上,我感觉到做人就应该简单,因为我们需要的实际很少……最敬佩的就是她的大慈大悲。” “心连心”组织义工汤顺发感触颇深。
商人陈金瑞说:“Sister(指许哲)把爱心送给没一个人,平等对待每个人,不分宗教,不论背景。她热心帮助人,自己生活却很节俭,一双鞋子穿五十年,一块抹桌布用到破烂,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丢,瓶瓶罐罐全收起来,所有的家具几乎都成了‘古董’……从她身上学习到克己待人、真正简朴的生活态度。”
“她默默奉献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对现代人而言,是稀有难得的学习对象。”商人罗开文说。
新加坡乐龄联会会长潘国治说:“我很敬佩她,不但敬佩她健康,而且还敬佩她活跃。她活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为她帮助的那些比她年轻的不幸的人士。我觉得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张格林在报道中说:“从许哲身上,记者看到另一番人生哲学:什么也‘没有’,并不表示不能让人依靠。”
在2003年9月27-28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格里菲思大学2003年“和平途径”研讨会上,罗夫萨密教授指出:“注重内心平和与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的和平教育教导我们:一个人的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人类如今前所未有地共享一个共同的命运。特丽莎·许做出的将内心平和与社会行为融和贯穿在其一生的服务中的典范令人注目而鼓舞人心。”
净空法师认为,许哲的快乐习惯体现了“不平常就在平常中升起”的境界。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
我们游走于平凡的生活中,轰轰烈烈、起伏跌宕的不平凡经历往往是我们普通人的隔岸之景。诗人北岛有诗言:“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那么,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许多朋友会说:保持平常心呗。的确,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当我们真的能够时时以平常心面对日常生活,快乐自然就应运而生了。因为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意味着我们已拥有了从容的习惯、坦荡的心智和纯真的眼光,意味着我们已在平常的生活中生出不平凡的境界啊!许哲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常的生活,可她贯穿一生的快乐习惯,不正彰显出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境界吗?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数千年,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核心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散射出极具亲和力的思想光辉,这就是: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圣人。当佛教东渐进入中国,“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又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圣人品德和佛陀品性均是生发于平常人群,且回归于平常人群,绝不是神性的特质而使我们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因为这种品质就深藏在我们自己的内心。
也许我们不敢奢望成为圣人,只想做一个普通人。但当我们检视内心的时候,会发现,快乐的天性一直深潜在我们内心的海洋中。想一想,我们幼年时的快乐天性是不是被成年后的世俗纷扰蒙蔽得太久了呢?就用“人人皆可成圣人”的精神去张扬我们的天性吧。我们不必去企求神灵的恩赐与怜悯。我们的心态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生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对我们的生活负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至真至纯的本性呀!
孟子说过:“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不要说生活中苦多乐少,用心吧,用心去挖掘我们内心的快乐潜质,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快乐细节,让快乐成为我们的本性和习惯,我们都可以成就为一个快乐的“圣人”,都可以让“不平常就在平常中升起”。
我快乐!
境由心生。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而保持年轻快乐。
——许哲
当快乐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们就不需要给快乐找理由了。因为快乐,所以快乐。这就是习惯的非凡力量。
“你快乐吗?”
在不久的将来,当有人又向我们问起这个问题,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快乐!”
那时,快乐已经是我们的一种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