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深层创新服务机制。为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力度,武夷山市先在2005年成立了茶叶同业工会,到2007年又将茶管办升格为茶业局。全市先后成立了10多家茶科研机构,从2008开始连续两年争取财政部门现代茶业发展基金1555万元,帮助41家企业完成2.8万亩生态有机茶园的改造工作,鼓励支持广大茶企、茶农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10290亩(2012年数据)。如今,全市乌龙茶、红茶等茶园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管理服务并重
推进武夷山茶区可持续发展
在谈到未来如何体现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概念时,江市长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确保武夷山市茶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统一认识,提高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茶企、茶农一要认识无序盲目发展的危害性,二要清楚有序规范发展的意义和好处,三要规范管理活动的内容和政策导向。这样做可以澄清和改变两个模糊思想和认识,即茶业总量小,以及不需规范的思想,以及先无序后有序、先盲目后规范的思想。
二是规范生产,确保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将规范开发、规范生产、规范品牌、规范营销定位为2013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全市茶产业发展管理的主要内容。尤其在规范品牌方面,要做到“严”字当头,打造“四个统一”,即统一生产技术规范,统一管理体系,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授权标识。
三是强化责任,切实把规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这其中关键是要强化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同时强化责任目标,要求各乡镇、场、村都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四个规范”标准去制定工作方案和目标,并制定工作奖罚机制。
四是从加强服务、创新工作方法入手,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一是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二是构建现代科技服务平台。三是提升品牌运作力,贯彻“大品牌、大视野、大运作、大影响”的思路。
五是严格生态建设管理。2012年,武夷山市成立了茶山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违规开垦茶山综合整治的通知》和《关于下达整治违规开垦茶山行动责任书的通知》文件。各乡镇都积极行动,由主要领导挂帅,先后组织60余次的专项整治行动,到2012年年底完成茶山整治任务11277亩。
六是加强茶叶市场的专项整治。整治的重点是茶叶批发部、茶叶专卖店、茶叶生产小作坊和茶叶生产加工厂。整治的内容主要为无证无照经营茶叶,经营劣质假冒的茶叶,茶叶外包装虚假标注或不规范标注宣传茶叶,假冒注册商标、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以及不符合条件擅自使用原产地标志等行为。
本报记者 周 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