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李瑞河先生,算来已是第七代“茶人”。他自小跟从祖母一起,劳作于茶地间,懂得如何种茶、养茶,更从世代相传的技艺中学得制茶的功夫。
“我祖母朴实,是典型的良妻贤母。对于茶,是我们家业的根本,同时,茶文化也是我们家要教导的。祖母就经常带我去路边的凉亭里给过往的路人送茶水。给人递一杯茶水,就是先表达了一个善意。因为茶文化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人与人之间和和睦睦。” 李瑞河说茶是和平的饮料。为延续祖母生前的善举,他在漳州盖了一座“良心亭”,终日为行人施茶,十四年来从不间断。如果说,以前祖母为路人施茶更多的是为了积德,祈求上天能佑佐李家子孙能有作为。那现在李瑞河先生在良心亭为行人提供茶饮,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与茶结缘。
“我从小就饮茶,到现在七十多岁了。饮了七十年的茶,每日都不断,这不仅是我们闽南地区的习惯,也是因为我知道饮茶对身体确实有益。”李先生面色红润,思维敏捷,动作也非常轻便,不似年逾古稀之年的老人。
李瑞河对茶的感情深厚。如果你能在与他交谈时,说茶的好,他便认为你好,高兴地与你一起谈茶、品茶,将你视为知已。“我知道自己爱茶到了近乎痴爱的地步,但也正是我对茶的这片痴心,使它能够让我再度创业,并且比第一次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天福铭茶”又一村
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股市泡沫破灭,李瑞河先生创办的“天仁证券”公司即时陷入债务之中。为了偿还债款,他不得不变卖手中“天仁铭茶”的股票以及房产。此时,有人认为他的事业已到了尽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让我相信大陆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同时对于我们台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于是,我带着再次创业的希望回了家。”说起第二次创业,经历了商场风雨,现已具成就的李瑞河先生语气平淡,但眼神闪亮,有着难以掩饰的激情。
“回到了大陆才知道是找到了根。”本来语速平缓的李先生突然加重了语气,扶在椅子上的右手也举起来放在心口:“到了漳浦,我才知道,中国的茶资源真是太丰富了,中国的茶市场也大得很。我要做的是用心做自己的茶产业。”
1993年,李瑞河先生带着从台湾亲友处筹集的1000万元在漳浦投资茶产业,成立“天福茶庄”,建成属于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同时以先进的工艺加工茶叶。
“我每年春节都是在漳浦和员工们一起渡过的。1993年时,我还清楚记得一共就是20多个人。到了2006年春节,我们就有了700多人。而我们全国的天福员工已经达到7000多人了。这14年,发展确实很快。”李先生回顾天福的创业过程时说。
1994年,李瑞河先生曾立愿要在十年内在大陆各大城市建立100家茶叶连锁店。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不可能。但是天福的发展比李先生的预期还要好,到目前为止,天福茶庄已在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674家直营连锁店。2003年至2005年天福集团分别向各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2494万元、2854万元和3739万元,纳税额高达9087万元。
李瑞河先生爱茶,做茶产业,同时也尽心宣讲茶文化。或许在最初他只是出于对茶的情感来普及茶文化,但就一个企业而言,茶文化的弘扬使茶饮市场得以扩大与加强。
2000年初,李瑞河决定投资建立天福茶博物院,以“研究茶学、传承茶文化”为主旨。该博物院占地80亩,分设以展示茶史的主馆区以及展示茶道的表演区等四个建筑群。“中国人饮茶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会被咖啡、可乐比下去?这主要是中国的茶文化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日本的饮茶是宋朝时从我国传去的,但他们却懂得茶的好,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将茶道功夫做到极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却做不到?还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对茶懂得太少,所以我建成天福茶博物院希望能够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懂得我们国家的茶,它是有着宝贵的文化的。”
100多年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100年后的今天,世界茶叶销售额为18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仅为18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是世界第一,但产量却居第二,出口更是屈为老三,同时茶叶的价值还未得到很好的挖掘,我国茶叶创汇值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四。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还处在茶叶大国而非强国的尴尬局面。
“中国的茶市场不能做强,主要是受家庭式作坊的限制。制作工艺不能得到创新与推广。”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在会议上指出我国茶产业的短板。这些,李瑞河先生也看得很清楚,于是决定在传统的茶文化加上现代化科学的制作工艺,使中国茶饮再上一层楼。于2005年,他再次投资创办“以培养茶产业专业人才”的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投资2亿元人民币。“天福茶学院的创办是适应了茶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茶产业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中国工程院陈宗懋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赞誉了李瑞河“想到、做到”的发展战略。
21世纪,中国茶的时代
茶与咖啡、可乐成为国际性饮料的三国之鼎。
“唐朝有贞观之治,一派盛世的气象。各国使者来唐交流,也就知道了中国茶,从那时起,茶就成为风靡一时的饮品。”李先生笑称自己也姓李,是唐朝李世民的后代,如果说自己祖先开辟了大唐盛世,那自己起码应该将茶文化复兴起来,使中国茶在世界上得以风行。
“中国茶要走向国际,首先就应该将国内市场做好。只有家里的基础好了,才能在外面迈得开步子。”李瑞河先生在谈到中国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时指出先打好基础再谈扩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刚回大陆时发现我们平均每人一年喝茶只有200多克,这是一个相当少的数字。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我们也越来越明白茶饮品的养身、健体、益智功能,这个数字有所上升,到现在有部门统计已达到500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比起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些国家,还有很大的空间。台湾每人每年喝茶是1200克。而英国是2500克。”基于对市场发展空间的估计,李瑞河先生对天福全国连锁店的数目又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我们打算在全国各地要将天福开到3000家。”
“我国尽管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刘年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遗憾地指出中国茶商的痛处。分析其原因,刘年艳说:“首先是家庭式、小规模、传统化的茶叶产销模式,这样就不可能提供现代化的茶业服务体系。这为继续开辟新的市场形成了自身的桎梏。”
天福,以台湾“天仁铭茶”的创办经验为借鉴,为大陆茶商们树立了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榜样。
且不说茶学院的创建、茶博物馆的开放,天福的制茶工艺就已运用先进的设备,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注重品牌建设也是天福的迅速得到客人们认同的重要原因。以往,中国茶业一直徘徊不前的一个因素就是与茶叶品牌小而杂有关。而天福自创业初始,就注重建立品牌、维护品牌。
1997年,天福集团的产品“813茶王”成为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APEC会议的指定饮品,这是中国茶的突破,也是吹响中国茶饮时代的号角。
2001年,天福高山茶王再次成为APEC的大会用茶。
缘由前两届的APEC会议饮品都是由天福提供,并且获得各国官员的好评,2005年,在韩国釜山召开的APEC会议自然第三度指定天福产品为会议专用。
在这些重要的国际活动中,天福产品频频受到各国友人的赞许,使得天福向国际化市场迈进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茶是和平的饮料。”李瑞河做企业时,其实是在做文化。他说,天福集团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开设了店面,他希望国际友人能够在天福品茶,了解一个热情、好客的中国。
李瑞河说,21世纪是中国茶的时代。
关键词:时代李瑞先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