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师傅说毛尖
采访中,记者见到茶园里面一位正在炒茶的老毛师傅,听他讲解“信阳毛尖品质好,端在炒中成”:信阳毛尖炒制工艺独特,炒制分“生锅”、“熟锅” 、“烘焙”三个工序,用双锅变温法进行。“生锅”的温度160℃,“熟锅”的温度80℃,“烘焙”温度60℃,随着锅温变化,茶叶含水量不断减少,品质也逐渐形成。“生锅”是两口大小一致的光洁铁锅,并列安装成35℃-40℃度倾斜状。“生锅”用细软竹扎成圆扫茶把,在锅中有节奏地反复挑抖,鲜叶下绵后初揉,并与抖散相结合。反复进行4分钟左右,实成圆条,达到四五成干(含水量55%左右)即转入“熟锅”内整形;“熟锅”开始仍用茶把继续轻揉茶叶,并结合散团,待茶条稍紧后,进行“赶条”,当茶条紧细度初步固定不沾手时,进入“理条”,这是决定茶叶光和直的的关键。“理条”手势自如,动作灵巧,要害是抓条和甩条,抓条时手心向下,拇指与其他四指张成“八”形,使茶叶从小指部位带入手中,再沿锅带到锅缘,并用拇指捏住,离锅心13至17厘米高处,借用腕力,将茶叶由虎口处迅速有力敏捷地摇摆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顺序依次落入锅心。“理”至七、八成干时出锅,进行“烘焙”;烘焙经初烘、摊放、复火三个程序,即成品质优佳的信阳毛尖。上等信阳毛尖含水量不超过6%。
老百姓喝得起的茶
毛师傅一边炒茶一边告诉记者,里面还有一位北京老茶庄的经理正在验货。原来为了让北京人喝上第一口新鲜地道的信阳毛尖,老北京启元茶庄的李经理半个月前就赶到信阳选茶来了。见到记者他竟然倒起了苦水:我们启元茶庄有句老话:“宁可人不买,不可人买缺”。当年由于茶叶多年的统购统销,京城茶庄的茶叶经营基本现状是人有我有,人无我无。面对经营产品的同质化,经理李志强用一句时髦的话说,现在我始终不是在找茶,就是在找茶的路上。然而刚开始来到河南信阳产茶区,当他向当地茶人介绍启元这家百年老字号时,竟鲜为人知。而他们的茶庄又地处城南,这样决定了第一要品质好,第二要价格低。就这两点要求难坏了李经理。
习惯了和各省市茶叶公司打交道的茶厂领导,对他这个找上门来的百年老字号知之甚少,李经理最后和茶农同吃同住的诚意打动了对方,是市场吸引了茶厂。一款款好茶摆上了老字号的柜台,近百万斤的优质茶叶终于运进了庆林春、启元茶庄。所有茶人都明白,什么都容易造假,口味不好造假。李经理说:“实诚本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成为了美德。我们不敢不实诚,连30块钱一斤的茶都不敢糊弄,因为都是喝了几十年的老客人,你含糊一点,人家一口就品出来了,要把一本茶经念长久,就要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