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比如来个人,我会首先看他的谈吐,衣着打扮,先看先聊,包括你对茶叶的认识,懂还是不懂。
看和聊还只是第一步,经过初步的试探之后,卖家会让你品茶。通常他们会给你倒一碗茶。你可别小瞧了这碗茶,这里边可就更有讲究了。
老板:比如大家坐下,我肯定不会给你泡铁观音,我肯定给你泡的是次的,不会第一下给你泡好的。泡次的你喝嘛。会喝茶的人,泡次的,喝第一口不对,直接就倒掉了,如果你看到这个动作,你立马就换茶了。
换的这第二道茶,其实只是比第一道茶高一个级别,但也不是真正的好茶。能够对这道茶作出正确判断的话,卖家就会把好茶拿出来供你挑选。而如果顾客第一道茶就没有喝出来好坏,那就只有等着挨宰了。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除了顾客对茶叶知识欠缺,茶叶经销者漫天要价外。茶叶销售中还存在第二个潜规则,那就是陈茶冒充新茶卖。
记者:隔年再卖看得出来不?
老板:看不出来。
记者:直接当新茶再卖?
老板:嗯,我给你说,没几个懂茶的,只要你稍微掌握一点茶叶知识,他不懂,你说啥就是啥。
不光是看不出来,即使是亲自品尝过,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难辨真假。
老板:就像这个茶叶,我告诉你是新茶,你也喝不出来这个是去年的老茶。这个茶叶就是去年的茶,比如你想来买的话,我就告诉你这个是今年的新茶,你喝不出来么。
为了把这些陈茶冒充新茶卖出去,一些不法商家就会用一种叫做铅铬氯的化学物质对茶进行染色,使茶叶看上去更加鲜绿。而对于一些心细的要看保质期的顾客来说,商家也早已做了手脚。
老板:我这边有工具,就像这种印章,可以调那种生产日期。
记者:那就是想打几号打几号?
老板:对,自己调。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些茶商用次等茶冒充高档茶,在经过了一番自我包装之后就开始漫天要价,忽悠消费者。这是茶叶市场的第三个潜规则。
在一家茶叶店,当记者表示,自己准备开超市需要采购一些礼品茶时,一位老板便以行家的身份向记者说出了茶叶销售的行业秘笈。他告诉记者,不要直接去进购成品的礼盒茶,而是要到批发商那去购买几十块钱一斤的散装茶,然后再花二三十块钱买个好看的盒子,自己来包装,包装好以后,这个价钱就任由你来定了。
记者:五十块钱的茶,加上这个三十块钱的盒子 ,一共八十块钱,打多少合适?
商户:这个你标个220就可以了
记者:那我如果买80块钱的茶能标多少?
商户:那就标320 ,四八三百二,翻四倍嘛
除了价格可以随便定以外,茶叶的重量也可以做手脚。目前市场上的礼品茶盒一般分为半斤装和一斤装,这位老板说,少装分量谁也发现不了。
老板:这个盒子八两的也可以装,一斤的也可以装。装八两就少装一点嘛。
记者:装八两的就是少装一点,少装一点看不出来吧?
商户:看不出来,一个里面就是少装一包多一点点。
记者:超市有这样放的吗?
商户:他还有装六两的,他装六两卖两百二,你算他赚多少钱?
而对于茶叶市场上的价格暴利,西安金康路茶叶一条街上的这位茶叶经销商更是一点也不隐晦。
老板:像这个茶我批过来是60一斤,我一般卖的话都卖300以上
记者:那这个定价咱自己定就可以了?
老板:随你定我的这个卖价还算低的,我把方圆的茶叶店都考察了,即便是我定300和他们比也是低的。
进价60卖300,如此暴利这位老板还嫌自己赚的少,茶叶市场上价格的混乱状况可见一斑。
老板:我这边我有过600%的利润
记者:那是进多少卖多少?
老板:我是100多进的,过路的过来买,我卖人家1000嘛
记者:能卖出去不能?
老板:当然能嘛,我就是卖出了我才这么给你说么。
记者了解到,目前茶叶的定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茶叶销售价格通常由茶商自主确定。但由于对生产销售流程缺乏统一管理,因此上茶叶定价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这样一来就会出现部分不法茶商漫天要价,借机抬高茶叶价格,牟取暴利的现象。 采访中记者还吃惊的发现,更有一些不法茶商竟然能把一些散装的三无茶,包装成有厂名厂址甚至是带有QS认证的精品茶。
茶商:可以给你打标价,贴厂址都有,有厂址,QS,商标。
记者:QS都能贴?
商户:都有。
造假者的行为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打击和取缔。那么,作为普通的消费者,选购茶叶时应该有怎样的常识,避免被非法茶商忽悠呢?
某茶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林军:首先从颜色上辨别,陈茶颜色比较陈旧。在多数情况下,鲜活的茶是新鲜的茶,但是有的时候特别艳的茶往往会引起我们的怀疑,它是不是使用了色素。再一个就是闻味,绿茶最简单的就是闻清炒味儿,你闻不到清炒味它肯定是旧的。
除了看茶色,闻气味以外,还要通过茶汤的颜色以及入口的口感来辨别。
某茶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林军: 陈茶不管干茶的颜色多正,它泡出来茶汤就是黄色,不是那么鲜亮,而好的新茶是鲜亮鲜亮,透亮透亮。新茶口感鲜,甘甜味比较明显,沉茶它不具备,它会苦涩,它的茶汤会浑浊。
采访中记者发现,茶叶市场存在的以陈充新,标价不透明,以及缺斤少量等现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茶叶市场长期监管缺位的结果。要让茶叶市场规范运行,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外,更需要的是行业自律。当然,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也要多留个心眼,不要被外包装精美的茶叶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