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区位于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上,青山绿水在这里相汇,豫风楚韵在这里融合。区内既有四望山、黑龙潭、白龙潭等具有典型豫南山水特征的自然景观,也有贤隐寺、文庙大成殿、准提庵等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历史渊源的人文景观。三国时期战功卓著的大将魏延,明代“前七子”之一的大文豪何景明,安邦重臣冯镐和常为民伸冤鸣屈的状师宋士杰,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危拱之、李景展以及曾创作《甲午风云》、《山间铃响马帮来》等优秀影视作品的文坛双雄白桦、叶楠都是这片土地上的骄子。
?河区境内群山环翠,森林覆盖率达到63.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宜居城市。全区轰轰烈烈开展“六城联创”,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在?河南北两岸打造出一个精品小区与园林景点交相辉映的带状公园,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带。漫步?河岸边,水面碧波荡漾,南岸青山相连,北岸花团锦簇,琵琶台、龟山亭等?河新八景展现出豫南秀美山水,成为?河岸边的一道永远流动的风景。
茶乡?河书写新传奇
“名山名水出名茶”。?河区是信阳毛尖的原产地、主产区,身披“全国绿茶第一大产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等诸多美誉。1915年区内车云山所产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茅台同获金奖,1959年“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10年,省委书记卢展工科学点题,?河区百日攻坚在全市率先研制出“信阳红”红茶,结束了长江以北高纬度地区不产红茶的历史,也成为“信阳红精神”的发源地。2011年,“信阳红风暴”气势磅礴。江城“卖”茶、榕城“擂”茶、申城“秀”茶、羊城“品”茶、钱塘“评”茶、北京“论”茶,“信阳红”红遍全国,?河区成为“中国新兴红茶第一大产区”。
?河区坚持走产业化和规模化路子,在环南湾湖沿线打造百里茶廊,大力推进茶叶生产标准化、炒制机械化,探索茶林间作、标准化管理、生物治虫等茶叶无公害种植,茶叶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如今,全区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47.2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99万吨,总产值达35亿元,五云、文新、华祥苑3家企业被评为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在今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河区被定为全省三个农业产业集群试点之一。如今,?河区又成功研制出信阳观音茶、信阳白茶,为实现信阳茶类多样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区委、区政府乘势加力,制定了“6316”茶产业振兴工程:到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实现茶叶年总产量3万吨,涉茶收入达到100亿元,农民茶园亩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让茶叶“红绿相间”,实现富民强区。
活力?河谋求新发展
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河区对外突出特色抓招商,着眼于优势、特色产业引进项目,坚持企业招商,小分队定点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坚持亲情招商,对内强化服务,全面推行项目建设责任考核机制,完善项目联审联批制度,严格执行项目的督查落实制度,全力营造一流的亲商创业环境,一流的诚信服务环境,一流的安全法制环境,一流的发展激励环境和一流的廉洁政务环境,使得一大批企业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全区传统企业浴火重生,工业后劲显著增强,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医药、化工、电器、建材、食品加工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
如今的?河,人民安居,百业兴旺。2011年,全区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达到1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1.2%,人均民生支出高达1833元;完成了安全饮水、菜篮子基地建设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全区农民参保率高达97%,3.7万农村60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了养老金;市第三人民医院异地扩建等重大民生项目顺利实施;成功创建了“河南省科普示范区”,成为全市首个获此荣誉的县区;安居工程建设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逐步实现了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
春浓青欲滴,茶香醉?河。?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全面步入快车道,发展成果日新月异。60万勤劳朴实的?河儿女唱起了动人的茶歌,跳起了欢快的茶舞,以饱满的热情欢迎您来美丽富饶的?河区观光旅游,商贸洽谈,投资兴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