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藏族赶马运货(茶),与滇西一带马帮不同。他们的办法是驮软驮。在驮背上搭一层皮子作垫鞍,皮层下面有一层用毛毡等物做的约两 三公分厚的垫裼,保护马背。皮子上面(马脊)有个小木鞍,系有绳索。驮茶时,用鞍绳吊勒两篓茶挂在马背上就驮走。茶篮隔着鞍皮,软摇软摇驮着走。我年轻时见过西藏或迪庆的藏族(当时我们称他们叫老古宗)来下关驮茶,就这样走,还领着个大藏敖(犬),好吓人的。他们赶的牲口不多,看起来很悠然自得。但是太重或大件恐怕就驮不成了,牲口负荷不了,也难控制。大山险道,也只能适度负荷,便于行动。滇西马帮则不同,在一般较平缓地带,骡马驮粮食货物可负重到一百八九十斤甚至二百多斤。驮石头,驮木料,丈二木料可以勒驮,安稳驮走。有的更长更重的还可以两匹牲口勒驮一根大料,行走转弯均可控制,算是特殊的赶马技术了。
回族马帮锅头的习俗和规矩,因为我没有拜访过,所以也不记述了。
马帮的组合一般一个赶马人赶四至五匹牲口,因为赶少了收入划不来,赶多了忙不过来,也吃不消,所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一人赶四匹为一把(小帮),人畜负荷都适当,也便于在驮子上捎带小物件,如料兜,盖毡等。整个马帮由若干个小帮(把)组成,自然有序。
除了马帮之外,滇西一带还有很多的牛帮。牛帮进行速度较慢,但很稳当。马帮一站六十华里,牛帮一站只走三十华里,一人赶一头牛。牛帮在保山一带较多,凤庆、云县、边疆各县都有,也是一批重要的驿运力量。牛帮不喜炎热行走,在炎热夏季多在太阳偏西后或黄昏行路。牛帮用的铃是圆筒形的,中间有击铃摇棒,挂在牛鞍中心的小横木架上。牛走棒敲铃,咚咚作响,不像马帮那么震荡,声音浑厚低沉,使人有很稳沉,很自然的感觉。牛鞍比马鞍弯弧大,适应牛背,也没有马鞍架长,较为简练。牛帮只用黄牛驮运,没有水牛驮运,因黄牛背有驮峰可以用鞍,水牛就用不成,只能架弯档犁田。对牛帮习俗知之甚少,无法详述。
马店
马店是茶马古道上来往马帮住宿歇脚的地方。它一般设在驿道旁的镇边村角,方便进出,行人不太拥挤,也不过分偏辟之处。便于马帮寻认,便于购买草料及生活用物。多数是马帮长期的来往中,自然形成这样的集霰点,成为驿道上的一个靓点。
马店应该具备基本的设施:有供赶马人设火塘、支锅桩做饭和睡觉的地方,有关马的屋棚,配有喂马的草料槽(木槽、石槽、砖砌槽等),有可取的水源。在山村有用竹枧槽接水的,或有水井、近水沟可供使用。有夜间照明的马灯或油灯。还应准备些干草料和柴禾,供晚到的马帮应急购用。马店方便马帮吃饭睡觉,照料牲口,看守驮子,成为他们休息歇脚的好场所。马店是城镇小屋,山村茅店,设备简陋,却服务周到。与现在的星级宾馆,旅游饭店,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所起的作用,并不比星级宾馆、车站码头差多少,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据点。
解放前后,滇西南边垂的顺宁小山城里因为马帮来往频繁,所以开设的马店也不少,如东门内的马家店(马国清),清真寺西侧的杨家店,毛家拐的肖家店,今凤城完小旁的沙家店,栅子门附近的廖家店(廖炳胜),小北门坡的罗家店等。因为来往马帮中蒙化(巍山)的回族马帮多,所以凤庆城中好几家是回族马店。另外从顺宁到下关这条古道上,鲁史、金马、德乐、新村、犀牛、西鼠街、阉鸡厂、蒙化城、大仓街等所有的驿站(六十华里一个马站),都开设有马店,因为滇西南云州(云县)、顺宁(凤庆)、缅宁(临沧)、双江、镇康等地的茶叶都要从这条古道上运出到下关,再转到昆明进内地,或转到丽江、迪庆进西藏。对外还可入缅甸、走夷方,进行物资交流,所以这条古道在公路不通之前,非常繁华热闹。
解放后,顺宁茶厂的马帮利用接官亭陈思存家的制革厂作专用马店,有时下关茶厂驮运队来也住这里。凤庆建立茶叶初制所以后,乡村初制所的茶叶都由马帮驮运到茶厂卖,为方便茶农,茶厂设一个专门的管马人(属收购处),建了马棚四隔,楼下设马槽关马,楼上住人,另设一间伙房,备伙食用具,烧火塘,为卖茶马帮提供方便。此马棚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