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珍:南茶北移40年,心血酿就商南茶
发布时间 2012-03-22 浏览 9054 次
2-3倍,占的又是山地。原先种茶想打退堂鼓的人也高兴地说:“没想到茶园成了刮金板!”

国家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商洛地区还没有一个地方实行。经过深思熟虑,张淑珍决定在茶坊茶场率先试行。她帮茶场制定了“五定一奖”的联产承包办法,即定人员、定面积、定工时、定数量、定质量,完成任务者奖励。这一招真灵,茶农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他们大干苦干,认真务作,使茶叶品质上升、产量翻番,一直利润不高的茶坊茶场后来每年向国家缴税3万元,劳动日值达到1.9元。张淑珍把各茶场的人请来参观,为他们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还给各村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提供了丰富经验。

没有茶,人们设法种茶,茶多了又卖不出去。那时,茶叶买卖由供销社统一经营,由于产销不能直接见面,使新茶变成陈茶,造成茶叶积压。1984年,商南县供销社收购当地的1万公斤茶叶1两也未卖出去。后来国家允许茶叶减价50%,张淑珍便从供销社买回这1万公斤茶叶,自办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半个月销售一空,净赚5000元。也就在这一年,国家允许茶叶多渠道经营。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张淑珍决定把事业单位性质的县茶业站改为自收自支单位,经销茶叶,不要国家一分钱。她与全县36个茶场的负责人协商,成立了县茶叶联营公司。公司热心为茶农提供技术、设备,收购茶农的茶叶,研发推销新产品,走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茶农们再也用不着为销售犯愁了。

这种“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商洛地区是第一家。当《人民日报》发表《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在全省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通知时,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已运行了整整10年。茶叶富了商南人。在茶区,仅茶叶一项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500元。试马镇大坪村茶农熊开华建了个茶场,年收入七八万元,盖了4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三个孩子全上大学。富水镇张宏旺夫妇的茶场效益更好,年收入20万元。茶农富了,张淑珍领导的县茶业联营公司,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每年还向国家缴税款几十万元。

为了商南茶,张淑珍已奋斗了46年。不管是烈日盛夏,还是严寒隆冬,人们总能看到她在茶园工作的身影。回到家中,她又是查看书籍,又是整理资料,终日劳累,废寝忘食。她与同事们一起总结出合理密植、施肥、修剪、采摘等六项技术措施,使试验田亩产茶由50公斤上升到270.6公斤,突破了低产关。他们精心研制的“商南泉茗”曾多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获得“陆羽杯”大奖。2002年以来,张淑珍四次带领技术人员到福建学习乌龙茶的栽培、制作方法,回来后在大坪等地建立了无性系乌龙茶大棚育苗基地,去年研制的1500公斤“商南乌龙”叫响市场,使茶园由一季采变为春、夏、秋三季采,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他们还引进龙井、铁观音、安吉白等名贵茶苗,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5月24日,他们又开始生产高档商务袋泡茶了。现在,商南茶已形成炒青、泉茗、仙茗、乌龙四大类30个系列。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张淑珍病倒了,患上了癌症,进入中晚期。她要去西安治疗,茶农们含泪相送。张淑珍说:“说不定与大家难见面了。只要你们把茶园管理好,我就放心了。”手术后不久、还在化疗的张淑珍不顾医生的劝阻,又回到县上,又走进了茶园。

张淑珍常说,事情是大家做的。我是个共产党员,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工作,况且这其中也有亲人的贡献。几十年来,张淑珍夫妇把“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作为座右铭,互爱互帮。想起故去的丈夫,张淑珍就心里难过。她觉得自己对丈夫的关照太少,对母亲、孩子的关照也太少了。还是茶农理解她,说张淑珍心里只有商南茶。在她看来,茶业比家业重,茶农比亲人亲,她对茶农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张淑珍,给了她应有的荣誉。张淑珍先后获得县级以上荣誉、奖励130多项次。她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如今,年近七旬的张淑珍还在为商南茶辛勤耕耘着。

关键词:心血 张淑珍茶叶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