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品牌不断做响。注册了“安化茶、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红、安化红茶”等证明(集体)商标,以及“天尖、贡尖、生尖、黑砖、花砖、花卷”等6个保护商标。2008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成功入选世博十大名茶。2011年,“安化黑茶”证明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评为中国最具带动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随着省、市、县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的加大,“安化黑茶”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迅速提高,饮誉全国,成为湖南乃至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亮点。
3.标准不断完善。“安化黑茶”标准体系由14个标准构成,2010年已完成《安化黑茶通用技术要求》及《茯砖茶》、《花砖茶》、《黑砖茶》、《湘尖茶》等5个标准的制定和《安化黑茶 千两茶》的修订工作;2011年已完成《安化黑茶栽培技术规范》、《安化黑茶黑毛茶》、《安化黑茶加工通用技术要求》、《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成品加工技术规程》、《安化黑茶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技术规范》、《安化黑茶冲泡及品饮方法》等7个标准的起草和评审工作。上述13个标准已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湖南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同时茶叶加工企业狠抓标准的贯彻执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清洁化、现代化、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品种呈现多样化,出现了许多包装新颖、方便饮用、质量可靠并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茶产品。
4.市场不断拓展。安化黑茶已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东、新疆、西藏、甘肃等20多个省市,并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长沙等大中型城市开设安化黑茶专卖店2800多家,店铺投入7亿元以上,产品远销蒙古、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5.效益不断提升。“安化黑茶”不仅仅是安化的历史名片,现已成为了安化的人文地标,大大提高了“安化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对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茶叶税收迅速增长,由2005年的18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4000万元,2012年将突破1亿元。城乡居民直接收益增多,种茶农户3.5万户,从事黑茶及关联产业人员20多万人,每年实现总收入18亿元。同时,带动包装、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其中竹篓和纸质包装等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不足1000万元增加至1.2亿元。
五、安化茶产业发展规划及措施
目前,安化黑茶已经引起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千亿湘茶”的发展目标,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将安化黑茶纳入产业扶持项目,安化黑茶作为健康之饮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前景十分看好。为此,我县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继续举全县之力把黑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打造,至“十二·五”期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6万吨,稳步把茶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至“十三·五”期末,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包装、仓储、物流等产业配套齐全,链条完整、分工明确的安化黑茶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彰显“中国乃至世界黑茶之都”的产业地位。
1.加快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切实增加茶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至2015年,在柘溪库区、资江沿岸新建标准化茶园10万亩。努力推进茶旅一体化,重点建设茶马古道景区1万亩观光茶园、S308沿线1万亩标准化茶园、云台山脉1万亩生态茶园。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和品种改良,加大优质种苗的选育繁育力度,大力推广云台山大叶等安化群体品种,推行绿色无公害生产管理,提升茶叶品质。
安化黑茶良种茶苗基地
2.扶持做强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行业整合,鼓励以实力强、管理优的企业为主导推进茶叶企业优化组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骨干企业集中。严格执行“安化黑茶”系列标准标准,全力推进茶叶企业的“标准化、清洁化、现代化”生产,加大“时尚化、功能化、大众化、便利化”茶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开发茶饮料、美容、保健、医药等新产品,全面提高茶叶附加值,提升企业管理、加工和营销水平,重点支持龙头和骨干企业加快扩改,力争“十二·五”期内打造3~5家产值过10亿元的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3家以上茶叶企业成功上市。
安化黑茶生产企业—怡清源
安化黑茶生产企业—阿香美
3.着力打造公共品牌。一是利用电视、报刊、杂志及户外广告等形式,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不断扩大“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二是定期举办安化黑茶文化节、博览会、品茶会等活动,扩大安化黑茶影响。三是以“安化黑茶”品牌形象组团参加国内上规模、有影响的茶事茶文化活动。四是加快“安化黑茶”中国弛名商标的申报,以及老茶号、老茶行、老品牌的注册等。五是加快中国黑茶博物馆、黄沙坪古茶市、洞市老街等基础建设。六是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茶文化,鼓励和支持出版有关安化黑茶的专著、专刊。
4.稳步拓展销售市场。探索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等营销新模式,着力培训专业营销队伍,鼓励相关企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逐步完善安化黑茶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营销网络。全面实施“五个一千”工程,即:培训1000名制茶师、1000名质检员、1000名茶艺师和1000名营销经理,重点支持企业建设1000个安化黑茶旗舰店。同时,切实加大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扩大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安化黑茶边销市场。
5.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完善安化黑茶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贯彻和执行,强力推进传统企业的清洁化、标准化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监控。启动“安化黑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监管平台建设,将“安化黑茶”中国驰名商标授权使用企业的产品生产、流通信息公示,并加贴防伪追溯标签,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消费安全。规范茶叶生产经营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确保安化黑茶产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安化特色旅游资源
川岩江
安化自宋置县至今已近千年,人文底蕴十分深厚。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如一位待字闺中的古典美人,历来不被外人所了解。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的打开,特别是“3+2”发展战略的实施,安化旅游得到迅猛发展。
目前,全县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准国家3A级景区1个、国家2A级景区2个、国家A级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保护区1处;湖南省5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樵乡、茶乡农家乐旅游得到发展有省级家庭旅馆2处、星级乡村旅游区7处、星级饭店3家。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全县共接待各类旅游者346万人次,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以平均每年38%的速度增长。
人文风物旅游区: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永锡桥
茶马古道运茶人
安化县素有茶乡之称,早在唐代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铁”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朝廷颁布《安化黑茶章程》,正式定安化黑茶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明末清初,晋陕甘鄂湘等地茶商纷纷到安化设庄开行收茶制茶,资江沿线茶庄、茶行鳞次栉比,形成了黄沙坪、唐家观、江南、小淹等诸多茶叶集市,茶叶年产销达15万担,安化黑茶从最初的茶马交易,继而发展成生产、制作、运输、销售一条龙的经营链,源源不断地销往我国西北地区和周边国家。茶马古道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评为全国百大新发现之一。
茶马古道风景区面积约550平方公里,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高山民居风光和峡谷风光,远离尘嚣,兼有独特的民俗与幽深的景致,故被称为“高山之城,茶马遗风”。
生态休闲旅游区:雪峰湖地质公园
湘中明珠—柘溪水电站
龙泉洞
雪峰湖地质公园位于雪峰山脉中段,以资水为主线,范围包括柘溪、马路、奎溪、平口等9个乡镇和柘溪林场、柘溪渔场等4个国营场所,区域面积1692.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2003年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园内已被探明大小溶洞近200个,堪称世界 “洞穴宝库”,洞中景观繁多,异彩纷呈,其中龙泉洞为“东海龙王第十八行宫”,素有“长宝第一洞天”的美称。
探幽怀古旅游区:梅山文化生态园
梅山文化生态园景区一角
梅山文化生态园位于湖南省安化县仙溪镇富溪村海拔约500米的“丫”字形的密林山谷中,全园占地2200亩,距207国道4.5公里。园中集中了大批再现古代梅山文化的历史文物,包括陶器、雕塑、****、火铳、弓箭、书籍、字画等。该园以古代梅山地区的历史、人物、文化、艺术、民俗、居住和生活习惯等为依据,模拟古代梅山山民生活方式,再现梅山文化,其内容包括古代梅山各式民俗建筑、古代梅山地方民族战争用的土炮楼、****、火铳、弓箭、风火山墙式建筑、野猪林、茶馆、客栈、古戏台、筒车、钓鱼水坝、水碾房、油柞房、武术馆、巫术馆、梅山历史博物馆、梅山古典文化讲习室等80多处景点及风火山墙式宾馆(接待楼)、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园内森林密布,珍稀树木、异兽珍禽上百种,花果瓢香、生机盎然,极富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
神奇的梅山文化
安化古属蛮荒之野。秦末长沙王吴芮部将梅?助汉高祖刘邦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为湘中地区今安化、新化一带,其所居之地因梅?而得名梅山。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而梅山居其中。”
古梅山地处湘中腹地,这里崇山峻岭,旷野荒蛮,交通闭塞,苗瑶杂居其间,分为梅山十峒。梅山峒民在独特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了一种神秘莫测、包罗万象的巫文化。在此影响下,原始遗风奇幻诡谲,民俗事象迥异于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步,渐渐衍变成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梅山文化。宋熙宁五年梅山峒蛮归顺朝廷后,梅山文化终于汇入中华文化的江河。成为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
梅山文化是古梅山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传承积淀的原始文明形态。梅山文化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或称文化载体。
梅山祖师张五郎像
梅山峒民信奉梅山教。它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信奉的男神叫张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神龛上写着“梅氏门中宗祖,梅城助福正神”。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人们必须祭祀一番,并在腰间系一个祖师雕像,以求“兽见自退,蛇见自藏,瘴见自隐,妖见逃之”(梅山咒语),此习历数千年不变。他们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她是家禽家畜的总管神灵。峒民们在当禽畜生息育雏,或逢瘟遇灾,求其消灾化吉,保佑六畜兴旺。
独特的民俗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和分配方面,他们过的是一种共同努力,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大家一起打猎,平均分配猎物,只要狩猎或者分配猎物在场,哪怕路过遇到,见人一份,对有功者另有奖赏。峒民在治病、驱魔、婚丧喜庆时,以锣鼓相击。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
梅山文化没有文字,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来表现。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曲调,歌词则根据内容随口而出。在记事传经方面,他们有峒歌、族哥、节气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文,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小孩子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传唱,以代代相传。峒民们在生活与生产中,事事必歌、处处有歌、人人会歌。
梅山文化的发展,对于人们研究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关系,对于丰富中国文化宝库,有着重要意义。
奇珍异宝 安化文物
安化是文物大县。共有馆藏文物61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45件、三级文物407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共普查出203处文物遗迹,其中古建筑77处、古遗址54处、古墓葬23处、近现代建筑40处、石窖寺8处、其他1处。
其中“安化风雨桥群”、“安化黑茶茶业遗存”、“陶澍陵园”有望申报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家大院”、“贺氏宗祠”、“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株溪口古墓群”、“安化风雨桥群”五处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故里
黄沙坪古茶市
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安化是全国羽毛球运动之乡,世界羽坛冠军的摇篮。
翻开安化羽毛球事业的成绩册,非常令人炫目:先后为省内外输送了50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23人进入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二十六项冠军,尤其在第七届苏迪曼杯和第十二届世锦赛中,龚智超、龚睿娜、黄穗三人在同一时段、同一城市分别获得世界冠军,堪称世界体育竞赛史上的奇迹。其中,龚智超获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田卿获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目前,在省级专业队的运动员就有二十五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资质不错,是奥运会夺冠的希望。
小小羽毛球凝结着友谊,凝结着安化人坚忍执著的梅山精神,也凝结着光荣与荣耀,凭着精湛的球艺和执著的追求,唐辉、贺向阳、罗国辉等安化子弟从这里走向省队、国家队教练岗位,甚至走向了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使这些羽毛球队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短短三十年时间,安化羽毛球事业凭着安化人特有的坚韧与顽强,从无到有,从起初没有学校,只有最简陋的一块场地、两副球拍、十二个孩子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十三块专业训练场地、六名高水平专职教练和来自省内外的一百多名小运动员。
2002年以来,安化县将羽毛球业余训练的各项费用列入年度预算,挂牌建立了5个体教共建羽毛球训练基地,羽毛球运动列入中小学校体育课程,连年组织全县业余羽毛球比赛,承办了省九运会羽毛球比赛、全省青少年羽毛球比赛和全国少年甲组羽毛球比赛,营造出全民关注和支持羽毛球事业的良好氛围。
近两年,安化县委、县政府实施羽毛球品牌带动战略,规划建设羽毛球体育公园,开设羽毛球博览馆,兴办羽毛球俱乐部,创编富有羽毛球特色的歌舞,开发以世界冠军命名的体育产品,开辟“世界冠军家乡游”、“世界冠军母校游”,推进羽毛球运动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安化羽毛球”这朵奇葩,将越开越鲜艳。
深信安化羽毛球事业明天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