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10148 次 | 回 32
#21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7 12:11:22 引用

第七十一讲 道与财

问:同修能否有金钱交往之事呢?

答:同修,修的是证道方法,在金钱上不可稍有利益往来之心,只可以救急助贫也。

修行,首重于精神上来往,对于贫困的同修,可以助其恢复信心,不可以老是以金钱接济,若是真正三餐不继,则不在此限。

如果同修之间,以生意相互往来,以利益商借为伙伴,一旦发生周转不灵,便成为仇敌,彼此怨恨了。


--------------------------------------------------------------------------------

第七十二讲 憎其罪 不憎其人

为人应持有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观念,因为人类错误过失,是难免发生,而修行人对于此种犯错的人,应该是如何呢?

第一先是劝告,教导以是非之礼,再予鼓励向善,不要因为这个人犯了错误,便憎恨他,把他当成仇人一般,或是用严厉的言词去刺激他,令其无法接受,失去改过迁善的机会。有一句话说:“过份责备朋友微小的过失,就像拿一把斧头在朋友的头上打苍蝇一样。”这就是我们说的憎其罪,不憎其人的道理。


--------------------------------------------------------------------------------

第七十三讲 正道即正气

凡是人类,皆是具备天地精英正气,奈何世人,机诈巧取,虚伪不实,以致于把这种正气给埋没下来,而无法表现其柔和与刚直无私的德性。

修道人,正直不掩藏其拙,处处吃亏碰壁,可是并不计较人事是非,虽或不知所谓“正气”之理,然则却能伸张正气的光明,此即说明只要人人不掩其拙,真实无隐,则正气便在其中了!


--------------------------------------------------------------------------------

第七十四讲 伏心魔成佛道

问:何以是“伏魔先伏自己,驭横先平此气”?

答:魔者,带有引诱人心,利、乐、爱、恨、怒、慢、诈的使命。若是修道人,能够克服自己心中的大魔,坚持做人做事原则,则不论是任何外魔,皆不能动摇修行本心,经一段时期考验之后,心魔已被降伏,自然外魔无法可施,反而臣服其下,听从本心的使唤,成为真正大自在的人也。

 
-------------------------------------------------
第七十五讲 适中合道

问:建立圆满家庭,必须稍显情欲,修道人,如何自持?

答:夫妇伦理,感情欲念,若是有板有眼,便没有情趣可言,会发生风波,不如顺乎自然,当用情时,稍为放松,不要太放纵便是了。适度可以和谐,好比用药,用得恰量与合适,可以医治疾病,恢复健康。有人适量喝酒,越喝越醒,而世人喝酒,愈喝愈昏,到了后来走向鬼门关,一醒一昏,是何原故?此乃是酒精中毒,越舒服,四肢百骇皆通,好不快活。酒是百药长,亦是百害常,而修道也就是修去过度,合乎适度罢了。


--------------------------------------------------------------------------------

第七十六讲 现时的修道方法

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修道人处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衣、食、住、行,不妨折中适当,不要过于讲求享受,也不可太过刻苦。
起居还是以合乎“正常”要求为准,这是应时适宜了。

不少人因为修道的原故,便刻意与社会脱节,形成特殊份子,如此固然可以成其“道相”,但是对于内在的灵修帮助甚微,甚至于因标新立异之故,为社会所厌弃,名为办道,却是暗毁道体。


--------------------------------------------------------------------------------

第七十七讲 真假不在言语

有人说,我这里才是“真”的,你那方是“假”的;而那一边的人也说了,你们皆不真,我乃真,世人真真假假、虚伪无知的事情太多了。
仁慈之念,人人有之,邪念头偶会显现,一切是非起于一念之心,人心无法可知乎?非也。人者心之器,人心变,人气迁,难逃天鉴,久而久之,必暴露其面,因终其一生的伪装,是不可能的,也太辛苦了呀!

“眼”是“神”窍,人若不善,眼中露浊,顶门上之阴气腾腾,何以能够逃天眼的明鉴呢?戒之!戒之!


--------------------------------------------------------------------------------

第七十八讲 随波下流 谦让是进

修行就要先树立崇高的目标,不要随波逐流,自己的立场,要立得稳,不可与世俗一般见识,虽有世俗之相,不为浮尘所染。身染尘埃,只宜小心拭擦,若是用力拍打,则灰尘飞扬益甚;泥中洗濯,越洗越脏。故入泥不染,必须用定力来克服,所谓处世之方,修行之道,便是“谦让是进”“忍和明性”。

#22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47 引用

第七十九讲 修德为本

求学问,以实践道德的理想为目标,功名利禄之事,只是随缘而来,随缘而去。若是读书,不培德业之根,则其花果必然不实,修德是本,事实乃是由本生枝也。


--------------------------------------------------------------------------------

第八十讲 相由心生

有德的人,自然会表里一致,不必用意做作。例如肝脏有病,眼生浊气,身体疲倦,魂散气乱;肾若生病,水肿气满,表现黧黑之色;又目属肝,通于眼;耳属肾通于觉。内脏是看不到的,而病征却能显于外,所以修心,不可不慎,外相行持,可知内心之变也。
 


--------------------------------------------------------------------------------

第八十一讲 处世圆通方妙

居太平之世,待人接物,可用方正之行为;处乱世之中,应以圆通办法,行道办事。可是末世浊流的时候,不妨方圆并用,应变处世,对恶人以严谨治之,对平凡的人,不妨宽严并济,对于善人鼓励有加。正气在任何时世是一成不变,可是治世、处世的方法,则必须用高明手段去应付难关。


--------------------------------------------------------------------------------

第八十二讲 布施真义

问:何谓“无求之施,一粒万钟;有求之施,万金无功。”

答:无求布施,乃自然无念之施予,是放出去,不求取收回之意,是真正布施。

而有求之施予,便好像是买卖一样,卖出去,却希望收回什么来,这种买卖行为,不谓布施,而是“施求”了。

------------------------------------------------
第八十三讲 和气睡稳 凶暴杀机

善良人的行养,具有古人风范,以德性为做人根本,甚至于睡梦中都是和气安祥;而凶狠的人,平常粗野暴躁、动作疯狂,甚至他的笑声,也充满杀机。故心中有“和”的人,其处在之地,必有祥和气氛;而心中有“恨”的人,其所在之处,必充满杀机。

这种气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平常人只要留意观察,不难体会出来。


--------------------------------------------------------------------------------

第八十四讲 知足则富

生活奢侈的人,无论他的财产有多少,总不会有知足的时候,因为他的欲望是无限制升高,觉得现有的金钱财富,老是无法与他人并齐,这是人心私欲的结果。

而一位节俭的人,可贵的是能够“知足”,修道的本性,应该是如此,物欲有限,才能升华精神上的无限,这即是“知则富”的道理。


--------------------------------------------------------------------------------

第八十五讲 反省求己

世人常会怪别人做得太不合理、处世不够圆通,可是世界上每个人的遭遇与意境是不同的,自己单独的想法如何教别人与我相同呢?

所以为人,不在于强求别人必须与我同心,而是在于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能够合情合理。对于他人如何做法,不妨用相观对治,把人与我作一个比较,发掘其中的巧妙,则真理便可以显现出来。


--------------------------------------------------------------------------------

第八十六讲 身教为重

每一个父母者,莫不慈爱其子女,只要子女之要求,莫不唯唯承应,其心理无非望子成龙罢了。然爱之不当反为溺,将来子女不肖,作奸犯科,为父母者不思教养子女之道,却怨苍天不公或祖先不庇佑。

俗语说:“言教不如身教。”自己如能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模范,则其子女,虽不一定能成圣成贤,但最起码还成为一个守法之善民。为人父母者,能以身作则,则不离道也。反之,则自弃于大道之外矣!

#23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03 引用

第八十七讲 什么是救世?

在寺庙中替善信解疑,或扶乩救世,是不是要别人随意奉献香油钱就是了?

非也,救世即是“救人心”,救人心首在弘法,弘法必须明理,世俗有许多神坛美言“救世”,又称“建庙”,便大逞神通,花花绿绿钞票,果然纷纷飞来,真是金口灵通,无知信众还自以为是奉献神明呢!

天下间无本生意,惟此赚钱最易,无怪乎,神明被欺,活魔当道,可叹!可叹! 


--------------------------------------------------------------------------------

第八十八讲 什么是度众?

渡众并不是拉人入会、入教、入道,人数多多,济济一堂,热闹一番便是了。

而是“渡众人修道”也。渡人不在于人多,而在于道修之切,质之精。有许多的庙堂,本是很好修行论道之所,但是因为主事误解修行真意,动辄进香,或是用种种名堂要热闹、要人多好看,结果人越来越多,可是修的道越离越远,竟成为权利斗争之所,划分小集团之处,无形中把“道场”变成“盗场”了。


--------------------------------------------------------------------------------

第八十九讲 太阳的热电

一只狗受强烈热线刺激之后,虽然所喝的水份十分充实,但是他还是会暴躁与不安,这是为什么呢?

乃是体内细胞被强化之故。新陈代谢突然增加趋向,没有修养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则脾气、火气,会变得暴躁、冲动而缺乏自制,因为身内的热毒,在影响他的心智。心智本来就是人兽分别所在。能控制情绪的人,才配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现在太阳光强烈照射,天气炎热,太阳黑子的增加即是主因,而此种黑子增加,是因为太阳表面的爆炸所致。每爆炸一次,黑子增加一个,是太阳表面暂时冷冻点,其热量则放射出去,打击各太阳系之星球,引起生存物之扰乱,每次战争皆与此有关。

太阳星君是太阳灵热之神,由于共业烈气,感应天地两气,形成不平之气,引起燥爆热气,于是磁场变动、地理翻新、地灵改势,人间将有不良不正战事味道。

故世俗人所谓共业灾祸便是如此,然而香港台湾所受较轻,此即是善气、道气与世界各国相比稍为兴旺,尤其香港人行善,?为全球之冠,这种善气就集中在港岛之上空,抵消一部份暴烈天地之气。

所以我们多行善事,修心养性,以守为进,以静定志,太多欲望便会像狗一般受到影响,丧失自性!


--------------------------------------------------------------------------------

第九十讲 半瓶子的水

古德先贤谦虚好问,今人自傲喜吹牛,知道一分,讲成十分,这里有个故事可以作个比喻。

黔的地方不产驴子,有个人用船运了一只到达此处,就放在山下不去管它。有只老虎初见这种体积庞大的动物,以为是神,就怀着敬畏疑惑的心情,不敢太接近它。

有一天老虎稍为走近一点,驴子就大叫一声,吓得老虎大惊而逃,以为驴子要吃掉它,后来相处久了,老虎听惯了驴子的叫声,觉得它没有什么可怕,于是越来越大胆,更走近它的前后,但是还有戒心,不敢和它搏斗。

老虎觉得驴子并没有吃它的意思,就进一步的戏弄它、吵它,直到驴子非常愤怒以脚踢它,踢了几次皆落空,老虎不由得暗喜:“原来你本领不过如此!”于是毫不客气的跳过去咬断它的喉咙,吃它的肉饱餐而去。

俗人如驴的很多,会叫、会跳、却无本领,表面好看,内容空虚,若不敛藏而加以充实本身的学问、修养,就会像驴子一般被老虎(时代淘汰)吃掉,愿有心学道之士多体会此文之意也。俗语说:“一瓶水不响,半瓶子的水会响。”也就是这个意思!

 
-------------------------------------------------------
第九十一讲 一偏之见

以前有个瞎眼的人,从未见过太阳的样子,于是他便向有眼睛的人求教,有人就告诉他:“太阳模样像铜圆盘!”并一边敲着铜盘告诉他,这便是铜盘的声音,可是瞎眼却误解其意,以后他听到了铜盘声就自以为是太阳的声音。

不久又有人告诉他:“太阳有光,好像灯光一样!”并叫瞎子摸一摸蜡烛的形状,以后他摸到一根短笛,就很高兴的以为摸到了太阳。 
由这里可以知道,太阳的形状与钟笛相差如此之大,可是瞎眼的人,却深信不疑呢!

这便是犯了一偏之见的原故,信仰是求乎自己,生活必须自个儿奋,求之别人便容易像此位瞎子一般,产生误解而迷信,这对于有理智的人类是太愚蠢的了。


--------------------------------------------------------------------------------

第九十二讲 理 智

社会上有很多人,只学到一部份的道理,未加以明确的判断其中内涵,便盲目瞎炼,自以为道行不浅,就到处讲演修行之妙,可是一旦遭受到挫折,便抱怨神佛有秘不宣法之处。

例如佛陀有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的行持,其目的便是要人少贪欲,不令饱食而昏沈也。

但是一位不明白的修行者,就只会学佛陀之少餐少食,甚至于绝食,以为如此便可以立证菩提,终于苦行过度,身心两伤,修得不明不白。所以修行,不单是学样子便可以,而必须用聪明的理智去了解修行的意义,如此方算是遁入正轨之大道。


--------------------------------------------------------------------------------

第九十三讲 一则寓言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叫“蠢”,他做事情往往出乎于直觉的反应,有次到朋友家中做客,主人便很殷勤的招待他,请他吃饭,在吃饭当中“蠢”觉得食物的味道太浅,主人知道以后,便为他加少许的盐巴,还自言自语的说:“菜要煮得好吃,就需要盐巴来调味,若是放得太少的话,便会觉得不好吃。”

“蠢”听了以后,就记在心中,此后便单吃盐巴。结果是越吃越咸,口干舌燥,无法下咽,真是盐不害人,人反为盐害。

这一则寓言,就是强调修行者必须用“心”来修,用智慧去分析,不是一味用死诀,一成不变的学个样子。修道的方法很多,只要能够合乎理性与中庸之道,就不会愈修愈不知“道”,若是偏取末端,执法修行,就会像“蠢”一样越修越不行。

第九十四讲 荣华为修行之碍石

荣华富贵,是人所欲求的;虚荣享受,便是修行的大忌。修行与信仰是有所不同,信仰是引导修行的指标,而修行却不一定须要信仰,因为自信才是修行重心也。

喜欢享富贵,爱好虚浮的人,正是缺乏自信的一群,就是其内心空虚无主,才会到处找刺激、找享乐,去填补心理上的空白,一旦被欲念侵袭之后,却发现内心的空白,是无法可以填得完的。

世人的野心,是永无止境。追求外来的享受或是欲念,永远是越追越远,终于精神崩溃下来,成为大地之渣也。

“修行”,修的是内心自信之道,不但修心灵之道,而且放下胸怀,开辟自由大道。这就是古人所说“放得下功名富贵之心,便可脱凡;放得下道德仁义之心,才可入圣”。

修道的人,更进到“大德不德,至仁不仁”的地步,则是“真道”了。

#24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19 引用

第九十五讲 功德的浅义

做人不求建立功勋,因为真正的功劳,是由一群默默无闻的人,把基础建立起来。

而一位出名的人,其所以能为大众知悉,固有根本上的用心,但是缺乏众人的拥戴以及无名英雄的?,便无法成其名了。

故平常为人,不求居功,但求无过;恃功之人,反为人,无过奋勉,才是“真功”。


--------------------------------------------------------------------------------

第九十六讲 何以谓之德呢?

德,是施予,施恩惠于人,不必牢记心头。因为这是平常心做平常之事罢了。一个处处以助人为乐,无求果得的人,是不会遭人抱怨,这种为人的态度,便是“德”的表现。所谓“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亦有深意也。


--------------------------------------------------------------------------------

第九十七讲 成功是不是失败之源呢?

世俗人的成功,是表示这个人有声望、有地位、或赚大钱了,是以“名”“利”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

如此说法与仙佛所以为者,并不相同。德业之成就,示范人间,成万世师表,才是真正的成功。

会赚钱、有名望,固然是人生舞台上的名角,可是这一场戏演完之后,接下去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新生的一辈,又接着演下去,直到永远、永远。财产、名望在何处?真是天晓得!

“名”与“利”是物质表征而已,缺少精神的支柱,则双眼一闭,寿元到尽,会变得迷糊混乱,不知何从何去,成为灵界的羔羊,只有任由宰割了。


--------------------------------------------------------------------------------

第九十八讲 富贵、名誉

富与贵,是人人所乐于获得,有由道德而来,有由功业而来,也有由权力而得来。

由仁义而获得的富贵、名誉,是顺乎自然,不招自来,像是山林里天然生长的花草树木。

由功业得来的富贵名誉,好比是园中盆景,其根浅有限,香味浓厚,可是短暂无法持久,随时移植,因时盛衰。

由权力而得到的富贵名誉,因其多半不合乎道理之故,显赫一时,不能持久,有如瓶中花木一般,其根已断,生命有数,祇能供人欣赏一时,将会很快凋谢。

 
---------------------------------------------------------
第九十九讲 真功名

岳飞虽是由功业而得到名声显赫,何以能永垂不朽?

岳元帅,不只战功得名,而是精忠报国,一心许国的精神,可贯日月星云,是道德与功业兼得的大英雄,故不但不受时代所影响,反而是越来越令人钦佩。

处在这种时代,正须要效法岳飞的精神。


--------------------------------------------------------------------------------

第一百讲 心的自由

志气以及意念,可以使人生观发生变化,“志专一则气动”,性格也会改变的。

别人以物质名利为处世之荣,我则是以天地为家,用自然天性,行无伪之道。世人之达观显贵、荣华富豪,就像枷锁一样,逼得人不能动摇,是道道地地最不自由的人啦,何必去羡慕他们呢?

真正自由自在的人,是不会把这些恼人的俗气加在自己身上。


--------------------------------------------------------------------------------

第一百零一讲 静坐之道

有人只知道参禅打坐,调息观心,不修伦理之道,成为社会怪异。修行人若是沦为此道,如此能够修成正果吗?

家中有活佛在焉,上孝双亲,下悌兄弟,和气宽容,则息息心平气和,正是无时无刻自然禅功也。

有人修道,外观颇有道气,可是动辄生气,造成逆气乱窜之势,虽然静坐一时可平其生气,可是其余大部份时间,却无法自制,这便是空有禅相,未得心静之妙,故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矣。


--------------------------------------------------------------------------------

第一百零二讲 如何破迷惑?

为了教人正理,如何破其邪迷之惑呢?其作法用那一种方式比较妥当?

为了取信于人,圈而教之,最好的办法是循循善诱,对方有不是之处,不要用严厉的语气,令他难堪,必须是以和缓态度微微劝告才是。

教导善理,应该依对方能承受的程度,阶梯教化,不要一下子就用很高深的理论、填鸭式的灌给他,这样会让对方无法接受,而丧失求道之心。古人云:“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25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36 引用

第一百零三讲 明暗之机

黑暗中有光明,光明中间亦含黑暗,阴阳消长是阳中藏阴,阴中藏阳,对吗?

讲的甚是,光明必由魔秽来衬托,始见其明;忠臣亦须奸臣相对,才知其贞。故修道人明白这种道理,便可以不怕魔考了。明珠藏土中,不经磨炼,不知明珠光芒也。

修道人,因机而动,暗中藏其光,明中显其辉,可伸可缩,可柔可刚,顺天命,弘大道也。


--------------------------------------------------------------------------------

第一百零四讲 错 悟

错了才悟,还是悟了不错,此两种修持有何不同?

此问题有妙处焉。好色的人,满足性欲之后才发觉已经是造成犯罪行为了,心里十分后悔,这是为什么呢?

乃因为性欲满足之后,就会暂时的消除好色之心,于是乎,良知显现,知道后悔,这就是错了才悟的情形。

又有一种人,满足欲望之后,不但不知悔悟,反而食髓知味,变本加厉,这难道是没有良知吗?非也!而是欲望占满他的心胸,令良知无法表露出来,这就是一个欲望去了之后新的妄念又接着而来。所谓衣冠禽兽便是如此之人,是一错再错,不知悔悟的情形。

也有一种人,喜欢读圣贤书,效法古哲行持,知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道理,是悟了不错之修行也。

修道人,是效法先贤古圣,不可去尝试错误的行为,明白自古以来的做人道理,才不会因为惑于邪说,而发生遗憾终身的事了。


--------------------------------------------------------------------------------

第一百零五讲 痛苦的忍

世事多变幻,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占十之八九,忍字是解除痛苦之良方。然忍是一把刀放在心上,若稍微一动摇,随时都有伤害身体之忧也。

现在的社会中,一些血气方刚的人,动则杀,血淋淋的事件发生,人若能心平气和,那它就无用武之地了。

俗语说:“忍气求财”、“赌气相杀”,是个明确的引证也。

然,忍是不可勉强,必须要化解冰消。因为勉强的忍,尚存有余恨,后果仍不堪设想。如果能够真正的化解,才能像乌云上的明月云消月出,才能皎洁明亮照耀宇宙。

如今的社会里,有许多人都是将痛苦积压在自己的心头里,受着百般折磨,使它变成自己的绊脚石,暗自承受痛苦的忍,古今中外不少先贤均有前例。

所以我强调任何痛苦或逆境与不如意,不但要“忍”,并且必须要化解云消,切勿怨天尤人也。


--------------------------------------------------------------------------------

第一百零六讲 化忍之道

忍一时之气,免受百日忧,那么如何来化解“痛苦的忍”呢?唯有“平心静气”将痛苦的来源或因素,很清晰地弄清楚并分析,而且更应尽情地倾诉或图谋补救或改善,以减轻心中的负荷与解下精神压力,使精神愉快?爽,这样方能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痛苦不但不可强忍,更要用理智去化解,忍是无法消灭一切的痛苦,反而会延续痛苦和增添痛苦。为使痛苦永不折磨,唯一的途径是“修身养性”彻底领悟“适度”上的功夫了!不把逆事放在心上,做到“无忍”,此即是“无生法忍”,在这茫茫人生大海中,始能克服“痛苦的忍”之扰也。

---------------------------------------------------
第一百零七讲 贪心破财

有很多人,事业失败,周转失灵,嗜好赌博,倾家荡财,皆是由于不能知足,而太贪的原故。

几个以前做生意的商人,聚在一起,其中有人说:“我以前赚的钱若能保存下来,不再算计更大的投资,就是吃三世都吃不完呢!而现在不但一贫如洗,还到处躲躲藏藏,怕讨债的追来呢!”

另一人说:“我本来是当公务员,退休以后,拿到一笔退休金,开个杂货店,每日有些收入,生活安定,家中无事。有一天看到同事买股票发了小财,受不了别人的鼓吹,便开始投资股票买卖,刚开始也很幸运的赚了不少钱,可是好景不常,石油风波股市动乱,连杂货店都赔光,妻子再也不理我,带着小孩外出工作了。唉!投机的生意,还是做不得呀!”

又有一个人说:“我知道您们的困顿,都是由‘贪’而来,是自作自受,现在叹气是丝毫无用,还是从头开始做起,此时到处缺乏工人,何不考虑做工呢?更不可以再回想以前的风光了,这样只有再增加心里面的痛苦。”


--------------------------------------------------------------------------------

第一百零八讲 贪的故事

基隆市郊有个名叫“仙洞”的地方,洞中很冷,到达深处只容一人进入,洞底上方有一道隙缝,这就是“白米缸”遗迹,它是有典故的。现在藉这个机会,说给您们听听。

据说以前这里的妈祖(天上圣母)很灵,而每天食用的白米,都有定量的从这个隙缝出来,而庙祝就是靠这些白米过日,若是有客人来访,也会漏出多一点的白米,每次都是不多不少,恰好够用。有一天来了个“地理仙”对庙祝说:“既然白米能每日都漏出来,相信山里面还藏有无数的白米才对呀!”

“那当然啦!”“那么何不把隙缝凿大一点,让它多漏出一些白米,拿到街上去卖,再买其他吃的、穿的,把生活弄得舒舒服服,如此享受才是聪明人呀!”庙祝心中一动,赶快拿了锄器,就在洞隙乱砍猛掘,不一会工夫,便把隙裂之处,挖成大孔,果然白米哗啦啦的流出来,不久积了一小堆,但是奇怪的事情来了,只这么一阵动静,便无声无息,不再有米漏出来。

庙祝后悔的很,因一念之贪,把宝贵神器毁损,此后只好自己出外讨生活,果然不久米吃完了。白米也不会再由隙孔漏出,庙祝便终生过着挨饿、忏悔的日子。

贪心欲望是上苍所忌,凡事过度必然由盛而衰,只有知足守福的人,才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呢!


--------------------------------------------------------------------------------

第一百零九讲 东西文化的比较

东方文化,首重伦理道德之实践,由内心做起,不务外求,以人生为道德考场,使精神有所归宿。东方文化以中国文明为根源,儒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其为人的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佛言:“不为自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此皆是无我,奉道为公忘私的精神也!

西方文化是以控制、征服、役用自然为其意识依托。所以它的文化,是向外露出,它的弊病便是知识愈向外向前直冲,则人生精神生活愈无归宿之处,而冲刺的欲望,终无法有停顿之日也!

上帝是西方科学文明一大冲突所在,现实主义与达尔文进化论,造成“天堂”与“现实物质”的隔离,“原始人”与“上帝造人”形成强烈调烈讽刺,这是造成西方精神溃败原因之一。

中土文化是“人人皆可以成圣贤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佛”,其精神内涵,不含有宗教利用手段来笼络人之感情,而使之屈服的方法,而是始终站在人伦根本上,以道德之实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是由内修而外现的泱泱顶天立地大丈夫也。

其最后归的即是与佛无二也。其行为的至极,就是孔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大同世界了。

今日修道,是负有扭转乾坤的使命,东西文化交流,正是生于这大时代的中国人,必须担负的责任。


--------------------------------------------------------------------------------

第一百一十讲 讲贤

有一个人常常劝人修行,多作善事,但是若遇到真正喜欢修行的人,便心里不高兴,便设陷阱去阻止他,好让他越修越涂糊,并且很神秘的跟他说:“您的果位,已经是很高啦!就守住这里,不要再疑惑了,若是生疑,就会令诸天仙佛降下灾殃。”

结果这位真修便止于如此,永远无法再进一层楼了。

真可惜!真可惜!

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劝人修善,只是希望得到福报,福报会带给他力量呀!他不喜欢人们因悟善而修心养性,因为唯恐别人修行的光明,会使他暗然失色也!

社会上这种人很多,在灵界中这种偏气也很盛,众修小心!小心呀!

#26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54 引用

第一百一十一讲 孝丐

明朝时代,相城地方,有一个姓沈的乞丐,大约有三四十岁,常到贤人沈孟渊的家讨食,讨到饭食之后并不先吃,而是藏在竹筒或竹篮子里面,孟渊刚开始并没有注意,后来知道这回事,便问他是何因故?

他说,这是预备带回家给老母吃的。

可是孟渊不信,觉得很奇怪,就暗中派人跟?他的行?,见他迳自走到一处河边,边上靠有一艘破船,船体简陋,可是乞丐却很慎重的捧着食物,进入船舱,里面有一老妇人坐着,乞丐摊开食物,倒了少许酒,奉给母亲,等到母亲接酒吃喝时,他就起来唱歌跳舞,做出好笑的动作,娱乐母亲,使他快乐。

因为是讨饭的原故,又逢社会动乱,失业者众,总是会遇到不够吃的日子,这时候乞丐也会宁愿自己挨饿,骗母亲说自己吃过了,总不肯先吃。如此孝心,每日都是这样子不变,不久母亲老死,河中破舟也空无一人,乞丐亦不知去向了。


--------------------------------------------------------------------------------

第一百一十二讲 行丐之道

问:孝子向他人行乞,奉养母亲,此合理乎?

答:当时社会饥荒,到处都是饿死鬼,就是讨饭,也会时常碰钉子呢!这位乞丐没有读过书,又不知如何行孝,只是认为一心一意的奉养母亲,令母亲高兴,便是极大乐事,这是天然纯真的“孝心”呀!岂止是合理而已。

现代人,吃住方便,知识程度也比古人高很多,但却有很多人认为“奉养”父母是很麻烦的事,兄弟之间为了“奉养”问题,推来推去,还怕父母在家里呆很太久呢!这些人呀!连禽兽都不如,更不能与“孝丐”相比啦!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愿世人阅了此篇,有过之人速反省改过,作一个真孝子吧!


--------------------------------------------------------------------------------

第一百一十三讲 狗的脾气

有一个人,他向来有一面吃饭,一面?人的毛病,每吃一顿饭时,必定会?他的仆人,批评别人,甚至于还自己生气得摔餐具、掷汤匙、扔筷子。有一次外出经商住在旅社,到了吃饭的时候,还是又?又抛掷东西,旅馆老板十分厌恶,但是由于是客人,只好忍住气不说出来。
当那个人与仆人要离开的时候,店主人就送一条小狗给他道:“这只狗会追逐禽兽,是很好的动物,请您收下来吧!”于是那个人,就多了一只狗可以作伴,走了约二十里路,肚子饿了,他叫仆人盛饭给狗吃,狗先是汪汪乱叫一阵子,再很粗鲁的吃饭,并且还一面吃一面叫,而主人在桌上用膳,也是又?又吃,互相对应,每日如此。

有一天仆人突然忍不住失声大笑,那人才明了旅馆主人送狗给他的用意。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真正有才能的人,并不会如此肤浅,会叫的狗必择时而吠,是不会逞能于餐桌之上。

世人有种人,好言多语,而一无是处,胡乱批评,却没有一丝半毫的建设性意见,譬如做官的人,丰衣足食,不思报效国恩,尽心服务于百姓,反而大放厥词,这种人不就是与边吃边?的人一样,此与小狗吃饭有两样乎!

为人知足报恩,少说话多做善事,才是做人的本份,也是吾人该守的处世原则。


--------------------------------------------------------------------------------

第一百一十四讲 最大功德

什么是最大的功德?

有人问,常常听别人说:“多作功德以消灾解厄。”

“只有作功德才能消业障。”

那么有很多人,却不明白“功德”要如何去作?今天谈这个问题,便是要天下修行者,有个理解好教人如何去作功德。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修身”了。修行的过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行人,乃是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自己的责任。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便是国我不分也。而这种修养的功夫,就必须由“修身”而来。修身齐家之源,人伦道理即是此时的修行规范了。

又何以“修身”便有极大的功德呢?

因为“修身”即是“修心”,可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不良?性消除掉,成为超拔祖灵,建立道心的根本,所有善事莫不由此修身而来,所有修道之正气亦是由此而发,故无“修身”即无“功德”可言。故知“修身”才是最大之功德也。

以后有人再问,如何作功德呢?您无妨告诉他,改去不良习惯,以及不好的行为,多学习圣贤明训与行为,此便是大功德。

-----------------------------------------------------
第一百一十五讲 须为别人着想

世人处在多欲旳世界里,往往把持既得,甚至于自处太优,却不肯为别人着想,认为今日种种享受是因为我有办法,别人如何,是他家的事情。于是人情味淡薄,而别人对他的嫉与羡慕之心,日益强烈,终于演变成紧张的竞争场面,造成尖锐化火爆的现象,这就是现代众生相的一面。

在古代齐国,某年大寒,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仍然未有停歇的现象,齐景公穿着轻暖的狐裘,靠在内殿柱上,心想若能多下几天雪,景色将更动人,这时善观气色的大夫晏婴走进来,立在景公的旁边,望着片片雪花。

景公便对晏婴说:“今年的下雪,一连三天不停,地面积雪已是一尺多深啦!怎么丝毫不觉寒冷呢?反而像是春天似的宜人。”

晏婴看到景公穿着轻柔温暖的裘衣,室内又烧着熊熊火炉,就故意说:“这种天气真是一点不冷吗?”

景公微笑的点点头,仿佛认为难道活了这一大把年纪,还分不清冷不冷似的。

晏婴知道景公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直接向他说:“臣听人说:古时候的贤明君王,在吃饭的时候,总会想到是否还会有人挨饿,穿衣裘时总会考虑到,是否有人会受冻,过享受的生活时,会想是否有人受苦受难,而您怎么一点也不替别人想想呢?”

景公被晏婴一说,面红耳赤,哑口无言。这是中国谏官的美德,身为国君的民主作风呀!那里会像有些人不但不听规劝,还含恨在心,找机会报仇呢!实在是现代人心不古也。


--------------------------------------------------------------------------------

第一百一十六讲 空义

空是积极,而不是否定一切世间所有事物,而是教我们放开一切消极,及由自我为中心点所引起的迷执成见、欲念、妄想、自满自骄、唯我独尊的态度,然后再从爱我之心,推而广之,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地步,其行为上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舍人所不能舍。”自古英雄好汉、宗教圣人,都是秉持这种空观真义、成就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也。

有人要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忠臣烈士大无畏的精神,是如何修持呢?

吾说:“浩然正气,本之于观空真义。”空与正气、名相有异,其质乃同。先知先觉的伟人,是站在空与中道的基准上,以最高超的智慧,鸟瞰宇宙众生相,故其能悟及别人所不知,行别人所不敢为。大道的真实相,并非空空如也。而是空中转我是小狗,我是小狗依道而成,依缘显相,也就是空中妙有,妙中有道,道中求理,理智追寻,可知大道真髓,自然不感体相,而生无畏浩然正气。


--------------------------------------------------------------------------------

第一百一十七讲 何谓空中妙有

真理是有其源头,抓住它的源头,便可以体会出一切具体现象的缘起。

故想求真道的人,是必须脚踏实地,由理性外缘来证明内缘本性的醒悟了。

大道似空而非空。物质、物理现象,能显示大道无为而为、空中有物的具体事实来,修行人在这种千变万化的世尘中,就可以由外相外变,得到大道的真髓。

五伦变化,人事迁系是微妙非常,修道人纵然看得破物质享受,却只有很少人能磨得过精神考验这关头。是为了什么呢?人情、亲情,是人类表示心识的现象,这种现象实在是活生生可以体会的。可是其中有道理在焉│是有原则可循。这种原则不离一“心”,心是道的化身,其源头是人与人相处的“忠恕”之道。故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即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现在修道是修什么?修人与人之间的道而已,虽然这种修法比“隐居深山,独善其身”不容易,但是却能合乎“慈悲为怀”“方便为门”的名训。若能冲破此障,其功果有胜于古德修士,是上苍普渡原灵的不二法门也。


--------------------------------------------------------------------------------

第一百一十八讲 知耻为福

一个人之吉凶征兆,乃发自其人之内心而表现于其外表。凡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稳重,大都能获福;凡相貌刻薄,行为轻佻,大多得祸之相也。绝对没有吉凶未定,渺不可测之道理,一个人之心性善恶,皆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其人必呈乖戾之现象,即可知之。

人若想得福避祸,不必先作善事,必须力行改过,其自然能向善也。羞耻之心,乃改过之第一要素。人如只知贪恋声色名利,纵情恣意,背着人做那见不得人之勾当,自以为无人见到,自鸣得意,殊不知而将成为衣冠禽兽,如此行为,是世界上最可耻的。

孟子说:“知耻对人之影响太大了!”,能做到知耻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就是禽兽无疑。改过之关键,只在此念之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亦仅在此一念之差而已!

有偈曰:
知耻不是辱,改过方为福;
行善可消灾,贫家亦能补。

#27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12 引用

第一百一十九讲 钓鱼勾心

世态维新,消遣方法千奇百怪。以新兴行业来讲,钓鱼亦是一种娱乐,每逢假期,乡村鱼池围满人群,以钓鱼为乐。以潮流而言,钓鱼亦非恶事:一竿下水,满望捞鱼上钓。世人怀此心理者不少,此乃投机心理也。

以一小点鱼饵,假意引诱鱼儿上钓,此可谓欺骗手段也。世人只求快乐,而使用?心取巧,有者投资生意,想一本万利,坐渔池边苦待,不择手段;如顺利钓得大鱼,则幸灾乐祸。岂知鱼儿痛彻心肺?故仁者以仁慈手腕度世,不以?心取巧,亦莫学鱼儿因贪小利而不辨真假,终受利诱而成筌中之物也。

昔姜太公的钓鱼渭水之边,鱼?离水三寸,以直?钓之。此乃言其心正直,有缘者自然来食,意谓人以正直之心,待机自可得利,不可贪小利而?心取巧也。


--------------------------------------------------------------------------------

第一百二十讲 虚荣心的下场

阿财是笃实的农夫,平日省吃俭用,做事规规矩矩,与村人很合得来,慢慢有不少积蓄,成为富农。

有一天,清早起来,带了个便当到田里工作,正锄草的时候,忽然发现田边有一根烟袋杆儿,那时代的人,都是用这种烟杆抽烟的,中间一段是竹管,前头是烟锅头,有一凹洞可以塞烟丝,后头是抽烟的嘴儿,一般都是用锡或是铜制。

可是今天阿财捡到的烟杆比较特别,前头是金制,后头是唐山翠玉制成的,拿在手中重沉沉的,很有份量,猜想这是富贵人的遗失物,便偷偷的藏起来,心中在想:“唉!有钱人就是如此会享受,连抽烟都要用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这么辛苦工作,吃穿简单,住的是祖上留下来的破房子,都舍不得翻修呢!”

阿财的老婆是长舌妇,最爱好虚荣,看到丈夫捡到金烟杆,便认为是足以炫耀的事,就到处宣扬,消息很快的传遍乡间。左右邻居,三五成群闻风而来,莫不要求一睹这枝贵重的烟杆,有人就阿谀的说:“阿财兄!您可要走好运了,拾到这根烟杆真是您的好福气!”阿财为了应付朋友来访,又受到虚荣作崇,便越来越少下田,而自认为是乡里名人,若是远道闻风而来的客人,便留他们在家吃饭。

渐渐的,排场越多,老是觉得自己穿得不够体面,便请人入城买上好布料,而他的老婆更不用说了,每日欢天喜地打扮一番,此时不但不劝丈夫收回放驰之心,赶快下田工作,还常常出鬼主意,花钱添装,早已经把“刻苦成家”的美德给忘了。

隔壁邻居阿吉是阿财老朋友,每有请客阿吉总会被邀作陪客大吃一顿,有一次阿吉送来一副象牙筷子,还对他说:“您已经是闻名四方的人,天天请客,用竹筷子也未免太寒伧。”阿财一听,真是个好主意,马上进城订了一套请客用的银台面,回到家里才发现旧的桌椅,实在不能陪衬,便又进城做了新家具,有了新家具,又觉得房子布置太陈旧,便雇工粉刷墙壁,紧跟着索性修房子,又怕不像有钱人家似的,便咬紧牙根筑山水庭台、栽花种树,如此折腾,只不过半年时间,金钱花光,他的田地也成了荒芜。

十几年的积蓄全泡汤了,其起因只不过捡到一根烟杆儿,禁不住虚荣心引诱,一念之差,一败涂地,诚是可叹!可悲哉!

故为人做事,稳扎稳打,经商办事,积少渐多,不可妄想一步登天,由俭入奢易,而由奢入俭太难了。

现代社会虚荣甚多,借债装门风,债台叠叠高,一但事到倒下来,一走了之,变成怨结,三世作牛马还不清了。慎思!慎思!

------------------------------------------------
第一百二十一讲 无私无我

眼、耳、鼻、舌、身、意、识都是人体肤浅感觉,若是倚靠感情、直觉、印象、以及社会环境,来做为生活准则,那么就会像阿米巴变形虫一样,为了口欲、性欲,而混混噩噩过了一生。

内涵深入的人,是不重视官能上之感受,或被感情所左右,只顺道而行,去发掘感官下的内容,把生活当作磨炼“私我”的工具。

这个“私”与我,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性。所以修道人,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以家庭、社会为考场,不怕任何悲哀与困境,消磨“自私”与“我执”而成为金光闪耀的“无私”与“无我”。到这地步,宇宙成了他的家,凡尘则是助他成道的恩主,如此天上人间终成为一片乐土矣。


--------------------------------------------------------------------------------

第一百二十二讲 人生的试炼

人生就是须要不断试炼,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稻米必须磨去粗谷,经过蒸煮,才能显出米气香味;檀香虽馨,若不经火的燃烧,不能够发散出孕藏于内的真正味道。泥土如果不经过农夫的除草翻耕,就不能种植而生长作物。

所以生命是生动活泼,需要时时刻刻去开垦,接受环境以及社会人事的冲击,才能明了生命群相本性真谛。


--------------------------------------------------------------------------------

第一百二十三讲 什么叫苦?

忧伤的结果,才知道何以是苦,才能教导别人、感化人心,以身作则的。

上苍是眷顾贫乏痛苦的人。因为这些人,受到天命之磨炼,不久之后,将会有明珠出土的。

想到这里,困顿之人,是用不着悲伤了。

那么接受试炼的修道人,应该是如何应变呢?

这是很多人急于想了解的中心问题。

不论何人,经困苦之折磨后,总是会动摇道心,自乱方寸,甚至失去理智,而做出荒唐糊涂的事情。其实天无绝人之路,苦难中自然会有一种超乎想像的力量,来支持您的,只要是汝道心不变、精神不萎,这种奇妙的力量,始终会跟随您的左右,这种感应亦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领会出来。

惟有镇静以及忍耐的等待,这些所谓狂风巨浪,反而是心性升华的助航呢!困难的路程也就是要您走向觉悟的道路上去。

所以困难无助的修道人,抱定信心坚持到底,光明就在掌握中,痛苦过了之后,心灵就增一层光芒,求神求佛,是不必要的,自性觉悟已是仙佛种子,试炼正是道的本意,大道是无时不在。烦恼即菩提,有道气的人,大道便是他的靠山,身为大道中的人,岂能臣服于人事困境之下乎!

希各自加鞭策进,勉之!


--------------------------------------------------------------------------------

第一百二十四讲 依附权势者败

世人好附权势,虽可炫耀一时,但是不久便随着人事是非而寂然无闻,是何道理呢?

守道德的人,知道人生永恒的美与意义在于何处,这种精神上的延伸是可以无远弗届,而且是终其一生不会消失。因为精神上的探讨,是越悟越深,对于世间种种声色形相,逐渐了然于胸,成为生命群中的主宰。

依附权势的人,终日注重外表以及虚荣声望的追求,以为吃的山珍海味,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于物欲中打滚才是快乐,这种人所追求的便好像是“空心果”一般,外表好看,内心迷惘,享乐过后就会像丧家之犬一般,六神无主,到底所得到的是什么呢?
所以古人有言“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附权势者,凄?万古”便是此理。修行心法有言:“名望以及物质上的享受,有如好吃的毒药,令其慢性中毒,终于把一个人的灵性消灭,成为欲望的奴隶。”

#28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29 引用

第一百二十五讲 心事宜明 才华须韫

世人心险,好机巧之事,又于处世方面,一分才学便吹牛皮,论成十分,这种现象便造成社会上虚伪浮华的风气。

一个修心养性的人,只有善意的隐藏之,而对于其个人修持,是青天白日,不致于有怕人知道的,其行为上不欺天,下不欺人,内不欺自己,坦荡荡、怡怡然也。
但也有一点与凡人不同之处,便是不炫耀自己的道德学问,虽然有过人的见识与才能,却能有明玉韫藏,谦虚不傲,不使人易于识破,而等到适当的时候,才施展出来贡献社会。所谓“心事宜明,才华须韫”此之谓也。


--------------------------------------------------------------------------------

第一百二十六讲 出泥不染 明机不用

何谓“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呢?

人人惑于权势名利,虽然接触它会令意志不坚的人,品格受到污染,但是修养有素的人,是不会被浮华与不良风气所感染,故处污泥之中犹是不为所染。现在的人做事,讲求智巧谋诈,若是有修行的人,虽然知道这种欺骗虚伪的手段,但是不会去利用它来作为处世的工具,此即是“明机巧而不用”的道理了。


--------------------------------------------------------------------------------

第一百二十七讲 恭维非良药

愚蠢的人,喜欢被人恭维;而聪明的人,喜欢恭维别人。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自古皆然。可是苦口之药利于病,逆耳之言利于行,忠告的话听起来不舒服,却能增进自己的德业。

有很多人喜欢听别人恭维,把虚伪的言语,当成开心之果,其实这种令人“舒服”“放心”骄傲的言论,就好像是陷阱一般,会让你一步一步的走向失败道路。


--------------------------------------------------------------------------------

第一百二十八讲 圆满自在之法

怎样的人,才能圆满人事是非呢?

能以不愠不悲的心情来处世的人,其处理任何问题,就不会发脾气,择中庸而相处,故不会被社会上其他有异议的人所排斥,也因为如此之故,久而久之,他便能受两派人物所推崇,而能逐步的发展他的理想了。

如果以不平心的心来处理事情,就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阻力重重,一切境界令人忧愁愤怒,无从办起,也就无法完成心中的理想。

------------------------------------------------------
第一百二十九讲 淡中知真味 神奇不为贵

做人是做平常人呢?还是自持神幻之事,自显出众高人一等?

淡淡的菜蔬,吃久必得真味;浓浓厚膏,久食生厌。所以修行是修平常之行,悄悄而有耐心的磨炼自己,不逃避困难蹇碍的遭遇,终有一天会达到修养的理想境界,即能圆满自己的人格,这便是平常人也。

自炫神幻,矜傲贡高,并不是理想的人,其所追随的人,刚开始也许是惑于神奇,十分热心,但是品格不修、人格低劣,就会逐渐为人厌弃,遭到社会的淘汰,此即是厚味甘肥,久服生厌的道理。

所谓“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的道理,便是如此呀!


--------------------------------------------------------------------------------

第一百三十讲 得意须早回头 拂心处莫便放手

一个人得意洋洋,陶醉在胜利的果实时,这种果实虽是又甘又甜,可是好景不常,若不能即时安顿下来,便马上会变成熟透的烂果,腐肉生虫不可收拾,故曰“得意须早回头”也!

失败以及挫折是令人伤心,可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是不心灰意懒,奋发图强,再接再厉,继续干下去,失败的经验就是引导你成功的帮手。所以说“拂心处,莫便放手”,其意义就是在于此了。


--------------------------------------------------------------------------------

第一百三十一讲 工商发达 失节越多

社会上工商越发达,失节的人便越多,是何原故?

淡泊寡欲的人,是不会受到工商发达的影响,港岛是丰衣足食,就是粗食淡饭也已经是少见,修道人应该可以安心满足的修行。

可是社会上偏偏有不少人,当了公职人员,或是一方的主管,便嫌薪水不够用(其实已是恰恰可以的),容易为了私欲,而收贿赂款,不惜以身试法,使弄手段,来获得非份之求,这么一来,就失去身为大丈夫的气节,是不配修心养性的了。由此可见淡泊可以明志,肥甘有如毒草,久服必亡。


--------------------------------------------------------------------------------

第一百三十二讲 谦让有退路

处世须保持何种态度,才能常保安乐呢?

世人私己,便争先恐后,贤哲处世,常思谦让。

古人有言“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即是遇狭桥,留人先行,争逐必伤,甘味好吃,不可全部私自吃光,得留三分给别人享受。

“谦让”于表面上,也许见得是“退”,然于处世做人方面却是“进益”,可以与人和平相处,可以传道弘法,可以增长灵性的光辉。

#29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45 引用

第一百三十三讲 交友之道

吃喝玩乐,财利两投,谈笑交际的,并不是真正的朋友。所谓“朋友”是互助劝善规过,砌磋鼓励,患难相助,如此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修行的人,对于朋友是侠义相助,济危扶倾不计名利也。所以他不会因为外来的阻力,而丧失其立场。


--------------------------------------------------------------------------------

第一百三十四讲 品德与利益

品德与利益的冲突中,宜采何种态度?

品德是修行人的财产,利益于修行,只可用之于养身,足够就可,不必费心计较,对利益用心越多,则愈会减少品德的修持。

古哲有言:“德在人先,利在人后”,为人须有分寸,该得的利益,自然应得,不该得的利益,冀望强求,就会失去控制,落入欲魔之界,无法明心见性。


--------------------------------------------------------------------------------

第一百三十五讲 退即是进 与即是得

何以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处处吃亏,看似愚人,灵光焕然,上苍甚喜,物质是退,德性却是进。施比受有福,施即是去贫。这种人是不会苛刻待人,正因为宽厚布施之故,人人乐于亲近,会得到众人的助力也。

所以帮助别人,布施助人,别人也会帮助你。所谓“利人利己,助人人助”就是这个道理。

世人稍有成就,便自我骄慢,做错事情,又畏于认错,若是修道人,遇到此两则问题如何改正呢?

语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堪为天下之英才”,可是一旦自夸自大,他的功劳便大打折扣。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并非就是他一个人的能力,而是种种助缘形成的。所以越是受人推崇,越须要谦虚为怀,因为若没有外力的助成,如何能有所成就呢?天地没有不容的罪人,罪由心造,亦由心灭,忏悔是除去心中罪过的大好方法,道德不凡,修养有成的君子,皆是真诚的忏悔,而显出圆满德性也。

若是为了面子虚荣,不敢勇于改错,这种人所表现的是一种懦弱行为,所谓知耻近乎勇,只有愚人才会一错再错,不敢悔过,而戴着假面具,活过一生的人,也就是如此!


--------------------------------------------------------------------------------

第一百三十六讲 合中即道 失败可成

辛苦勤奋工作本是好事,可是过于劳累就是不对了。因为人类的体力有限,超过一定的程度便会崩溃下来,是有违人性的。

高风亮节是君子为人的表现,可是坚持得太过份的话,就会变得顽固不通,无法亲近大家,做出利于众生的事情。

所以做人做事,不可太过份执是偏见与热衷,这都非中和之道,权宜作法始可适于杂繁群众之间。一个人失败的时候,虽有高等才气,亦是徒然蹇塞不得动弹,这时候的心情是最颓丧、失望的呀!可是失败一定是有原因存在,时机不对,也许可作为藉口,但是自身的缺点,总是要先反省一下,是否居心善良?是否心存投机?是否意气用事?是否合乎天理良知?是否有考虑不周之处?

一连贯的失败,就是一系列的成功基石,时时检点自己,成功便在眼前。

-----------------------------------------------------
第一百三十七讲 天道忌盛 卦终未济

满招损,谦受益,做人做事不走极端,合乎中庸之道,则不会遭到忌恨。所以自己行为能做到十分力,亦不可尽十分之心,应稍为留一点余存,不要自恃才学或是权智,不留人余地,统统包揽,这种霸道的作风,是会受到天的处罚、神鬼的愤怒的,因此内忧外患也会接踵而来。那么又何以是“卦终未济”呢?这是说明天地间的事务,是循环不断的,生命则是生、老、病、死。自然界则是春、夏、秋、冬,万物生生不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

所以修道应该站在中心点,看宇宙万象,便可以体会出生命的盛衰虚盈的道理。

事业成功,并不足以自豪,因为成功的傲慢,必成为失败的原因,而事业困厄的人,亦不须怨尤,因为失败的背后,正隐藏着成功的经验呢!


--------------------------------------------------------------------------------

第一百三十八讲 莫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修道便是修心,把不良的习性磨掉,不可以为“既然本性难移,则何必修道?”自古以来,这一句话不知害惨了多少人,证明这句话的人本无心之错,但却阻碍无数人的修行。

在现时社会上,此种论调竟成为懒人、以及自暴自弃者的座右铭,修行的人是不可以如此推诿,如此柔弱的呀!


--------------------------------------------------------------------------------

第一百三十九讲 大智若愚 

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作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

好自夸其才,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评他人之长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为也。

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实则非愚也,谁都不识其智耳。所以学智不难,若古心精研而修之,则可得到其智,但学愚则难也。因世人均有好名之心理,均有好夸之行为,故“愚”难学也。孔夫子曰:“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第一百四十讲 智仁者不食肉 

世人凡有仁智之士者,均了悟戒杀放生之德,持斋不食兽肉之因,为“肉”字乃表示“人食人”之故也。

盖因兽类亦有生灵,不一定其前世亦是人类所转世者,若人食其肉,岂不是“人食人”也。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此乃仁心之慈发现也,是智者之所不为也。

有诗为证:
肉子内中人食人,可怜俗子不知因。
四生六道生灵在,莫积愆永不伸。

#30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1-08 08:11:02 引用

第一百四十一讲 论 忠

忠者,竭诚也。为下克忠,事上竭诚也,危身奉上,险不辞难也。

“忠”乃心专意诚,不偏不倚,专诚唯一,忠心无二,逢事不苟且、不颠倒、不轻举妄动。孟子曰:“教人以善谓之忠”,按教人以善,是竭诚教人也。

“忠”乃在位尽职,为人谋竭力而完成,绝无半点虚心假意。

“忠”乃事上要尽其力,尽其诚,始终如一,不可有始无终,不可中途变节,不可见利思迁,不可受困苦而变其志。

“忠”乃上有危难当承担之,且替其解危,虽有生命之危,亦在所不辞。上有忧患,如己之忧患,时时替其担忧,尽力去化灾成福,化险为夷。若不成功,当以成仁取义,不可贪生怕死,尽力而为之,乃忠心之至也。


--------------------------------------------------------------------------------

第一百四十二讲 忠义之五美德 

见贤思齐,见义勇为,忠于行道,无妄心,无妄为,心存忠义,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始终忠心耿耿,毫无懈怠,临险不怯,临危不变其志,忠于勇为,此乃古今不易之忠义也。

所以欲达到忠心之发现,必须完成五大美德,此美德即“义、诚、勇、竭、正”也。

“义”者,宜也,合乎人情,有功无私之谓也。
“诚”者,真实也,真心也,天真纯一之谓也。
“勇”者,气盛无所畏避,舍身成仁之谓也。
“竭”者,尽也,不二也。
“正”者,方直不曲也,不偏也,矜庄也。

此五大美德,若修而行之,则大道自是康庄可行,而“忠”成矣。


--------------------------------------------------------------------------------

第一百四十三讲 现代之忠 

从前君主时代,所谓“忠”者,是臣子对君王而言。现代民主时代,是人民对国家而言,凡处事接物,能够尽心尽职,不欺骗,不妄为的都叫做“忠”,自古至今皆然也!

今日我们说:“忠”,即是爱国家、爱民族、尽心尽力、为公忘私,将此身献给了国家。为公务员者,不贪赃不枉法,尽其职务,为人民效劳。为人民者,安份守己不犯法,尽其国民纳税义务,不论男女老幼,不分富贵贫贱,都有他们应尽的忠忱。

可见现世之谓“忠”,是连自己也计算在内,浑然一体,扩大到国界最后边缘,不似以前君主时代的范围,囿限于君臣之间也。


--------------------------------------------------------------------------------

第一百四十四讲 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 

语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诚哉斯言。

盖世人之生病,多因不注意饮食、不节制饮食、不讲究?生,食物不洁,食之则容易生病,因病菌皆由口而入也,故曰“病从口入”。

人之祸患,多因不注意言语,或故意多言伤人而引起,好谈人是非者,易惹人抱怨,怨则成仇,仇则成祸,故曰“祸从口出”。

试观世上,暴饮暴食,不注意食物?生者,都因而患病,好拨弄是非,谈人短处之“长舌妇”,不但自伤口德、伤人信誉、害人不浅,如是之人,可谓之阴险小人,终会因多言而引起灾祸,死后将坠落地狱,受割舌之苦。

是故为人处世,与人言语,当知谨慎,言语不伤人,不谈人之短处,不谈人之是非,不谈长辈之曲直,宜隐恶而扬善,方免致伤口德,而不结怨于人,祸自不出也。兹以修道士,最为大病者,言语之轻发也,犯者应急切猛省,学金人三缄其口,庶免受削福之报,应戒慎之。

-----------------------------------------------------------
第一百四十五讲 因果报应 

因果者,必有其果;行善者,必得善报;作恶者,必得恶报,如种瓜得瓜之谓也。

有人善事肯为,而偏得事业不如意或病或死,便谓上天无眼,善恶无报,盖因不知其因也。此皆因祖先有余殃未尽,累及子孙而受其祸之故也。

为人处世勿怨天尤人,须知因果报应,善恶昭彰,近报于自己,远报于子孙,绝无差错,所以善者,其功果必多,其福必长,荫自己,还荫及子子孙孙。为恶者,其罪过必多,其殃必久,害自己,还累及子子孙孙受其祸;所以人之祸福,皆由功过所酿成,岂可不修功而愿作恶乎?


--------------------------------------------------------------------------------

第一百四十六讲 善恶无人见,存心天地知! 

诗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善者不福报,必有前孽,孽尽必福报;恶若不苦报,必有前德,德尽必苦报,绝非无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耳!

奉劝世人,切勿因行善未有善报而退志,作恶抢盗未有恶报而自喜,所谓“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也。

诗云: 善似青松恶似花。如今眼前不理他。
  但见一日霜雪下。只见青松不见花。


--------------------------------------------------------------------------------

第一百四十七讲 为何要戒杀放生? 

人生在世,须知上天有好生之德,切勿动辄就屠杀生灵,以贪口腹。盖因世间一切活物,均有灵性,若无故切莫杀害,以免增添罪业。

世人均以谓天生万物以养人,杀而食之有何妨哉?是故富贵之家,三餐必杀?、鸭、?以烹飨,全无侧隐之心,因而富贵之家比较造业深重。

亦有为人子者,欣逢双亲寿诞,为酬神还愿,而宰杀?羊,大宴宾朋,殊不知如此大开杀戒,竟促其双亲之寿算,有诞辰祝嘏后,未几而双亲亡故者,岂可不戒之乎。

亦有悲哀丧葬之时,竟不知节约,大事铺张,大开杀戒以款客,以为哀荣,而不知徒增亡者之罪业而已。应知宰杀生灵,实有影响阴骘,小则折其寿算,大则?后无嗣,岂可滥杀生灵乎?

当今水火刀兵,连年不息,皆由于杀气冲天,罪业深重,造成祸患,若要消除浩?,必须戒杀放生,勿伤物命,则天地泰和,?数自然而消于无形之中,愿请世人应予了悟,犯者及早反省,造功补过,以免伤及阴骘。有诗为证:

诗曰: 为人子女念亲情。丧喜事时戒杀生。
以免无功添罪业。有伤阴骘报分明。


--------------------------------------------------------------------------------

第一百四十八讲 孝道 

相信做人儿女,都喜欢被称赞为“孝子”,但是人间到处可闻父母怒?曰:“你这个不孝子!”到底行孝难吗?社会型态变迁,不似古时大家庭生活,儿女分散各地,行孝日感困难,但众生不可能藉此推辞曰:“不孝是理所当然。”父母怀子之心,是何等伟大,怎可忘记亲恩,不尽孝道!尤于学道之人,若不先学“孝道”则亦无道可修。

吾今述一则行孝故事,以启世人参考:

本省北部,有一林姓老夫妇,生有二男二女,女儿出嫁后,不予论之。林家长子,娶一媳妇,虽学识不高,但博才能干,可是心地不佳,常在翁婆面前挑拨弟媳是非,不但如此,亦心生妙计,购买金器、手环等物给翁婆佩带,以博取欢心,心想此?亦可让外人称赞她是一个孝媳妇,金饰虽然满挂翁婆身上,但其乃寄望翁婆死后,这些金饰可以收回己有,不但博得好名,更没有损失。

二媳妇心性单纯,不会想此两面生光妙计,若闻翁婆喜吃何物,便尽力购买煮熟,承奉甘脂,如遇翁婆身体不适,立刻延医治疗,心中只求翁婆快乐健康,不做外表之孝行。

以此二媳行孝情形观之,不识之人,以为长媳尽孝,然吾观之,其乃假孝,并非真孝也。

世人不少亦是如此行为,但真孝、假孝,问心自知,希天下为人儿女,切勿行假孝道以欺瞒世人,否则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自己儿女日后必仍然如此施孝,切记之。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