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减肥茶广告欺骗消费者
发布时间 2012-09-07 浏览 9049 次
了解到,仅2011年,碧生源常润茶的销量就高达13.7亿袋,相当于给每个中国人的肠子“洗了一次澡”。而这样高销量的背后,则是碧生源将年销售总额的30%、多达近两亿元的资金,用于夸张、不实的广告宣传的辛勤灌溉。2009年,碧生源的广告成本占营业额的30.4%,2010年是28.6%,2011年上半年为32.3%。相比高昂的广告成本,碧生源的原材料成本低得可怜。2009年,碧生源的原材料成本占营业额的3.1%,2010年是3.4%,2011年上半年为1.8%。

  记者总结了一下,目前碧生源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碧生源产品广告被指违规屡禁不绝;二是碧生源其主要成分番泻叶再度被提及,被指“泻药”,在医学上应该严格控制使用;三是被指19份公开警告经济处罚太轻,媒体称目前这种行政与舆论监督似乎成“沉没的监督”。那么,我国目前严格的广告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信息提供核查等制度,层层把关却未形成有效制约,令人深思。碧生源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保健品市场混乱、监管乏力现状的缩影。

  市场混乱

  据专家透露,2010年,我国保健食品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虽然在整个食品产业5万多亿产值中保健食品所占的份额不大,但近几年呈现出稳步增长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我国也已成为世界保健(功能)食品产业中重要的原料供应和受委托制剂加工的国家。中国保健协会预计,到2015年末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20%。

  保健品行业迎来黄金(1698.50,10.90,0.65%)发展期的同时,保健食品市场乱象丛生,市场存在的顽疾不容忽视。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服用保健品,有7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购买过保健品。但这份数据同样显示,30%的受访者有过购买保健品上当的经历。

  专家表示,目前保健品行业存在准入门槛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无序的一些现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有些不法厂家套用批号、伪造批号、更改批号;在产品生产上使用假冒、伪劣原材料,个别企业不按批准的产品配方生产,甚至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化学成分。

  产品标识和功能描述不规范也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普通食品,以保健食品名义进行宣传和销售;产品标识缺乏食用注意事项等。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