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三千卷,不如共饮一道茶。
同感。
一楼一楼爬来的,坐下继续等待听课
原帖由
沧桑看云 于 2011-9-21 12:34 发表

一楼一楼爬来的,坐下继续等待听课
难怪气喘吁吁
原帖由
云萱 于 2011-9-20 20:05 发表

这种长篇的文字写出来,在这读图的网络时代没有几个人有耐心看下去的。 因为会懂做茶的茶人,往往专攻于制作某一类茶。 而不懂制茶的茶友,看着会很累,也不易看得懂我往下究竟想说什么。 其实,写这些文字 ...
佛曰:我一说就错!
但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云老大加油!将正确的观念普及。
细细品完云宣老师的文字,体会云宣老师的心情,真的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愿更多国人消除浮躁,回归本源。云宣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茶人之福啊!!
学无止尽,赞叹随喜支持!
这些年来,为了研究茶,我不停地研究六大茶类众多
茶叶的制作工艺,连
茶叶自然晾干、太阳晒干、电火干燥、炭火烘焙、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用炭火煎炙的陶罐茶等也研究实践过。
而关于
茶叶各种生化物理研究的论文与书籍更是读得莫名莫妙的多。
更喝了很多种经长年存放仍魅力十足的老
白茶、老六安、陈年
红茶、老
铁观音、老
岩茶、茯砖茶、千两茶、老
普洱茶。。。等。
为古人制茶的智慧而感叹!
越深入理解茶,越明白:茶是很难准确地用文字去分析或描述的一个特殊产物。
往深处讲,茶学太深奥了,讲再多话也不过是教人盲人摸象而己。
我尽量讲通俗些。
这里先提个问题:
不用防腐剂,不用冰柜低温冷藏。
一棵白罗卜,怎么加工,不仅好吃而且经长年存放,依然可供人类健康食用而不腐坏?
谁有兴趣思考并弄明白这个简单的问题,就解开了茶叶为什么可越陈越香的奥妙之一。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制作黑茶的毛茶时,茶叶采摘后,经摊凉、杀青、揉捻后,要再堆起来闷一阵,才进行干燥?
m.368tea.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