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90691 次 | 回 130
#51 红蜻蜓 | 只看他(她)
2006-07-23 07:07:00 引用
对联不是最讲究平仄对仗吗
#52 楼主 半闲 | 只看他(她)
2006-07-23 07:07: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红蜻蜓在2006-7-23 15:14:00的发言:
对联不是最讲究平仄对仗吗


旧时沈约似有如是说。但他多半说的是“律诗”中的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但如果对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那么就应该有别于诗词歌赋的平仄对仗规则。现代有启功、常江等前辈,沿袭沈说,故未免将对联与律诗中的平仄对仗混淆;也有余德泉经年研究后总结出一说,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歌赋之外的一种文学形式。余德泉著有《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通》等书。其中论述颇为详尽。半闲以为,对联严格于对仗,严格于句脚平仄,却宽于句中平仄。似不一定与律诗平仄对仗的规则等同。所以,最讲平仄对仗的不是对联,而是律诗。
#53 红蜻蜓 | 只看他(她)
2006-07-23 08:07:00 引用
友人说《声律启蒙》对学诗学对子很有帮助,您认为呢?
#54 楼主 半闲 | 只看他(她)
2006-07-23 08:07: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红蜻蜓在2006-7-23 16:06:00的发言:
友人说《声律启蒙》对学诗学对子很有帮助,您认为呢?


同意。可惜其声律因大清满语之霸,略嫌不足。但用以入门也还是足矣!毕竟如今不也还在使用满语吗
#55 红蜻蜓 | 只看他(她)
2006-07-23 08:07:00 引用
满语,汉语有何区别?
#56 老班长 | 只看他(她)
2006-07-23 08:07: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半闲在2006-7-22 11:30:00的发言:

(五)



应无明出题:赏、闻、品、煮,每题一首。

《五绝》



(其一)

一叶知枯荣,无言伴老松。

杯中可有色?过眼皆成空。

(其二)

一叶存真气,百仙皆聚齐。

烦嚣片刻远,清静应如期。

(其三)品

一叶一生涯,千茶千品家。

和合生百味,物我不相差。

(其四)

围炉悦老友,响水邀甘侯。

三碗灵山近,七壶别赵洲。



#57 丛中笑 | 只看他(她)
2006-07-23 12:07: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半闲在2006-7-23 15:46:00的发言:


旧时沈约似有如是说。但他多半说的是“律诗”中的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但如果对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那么就应该有别于诗词歌赋的平仄对仗规则。现代有启功、常江等前辈,沿袭沈说,故未免将对联与律诗中的平仄对仗混淆;也有余德泉经年研究后总结出一说,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歌赋之外的一种文学形式。余德泉著有《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通》等书。其中论述颇为详尽。半闲以为,对联严格于对仗,严格于句脚平仄,却宽于句中平仄。似不一定与律诗平仄对仗的规则等同。所以,最讲平仄对仗的不是对联,而是律诗。


哈哈,原来半闲兄在这开班授徒,俺也要搬个板凳好好学习学习呢,不要忘了俺也是你的小徒喔。
#58 云萱 | 只看他(她)
2006-07-23 13:07:00 引用
我也来听课.
#59 都市放牛 | 只看他(她)
2006-07-23 13:07:00 引用

俺这下子放牛放到半闲家门口,还是从MM引来滴,这里是诗人之家啊

#60 楼主 半闲 | 只看他(她)
2006-07-23 13:07:00 引用
以下是引用红蜻蜓在2006-7-23 16:22:00的发言:
满语,汉语有何区别?


满语仅四声加上一入声,也就五声。而汉语多在五声以上,像陕川湘鄂粤闽皖越等地,有的多达九声(如粤语)八声(如闽语)。当然,这些“区别”意义不太大,因为全都是汉语。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