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新寨5户,三寨共16户,年采制
茶叶320担。“茶王树”寨旁那棵茶王树,光一水可产茶一担零一只(一担为150老斤,一只为75老斤)。在40年前(1917年前)老株已枯死,长出三个新枝,新枝杆粗直径约在30公分左右。为了查看“茶王树”茶地实况,笔者于1975年11月28日和易武农技站干部张绍儒、曼洒乡的西双版纳州人民代表前乡农会主席张六四及杨家寨农民段国昌的儿子段小康四人,携带枪、弹、毯子和干粮,往访茶王树旧址,早晨九时半由杨家寨动身,过湾弓河,翻小山,进入大森林,到达
白茶园,茶树生长在高大的杂木林下,为丛状灌木,属小叶种,叶背嫩芽茸毛极多,称为
白茶,名副其实,惜不知引自何处,尚待另行考证。过大森林地,再翻山,到茶王树河(其下游直达曼腊以上)。在河边休息吃过干粮午餐,继续起程过河,横穿过荆棘刺丛大森林山地,在密林中遍地爬满漫长的绿色藤萝,有刚被狗熊撕下的大块新鲜树皮,有以树枝、长草堆成大坟堡状的野猪窝,还有孔雀刚啄过的林间隙地。到茶王树林天已将黑,整片林地都是高达二丈以上的粗细茶树,大的一抱以上,最小的叶有碗口粗,显然是由大茶树上落下的籽自然生长起来的,哪棵是茶王树,大家都不认识。当晚在茶林中烧火露宿,翌晨观察茶树,为栽培型大叶种乔木茶树,测量了两棵较大的茶树,其一树脚周围粗104公分,分枝四,围粗分别为24公分、33公分、31公分和54公分,在54公分的那个分枝上又分两枝,一为39公分,一为32公分。树高约8公尺。另一棵茶树,树脚周围120公分,从根部分枝四个,分别为43公分、43.5公分、26公分和32公分。这片茶林平均茎粗,不下于江外(澜沧江以西)勐海县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而树高则远远超过南糯山茶树。南糯山茶树栽于当地爱尼族五十五代以前,这里的茶林树龄当然也不会低于南糯山的茶树群。量毕树杆圆径,段小康同志在他爸爸于家中告诉他的那棵“多衣树”下顺便拣了一袋多衣果后,因计划往返只是两天日程,没有多带粮食,且顾虑家里记挂不便久留茶林。此次初探只是为了解去茶林的路线及其确实地址,供今后进一步深入调查打下基础。预计目的既达。于九时动身回家,由茶王树林地向上走,往东南横穿过去,到三家寨山顶,沿山脊直下,三家寨田坝。像马帮那样,砍竹筒当锅煮午饭吃后,再向北上山,到曼洒大路,下午六时返抵杨家寨,两日往返共约一百里。
曼黑乡在曼洒东南,与易武茶山相邻,现有190户,929人,159块茶园。茶叶由易武茶区的曼洛组收购。全乡有大漆树(汉)、刘家寨(汉)、松树林(汉)、大路边(汉)、小河边(瑶)、刮风寨(瑶)、大谷仓(瑶)和槠栗树等八个寨子。前四寨产茶,后四寨无茶,从前在大路边有胡发新、胡小川、胡金城、罗士元、段平生和大七树李开元、杨家名等茶号。
曼乃乡在曼腊北面,与江城县康平区相连,有岔河(傣)、旧庙(本人、汉)、新寨(本人)、老街(回)、勐罗(汉、本人)、大坝(傣)、曼乃大寨(本人、汉)、勐板田(香堂、汉)等八寨,全乡1957年10月底止产茶7097.2斤。曼乃紧接老挝,为解放前出口茶叶必经之路。从易武到倚邦间的磨者河大桥碑文记载,1919年间政府曾在曼乃设置“洋关”,征收厘金。过去在老街有何福宝、杨守顺、新寨有余国宝,旧庙有胡士等茶号。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62c56a7c010131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