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品鉴的几个误区
发布时间 2013-02-02 浏览 11550 次
家冠以“陈味”来进行推销。有部分经验不足、对老茶接触得少的茶友会上当,购入一些有“坑味”的“陈年”六堡茶,当然也包括一些外地来梧的游客。之所以让某些不良商家得逞,源于这些茶友对六堡茶的陈味了解不深。

六堡茶的陈味,并不是不良仓储所带来的“吭味”、“臭巷”(昂味)或“臭罨”的味道,而应该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纯净的陈香,即使是某些老茶因为仓储环境多样、时间长久等因素所染上的些许“杂味”,也应该在洗茶润茶一两遍,再喝上一两道后慢慢褪去,而逐步呈现出一种自然的陈年余韵的愉悦口感。

喝真正的陈年的六堡茶,其陈香是令人愉悦的,不带任何让人反感的杂味。这个可以作为检验真假陈茶的标准,不过,这愉悦与否,或会带有更多的主观因素,需要在对于六堡茶品鉴有一定认识

不建议咀嚼干茶判断品质

六堡茶属于黑茶,工艺上与其他茶类如绿茶花茶等不同,其经过渥堆后发酵工艺及后期晾置陈化,仅仅从外形很难判断出其品质,有条件的话,还是应冲泡开来细细品饮鉴别。

六堡茶可以从干茶来观察、判断其条索外形,如条索(粗细嫩度)、色泽、整碎、净度、级别、紧结度和所含杂质,另外可以嗅闻干茶,感受其干香,辨别是否串味,是否带有杂味,大致预判仓储情况等。

笔者所见,曾经有某些“大师”以咀嚼干茶来品评六堡茶的质量,并说出一大段该茶之好不不好的评价,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客观、不准确、不科学,也是不卫生的。与绿茶、青茶、花茶等不同,尽管这些茶可以通过咀嚼干茶大致判断一下香型、新旧、涩度等因素,但不论是担心有农残直接入口(在泡茶过程中,大多不溶于水),还是从判断准确度而言,都是不适宜的。更何况,六堡茶属于黑茶,现代工艺的后发酵过程使得茶叶中的茶多酚等大部分物质转化,其茶香、茶味以一种更内敛的形式表现,没有张扬的香,没有霸道的味,这样咀嚼难以准确感受六堡茶品质。

窃以为,要真正认识、品鉴一款六堡茶,最好还是坐下来,静心喝上几道,感受每一道的变化,感受其内蕴的茶香、醇厚的茶味,如此,方能较为客观地品味六堡茶,感受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其内在之美。

最好以陶壶瓷壶煮茶

六堡茶可煮可泡,可热品可冷饮,随性而为,深得茶人喜爱。

六堡茶一些品种,如特别粗老多梗的、老茶婆、茶果壳等,煮着喝别有一番风味。传统六堡茶的种类多,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饮方式。农家六堡茶的茶谷,内含物比较丰富,茶汤浓而苦涩,经数年的陈放后,减少了其苦涩滋味,汤色有明黄色转为橙红色,味浓而回甘,确实也别有风味。老茶婆的叶片粗大、老硬,霜冻前干茶叶色黄,霜冻后叶色稍黑,香气也较为平和,但滋味醇和甘甜,这些都可以拿来煮茶平品饮,尤其以老茶婆、茶果的煮饮更为多见。

有茶友专门买来铸铁壶,拿来煮茶。以笔者的经验,铸铁壶用来煮水泡茶效果不错,但不适合直接来煮茶,因煮茶过程中,随着铁离子的析出,与茶析出的内含物发生反应,茶会变暗发黑,有损茶味。其他金属的壶,如银壶、铝制的壶都不适合直接煮茶。

直接用来煮茶,最好还是使用陶制或瓷质的茶壶(即使是民间粗陶缸瓦的也不错),如六堡民间所用的茶急、茶煲,就是土陶所制。一些适合烧水的瓷壶、高温玻璃壶,都可以拿来煮茶。

有的茶友喜欢用小玻璃杯鉴别茶色,觉得茶汤色泽诱人、玲珑剔透,笔者也做过一番对比,发现用玻璃杯所盛的茶色与白色瓷杯所表现出来的颜色是有差异的,而且,在较为深色的茶几背景下更为明显,笔者觉得还是白瓷杯所表现出来的汤色更为准确。茶器求美、求精,求与茶性的和谐和协调,凡是影响了品鉴茶色、茶香、茶味的杯子都不应选择。从实用角度,为了更好地体现茶汤颜色,茶杯、茶碗以内白为佳。不过,一般的茶友,对汤色准确度的要求不高,有些许差异也没关系,毕竟,品茶以开心、愉悦为要,对这方面要求不高的过于拘泥反倒不美。茶的品鉴本就是一个给人精神享受的愉悦过程,本也谈不上什么规范程序,以上只是笔者在品鉴六堡茶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心得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每一款茶,每一款六堡茶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其独立个性和风格,或清香、或浓郁;或柔美、或刚猛;或纯净、或丰厚。我们不妨以一颗超然之心,以较恰当的泡饮、品评、认知来了解六堡茶,以谦卑的心去欣赏大自然所赋予每一款六堡茶的个性之美。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blog.sina.com.cn/sankoujushi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