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山茶园面积没有太多增长的前提下,这种奇迹般的巨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回顾一下近年来武夷山一波接一波围绕茶叶展开的文化创意活动,就不难找到答案: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茶旅整合营销”、大红袍母树停采留养、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晋商万里茶路起点揭碑、哥德堡号访穗结缘、映象武夷、意象武夷、人文武夷等策划、“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永久举办权的取得、央视《武夷茶文化》的拍摄……据统计,6年多来,武夷山市投入“大红袍”的文化营销投资总额达到了5个亿。
在与武夷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春品茗闲聊时,他的一句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旅游业、茶业、创意产业、服务业,这些产业本身相关性很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或者通过文化产业助推其他产业,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从广义上看,旅游业与茶业“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在创意策划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其相关性、互动性,往往事半功倍,可以收到“化学反应”般的效果,从而实现双赢、多赢。
如果说2006年武夷山启动的“茶旅整合营销”,是在这一思路下的一次成功尝试,那么,2010年初正式公演的由张艺谋团队策划的“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就是武夷山城市整体营销的“点睛之笔”。旅游业和茶产业两大支柱产业对武夷山市GDP增加值的贡献超过50%,而“印象大红袍”对这两大产业的直接推动让人始料未及。
“印象大红袍”开演后,当年就创造了演出380场、观众4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5000万元人民币的佳绩。慕名前来的游客和“回头客”大量增加,登天游峰、游九曲溪、看“印象大红袍”,成为到武夷山旅游的三个“必选项”。据茶农估计,“印象大红袍”开演后,武夷山茶叶的销售收入提高了三成。至于“印象大红袍”的品牌效应,对于武夷山城市形象潜在的“魅力增加值”,则是难以估量的。
目前,“印象大红袍”品牌与著名茶品牌——武夷星强强联合,开发“印象大红袍”系列岩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印象公司还在其他领域进行深度开发,如动漫版的“印象大红袍”已在制作当中。
“印象大红袍”产生的影响,令武夷山人大受鼓舞。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文化是一种可以不断开发、创造的资源,其释放出的生产力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延续性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要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这一明确定位,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然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如何“破题”、“解题”?文化资源的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与品牌优势?许多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为其产业的无形、“软性”特质而感到困扰,也有一些地方将“园区经济”的模式简单地套用在文化产业上,造成创意园区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形。
从这个角度看,“武夷模式”起码给我们带来了两点启示:首先,她在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其次,充分理解并把握了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这一规律性,把文化创意渗透到当地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发挥文化作为“催化剂”的功能,从而“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本报记者 何光锐 金文莲/文 邱汝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