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从传说看,福鼎、政和两地都假托得到“仙人”的指点而找到白茶并最初用于治病(福鼎有南极仙翁指点太姥娘娘用茶救麻疹、白发仙翁指点毛义用仙茶救母病、太姥娘娘托梦陈焕种白茶,政和有白发仙翁指点三小妹找到白茶救瘟疫),这仙人是谁?
这些,让我隐约觉得前人在记录白茶起源时,似乎刻意隐瞒了什么。为揭开这个谜底,我决定从中国茶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找线索。
白茶源自远古
白茶是中国六大类茶之一,但茶分六大类却是现代的事。因此,我们认定一种茶是不是白茶,不应该看它叫不叫白茶,而应该看它是否符合白茶的定义,即用“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方法制成的茶。
陆羽《茶经》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得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结论,告诉我们茶起源于远古。无独有偶,福建太姥山地区也流传一个相类似的神话传说:说尧时有一老母(另一说是尧帝的母亲),居才山(今太姥山)种蓝,见山下麻疹流行,便教乡民用茶治病救人,由此感动上苍,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并向她学习种茶。剥去此传说的神话外壳,结合现实中的证据,不难发现该传说其实承载着太姥山先民远古时代就识茶用茶的信息。福鼎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期遗址34处,其中太姥山周边的秦屿、店下、白琳、点头等乡镇就有16处,说明太姥山一带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后人也考证出太姥娘娘其实就是神话了的母系氏族年代闽越地区古人类集群的代表性人物;1957年福建茶树良种普查,发现太姥山上有野生古茶树群落,而且传说中太姥娘娘修炼并得道升天的鸿雪洞附近就生长着绿雪芽野生古茶树,福鼎大白茶、大毫茶就是移植于太姥山中;太姥山区自古就有收藏晒干的茶芽(即“针茶”)用于治疗麻疹的民间验方,进一步说明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远古时代,以太姥娘娘为代表的太姥山先民同以炎帝神农为代表中原古人类一样,发现茶并懂得用茶治病。
后来,古人又惊喜地发现,茶“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令人有力,悦志”,于是茶这“南方之嘉木”、“草木之仙骨”除了作为药用外,还成为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供奉品、帝王贵胄享受的奢侈品、道士僧人修炼的必备品。这些都需要茶的干叶,因为茶的鲜叶不易得、不常得,于是古代先民便开始有意识将鲜茶晒干保存,以备不时之需。此时应不晚于周朝,因为周朝还专设24名茶官“掌以时聚茶”。这种保存茶叶方式,茶学一代宗师陈椽教授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也认为“与现今的白茶制法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属于白茶制法的范畴”,并推断出“中国茶叶生产史上的最早发明是白茶”。古人这种用晒干方式制成的茶,我们不妨称为“古白茶”。这种“古白茶”不但福鼎太姥山区有,而且也出现在四川蓥华山区,当地称作“红白茶”。
如果说,白茶诞生于远古,那为什么之后又会销声匿迹了呢?我们知道,随着茶种植面积扩大和制茶工艺创新,从两晋南北朝起,茶便退下了它的神秘面纱,逐步进入了日常生活。虽唐朝时“晒干叶茶”(即古白茶)还与“蒸青团茶”并存了一段时间,但朴实无华的“晒干叶茶”着实让食不厌精追求色香味形俱全的国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绿茶和后来创制的其他茶,这个过程大家都很清楚。与此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开始盛行,文人雅士们忙着记录各种新茶的风光事,偏偏忽略了已不入主流的古白茶,便留下了有关它的典籍微乎其微的遗憾。还好,古白茶并未完全消亡,至少在一定范围内顽强生存着,明朝的田艺蘅喝过之后,忍不住在《煮泉小品》中赞道:“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