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清饮-《中国茶文化大观》
发布时间 2012-06-28 浏览 9796 次
茶、林、山、石,那绿色的林,湿润飘香的空气,寂静多姿的大地,置身其间,顿觉摆脱了尘世的喧闹与烦杂,而心旷神怡、安然自得。茶室旁明净如镜的龙井泉水,相传与大海相通,是神龙居住之地。其实,此泉正好位于石灰岩断层带,汇水成潭,所以水质清澈,滋味甘甜,营养丰富。“采取龙井茶,还烹龙井水”,从而使“茶经水品两足美”,这是符合现代科学道理的。名茶配佳泉,“龙井问茶”,才能真正尝到品龙井的特殊风韵。宋梅尧臣诗曰:“汤嫩水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当人们手捧一杯微雾萦绕、清香四溢的龙井茶时,不可急于大口喝茶,首先,得慢慢提起那清澈透明的玻璃杯或白底瓷杯,细看那杯中翠芽碧水,相映交辉;一旗(叶)一枪(芽),簇立其间,似春兰破绽,若嫩竹争阳。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吸一下龙井茶的嫩香,叫人清心舒神。看罢闻罢,然后徐徐作饮,细细品味,清香、甘甜、鲜爽之味应运而生。正如清人陆次云曰:龙井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难怪有的诗人不无感叹地说: “如此河山归得去,诗人不做做茶农。”

吃早茶 吃早茶多见于我国大中城市,尤其是广州,人们最喜坐茶楼,吃早茶,所以羊城的茶楼特别多。早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二厘馆”(即每客茶价二厘钱)茶楼就已普遍存在。上“二厘馆”的茶客大多为劳动大众,他们在早晨上工之前,在“二厘馆”里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作为早餐。即便是工余之暇,广州人也愿意上“二厘馆”泡一壶茶,谈天聚会,使精神得到调剂。除“二厘馆”外,广州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大茶楼,如“陶陶居”、“如意楼”、“莲香楼”、“惠如楼”、“一乐也”等,多有坐楼三四层,座位上千个。这种饮茶风尚,至今未衰。如今,即便是酒家、饭店,也常加设早点茶座。就是像东方宾馆、胜利宾馆、白天鹅宾馆等也辟有茶厅。广东茶楼与江南茶馆不一样,那里既有名茶,又有美点,一日早、中、晚三市,尤以早茶为最盛,因此名谓“吃早茶”。

吃早茶,是汉族名茶加美点的另一种清饮艺术。用早茶时,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品味传统香茗;同时,根据自己的口味,点上几款精美的小点。如此一口清茶,一口点心,使得品茶更加津津有味。现今,人们把吃早茶已不再单纯地看作是一种用早餐的方式,而更重要地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充实生活和社交的手段。如在假日,随同全家老小,登上茶楼,围坐在四方小茶桌旁,边饮茶、边品点,畅谈国事、家事,亦觉其乐无穷。亲朋之间,上得茶楼,面对知己,茶点之余款款交谈,倍觉亲切,更能沟通心灵。所以,许多人即便是洽谈业务、协调工作、交换意见,甚至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也愿意用吃早茶的方式去进行。这就是汉族吃早茶的风尚,自古以来,不但不见衰落,反而更加普及的缘由所在。

喝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车船码头、大道两旁、车间工地、田间劳作等处,屡见不鲜。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风行。

煎茶大碗喝,可谓是汉族的一种古茶风。因此,自古以来,卖大碗茶亦列为中国的三百六十行之一。这种清茶一碗,大碗饮喝的方式,虽然比较粗犷,甚至颇有些“野味”,但它听凭自然,无需楼、堂、馆、所,摆设简便,只需一张简单的桌子、几条农家式的凳子和若干只粗瓷碗即可。所以,它多以茶摊、茶亭的方式出现,主要供过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