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个比方:
一丛茶树。你不知她是什么品种,她长出叶子了,你准备采摘她,做成一泡茶。
那你会怎么做?做成什么茶?
可以又好喝,又能长期存放而转化良好?
结果呢?
你会发现,你可以做成任意一种茶类:
若采其芽尖,经摊凉、杀青、揉捻、烘干或炒干 可成:绿茶
若采其芽尖,经摊凉、揉捻、发酵、烘干 可成:红茶
若采其一芽一叶或两芽一叶,经摊凉、杀青、揉捻、烘干或炒干 可成:绿茶
若采其一芽一叶或两芽一叶,经摊凉、杀青、揉捻、再闷一闷 烘干 可成:黄茶
若采其一芽一叶或两芽一叶,经摊凉、揉捻、再发酵、烘干 可成:红茶
若采其两芽一叶或三芽一叶,经摊凉、揉捻、再发酵、烘干 可成:红茶
若采其两芽一叶或三芽一叶,经摊凉、杀青、揉捻、再闷一闷 烘干 可成:黄茶
若采其两芽一叶或三芽一叶,经摊凉、杀青、揉捻、 烘干 可成:绿茶
若采其两芽一叶或三芽一叶,经摊凉、自然萎凋、 再干燥 就成了:白茶
若采其两芽一叶或三芽一叶,经摊凉、杀青、揉捻、再晒干 就成了:晒青毛茶。 成晒青毛茶后就可蒸压成茶砖、茶饼、茶沱。。。
再让她长成熟些,任茶芽长成全开面,经晒青后,反复摇青、摊凉、摇青、摊凉、至青味消,香味出,再杀青、揉捻(或包揉)、 烘干 。。。就成了乌龙茶。
再让她长成熟些,连梗带枝地收割下来,经摊凉、杀青、揉捻、 渥堆发酵、再干燥 就成了制作黑茶的毛茶,可蒸压成茶砖、茶饼、茶沱、千两茶。。。
。。。。。。
当然还可以做成更多的茶叶品种。
就不一一举例了。
先把你学到的关于茶叶的生化知识给忘掉吧!
古人发现茶叶并开始制作茶叶时,脑里可没有什么茶氨酸、茶多氛、儿茶素、蛋白酶、还原糖、果胶质、脂肪酸、多酚氧化酶。。。等等现代的专业术语。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由什么来决定茶叶做成后是否好喝,可长期存放并可良性转化?
多思考下,也许答案就出来了。
怎么把茶做活了!
怎么把茶性做和了!
对于很多喝茶的朋友来说,要读懂什么茶做“活”了,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而对于很多喝茶的朋友来说,要理解什么样的茶其茶性平和,不寒不燥,相对容易些。
学习鉴别茶质优劣,并鉴别茶叶制茶工艺是否合理,需要饮者保持身心洁净,静心体验并用心感悟。
待我有空,一点一点分解。
唉!
祖先留给我们很多知识与经验的财富,现代人都快败光了。
原来自然发酵的馒头制作工艺,被泡打粉与增白剂给取代了,现在再也吃不到原味的吃了会生津回甘的馒头。
原来用大豆酿造的酱油,用米酿造的香醋,被色素与化工原料勾脱给取代了。
原来用生晒芥菜与生晒罗卜等腌制的酸菜,被现代的工业与防腐剂取代了。
茶亦如此。
一切为了提高商品价值与增加产量。
用化肥与农药取代了茶树自然生长。
用催芽剂取代了明前春芽。
用杂交与改良品种,取代了原生的茶树品种。
难以吃到原味的原生的食品。
其实这茶没做好。是用现在的消青工艺制作的,而茶之青味却没消透。
看这叶片,叶梗发白,叶片夹生,叶张虽大,叶片却薄。
闻起来应带青味,茶水轻泡似清甜的,而重泡则生涩尽显,且茶味淡薄。
其茶性生寒,久喝伤胃。
下图这样的叶片,才是传统正炒的工艺。
叶片润泽油亮,呈稠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