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在屋后的山坡上,发现山上有不少野茶树,而且都萌发了新芽。但和其徽州老家茶树不同的是,其中有两株茶树的芽叶竟然是玉白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远远望去,这两丛茶宛如锦团簇拥,灿若太白金星。好奇之余,便精心呵护起来。后来,又将这些茶叶采摘下来进行焙制,取来山前的泉水一瀹泡,滋味竟是清甘无比。更为奇妙的是,这些芽叶在碗中展开后,叶片愈发显得昭澈,仿佛璞中美玉,焕如晶莹春雪。从此,这一大一小仿佛情侣般的茶树就成了“桂”姓者的至爱。
春去秋来,当年落难到此的异乡人与附近的山民成了家,并生儿育女,过着平淡如茶的山里生活。斗转星移,“桂”家与茶为伴,繁衍生息,至今已有十数代。这个地方,后来就叫“桂家场”,而那两株奇异的茶树就叫“大溪白茶”。
桂家以茶为主要营生,自祖辈开始,就立下了“分家不分茶”的规矩。因为这两丛白茶产量很有限,桂家每年将采制的白茶视为珍品,仅用来招待贵客。他们也曾尝试过茶树繁育,可奇怪的是,白茶开花但很少结籽,即便有结籽,播种长大后,叶子却是绿色的,失去了白化性状,与寻常茶树一般无二。久而久之,白茶树又多了一个别名“石女茶”,意思是无法传宗接代的茶。
说起石女茶,其实在明代就有人提及了。其时,曹洞宗的元来大师(即博山无异,安徽舒城人)就有“懒烹石女茶”语,而安吉灵峰寺的蕅益大师还与元来颇有法缘。
到了近代,又有好事者将其中一株小的白茶移植出谷,可惜却夭折了。从此,大溪桂家场只剩下一株白茶树,孤寂地藏身于幽邃的山坞。
据说1958年,安吉县文化馆就有人拍摄了白茶树的照片,著名茶学家、浙江大学茶学系的庄晚芳教授还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并引起斯里兰卡育种专家的兴趣。再后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始,历经多个春秋,才发展成今日香溢天下的安吉白茶。
2006年6月17日午后,在安吉大溪横坑坞(现名“白茶谷”)海拔约800米的桂家场,白茶守护者桂全宝老人向笔者讲述了桂家以及白茶的由来。在场者,还有桂家阿姨潘春花、桂家之子桂新财和《茶博览》的孙状云先生(可惜他没注意我们的谈话,靠在竹榻上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