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茶厂50年风霜雨打
发布时间 2013-03-23 浏览 8695 次
门茶厂保持和发扬了祁门工夫红茶的传统风格。不仅两度荣获国家金奖和一次世界金奖,而且保持了质量长期稳定,产品出口合格率均为百分之百。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向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出厂产品援品质分有礼茶、特名、特级、1级至7级共10个级别,还有碎茶、片茶、末茶等,其中札茶、特名和碎茶是建厂后开发的新产品。

优良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加工技术日趋精湛,形成自身的特色,并在发展祁红经济中起着示范作用。解放前,祁门农村的红茶初制全用手工操作。1952年后,才逐步向机械化发展。本厂3个初制厂投产后带动农村初制厂迅速发展,到1985年已有340座。既出产品又出人才。建厂以来,除接待和指导大批大中专学生来厂实习外,还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不同岗位上肩负重任。

建厂以来,尤其是1982年以来,祁门茶厂的企业管理特点就是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拿。在企业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全面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各项管理的全过程,着力养成质董第一观念和主人翁精神,培育“团结、文明、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

建厂以来,累计(1950-1988年)生产祁红83032吨,出口69355吨.1987、1988两年出口创汇均在300万美元以上(以往无数据),1957-1988年创利1681万元(1956年前由省核算)。

在工艺技术方面,通过3次大实验,奠定了祁红制造规范化的基础,进一步丰富了《制茶学》的内容。

建厂后,在本厂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3次大实验:一是1953年示范采制红茶的实验。参加的有前苏联专家贝可夫等4人和中方人员,在初制上,通过实验制定一套科学的技术规程,大部分一直延用至今。二是1954年全国加工技术会议决定在祁门茶厂进行红茶精制技术规程和工厂管理实验。通过两个多月实验,制订了外销红茶精制技术规程。1955年又进一步实验。1956年国家农产品采购部印发全国茶厂执行。三是1974年精制大生产试验,通过两大套的机口测试和记录,取得了各种机口流量的原始数据,制定了新的工艺流程生产线,至今仍在使用。以上实验成果,已被收入高校‘制茶学>等教材中。在其他建设方面,完成了北迁、联装、改电和车间配套建设。

1958年下半年成立北门基建办公室(主任胡恒生)和砖瓦营(营长冯达人).自力更生烧制砖瓦,在北门建新厂。经过1年多的紧张快干,1960年1月迁入北门新厂办公。南门厂房经省商业厅同意赠给祁门县委会。

1960年建立包装车间和机修车间,使加工生产配套成龙。1961年历口分厂精制停产,改为初制厂。祁门初制厂除将南门初制厂机器全部拆迁外,还首次引进了苏联萎凋机、干燥机和揉捻机.1959年9月投产。精制车间改单机生产为分路联装自动流水线工艺流程,1960午投产,1971年和1984年又ZE.rlt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使精制工艺流程更趋合理。

建厂以来较大的建设项目之一是改电。1973年以前除照明用电外,全厂生产均柴油机为动力,车间里地轴沟和天轴架纵横,传动皮带交错,严重影响安全和生产发展。为此,厂领导决定改为电力拖动(简称改电)。1972年筹备,成立改电组,负责工程设计和组织施工。1973年在解放军大力支援下建成一条2.5公里的高压专用线及厂区低压架空线,安装了配电设备,随后各车间配电线路相继完成。从此结束了建厂20多年来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历史。

在产品质量方面,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观念,狠抓全面质量管理。1984年提出“抓质量、保金牌、抓改革、增效益”的方针,在全厂建立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质量管理网,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和群众舶作用,把好质量关,技术人员中陈季良、闵宣文、黄盛昭、章世勋、吴子绩等在质量管理中,发挥r重要作用。由于措施落实,从而使本厂产品连连夺魁,荣获金奖。

50年历程光辉而又曲折,成就令人瞩目。祁门茶厂的前途是光明的,祁门红茶这颗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闪光了百多年的明珠,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