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变身咖啡之都 茶是生活 咖啡是生意
发布时间 2012-04-28 浏览 11679 次
亩产150―200公斤咖啡豆来算,农民可以在一亩地上收入4500―6000元。而以往,按照普洱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刘标的说法,“一亩玉米地只能收入600元”。

  2月14日,记者准备去探访雀巢收购点的时候,有种植户告诉记者:“今天价格是27块多一些,大家还都等价格涨上去呢,应该没有什么人在那里”,联系雀巢,果然如此。不过到了第二天,情况有了改变。早上九点多到位于思茅国家粮食储备库的收购点时,已经有不少大卡车停在边上,工人正卸货到仓库,技术人员则拿着专有的工具从袋子里抽取咖啡,做检测样品的准备。

  罗珏成说:“去年这个时候是高峰期,人非常多,排着队在这里面交货。今年来得晚一些,主要是大家都在观望。去年的价格冲到40元/公斤,今年大家不着急卖,都是卖一些,然后再等等看。但是前天晚上、特别是昨天晚上,跌得特别厉害,种植户就不再等了。”董志华说:“云南所有的咖啡种植户都知道上网去查交易所的价格是多少。文化不高的人,也要把这个网页找来,放在收藏夹里,每天打开来看。”

  就咖啡种植户而言,这种价格机制保证了他们在市场当中更为灵活,而雀巢多年的技术服务,也使得这些小农种植的咖啡,在质量上能够达到标准――雀巢对标准之上的咖啡,还会有所奖励。对双方而言,这种机制都是有利的。从2004年开始,雀巢从农民手里收购的咖啡越来越多,邬特告诉记者:“农民愿意把咖啡卖给我们,现在75%的供应商都来自拥有50亩土地以下的小农。”爱伲集团在普洱当地的一位人士则告诉我,爱伲自己基地的咖啡仅占全部产量的两成。至此,让农民受益的小农模式在普洱咖啡种植业中完全占据了主流――这意味着咖啡不再是几家工厂的产业,而已经成为了普洱的全民产业。

  三年后的机会

  除了雀巢,普洱当地还有什么知名的咖啡品牌?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得了。以小农种植咖啡为跨国企业提供原料的模式,固然能令咖啡种植面积扩大,也让小农受益,但政府和其他企业的野心显然不限于此。董志华说:“90年代开始,逐渐有几个公司在做品牌,但他们也主要是卖到国外,八成到九成都是出口,都是以生咖啡的形式出口,都是初级产品。”

  某种程度,可以把普洱的咖啡种植业和珠三角的工厂相比,它们都在遵循代工―发展壮大―建立自主品牌的路径,但普洱的特别之处在于,国内并没有多少地方可以与之竞争,且普洱咖啡基本上处于“生产多少就卖出多少”的状态,咖农和那些以代工为生的企业,只要在数量上下工夫,基本上生存无虞。做品牌的话,反倒压力更大,“中国人不怎么喝咖啡,到外国做品牌,别人又不认同” 。

  在这种背景下,刘明辉的爱伲集团与星巴克的合资,被普洱乃至云南官方赋予的意义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一个佐证是,去年11月,爱伲集团和星巴克在美国盐湖城签合作备忘录时,云南省领导就在一旁。

  和其他咖啡企业相比,爱伲的经营模式并没有本质区别,爱伲的产品也是以出口为主。但是其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对生产要求也更高。这种精品化的路线,是其异于其他咖啡企业的特点。2003年是爱伲的转折点,这一年爱伲获得了德国咖啡厂商契伯的订单。之后,它一直走得很顺,2008年,爱伲和星巴克开始了合作。

  和知名企业合作的模式,在商业上很成功,刘明辉说:“星巴克的要求很高,但给的钱也多”,在合作了几年之后,爱伲和星巴克之间的交易迅速增长,“当初供应它们只有几柜的量,现在是那时候的几十倍”。这种合作为它们后来建立合资公司打下了基础。但它不可避免带来一些奇怪的问题:爱伲在国外有不错的口碑,但在国内的消费市场上几乎无人知晓。2月6日和星巴克宣布签约的记者会上,有记者直接问刘明辉,“爱伲集团是干什么的?”

  可以把爱伲当成一个普洱咖啡行业的特殊样本――以好的产品赢得知名外国合作企业的订单,然后与其在国内合作,获得新的机会。在爱伲和星巴克的计划中,这个项目将“实现年产3000吨焙炒咖啡豆、5000吨焙炒咖啡粉、2万吨罐装咖啡饮料的生产规模”,这个在2015年实现的计划,目前看起来有点遥远。但星巴克所能提供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在刘明辉的电脑上,有一份星巴克提供的英文技术规范文件,里面涉及的内容从微观的土壤选择、种子挑选延伸到商业伦理等,不一而足。

  在刘明辉看来,星巴克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与爱伲的本地资源优势结合,能让普洱咖啡得以真正的深加工,另一方面则会让“普洱咖啡的名声越来越大”――这也是他所谓的“最大的梦想”。

  咖啡是生意,茶是生活

  思茅的街头有茶叶市场,却没有咖啡市场;有好的茶馆,却没有几家好的咖啡馆。咖啡产业的确是发展起来了,但对普洱人来说,咖啡是生意,茶才是生活。普洱人身上那种“茶”的气质很浓:闲散、爱玩。至于工作,则没那么重要。在普洱开精品咖啡馆的北方人金继辉感触颇深:店里装修时,本地的装修工人都要午睡。下午两点做事,五点钟就回家吃饭。以前他不理解,但现在自己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普洱人当然喝茶,但做生意则是另外一回事。前几年,普洱茶价格的大起大落,让农户开始偏向咖啡。普洱市咖啡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刘标认为,“普洱茶炒作主要是终端市场上的事,和生产者没什么关系”,但种植者的信心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击。商业层面上,普洱茶和咖啡的区别正如董志华所言,“普洱茶产量少,容易被炒作。咖啡是全球性作物,几个人搞不起来”。

  咖啡相比茶,利润优势也很明显。刘标通过调研全市咖啡和茶的平均产值得出的结果是,“咖啡比茶差不多高出一倍”。利润之下,农户自有选择――虽然刘标认为“茶叶仍然是赚钱的东西,老百姓不会砍掉”,但还是有报纸报道“老百姓砍茶树种咖啡”。

  政府层面的态度也很清楚。在去普洱之前,有种说法是“书记管茶,市长管咖啡”,但在普洱看到的情形是,咖啡才是产业发展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刘标这样给我解释茶和咖啡的地位:“政府的考虑是让茶产业稳步发展,固定现在的面积,不鼓励再新建茶园了,更多工作是在茶园上提质增效。咖啡现在则是快速发展,快速提升。”刘标不止一次对记者感慨,“咖啡真是最好的作物”。

  对普洱百姓来说,咖啡是赚钱的机会;对普洱政府而言,咖啡是产业升级的最佳选择,对于这座城市,咖啡则是它们打开全球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当普洱茶只是在华人圈子里流行的时候,咖啡已经让这座城市在全世界有了影响力。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一则消息是,星巴克总裁霍华德?娑?某俗?约旱乃饺朔苫?吹秸庾?鞘校?辞⑻缚Х群献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