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工作初期,就着手一些研究工作的准备,有时也抽空帮做一些其它技术工作。1954年底,场里在离城5公里地的华桥扩建一块平地茶园,我自告奋勇去帮助搞规划设计和神植,原来以为自己曾学过茶树栽培课,此事必能胜任,可是在这次初显身手中却出了洋相。象茶行划线是件极简单的工作,书本上也没有介绍过该怎样划线,我因划不得法,虽然按规定的尺寸划线,但是行距总是不等。后经同事指点,我才知道操作时先在茶园中间选定一根基线,再沿基线分段用皮尺和绳子画出若干个任意大小的矩形(其对角线必须完全等长),矩形的两端对边皆与基线垂直,然后在各段垂直线上按统一的尺寸标出茶行点,各对应的点加以联结,便可得到规格完全一致的茶行线。
二、受灾是一种动力
我在祁门期间,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正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因祸得福”。那是在1955年元月,祁门气温一度降到-12.4度,茶树遭受严重冻害,县领导对此十分关注。为了摸清受害情况,场里指派我下去调查。通过不同立地条件的40多片茶园的调查,统计受害面积为30%左右,并对茶树冻害的发生与地势、地形、土壤、茶行方向、茶树生长势、树龄和品种以及栽培管理等综合因素的关系作了分析,同时还提出补救的意见。认为这次受冻面积虽较大,但轻重程度不同,从症状表现分析,若能及早采取措施,大多数茶树尚可挽救,尤其是祁门茶区原有耕作管理粗放,茶园水土流失严重,无施肥习惯,采摘也很不合理,茶园的产量低,平均单产仅30多斤。在这种生产低水平的情况下,对症下药,开展茶园精耕细作和施肥,改进采摘方法及实施适当修剪,经过挖掘茶园增产潜力,是完全有可能做到“以丰补歉”的。祁门县委听取意见之后,十分重视,作了专门研究,向区乡各级布置任务,充分发动群众推广新技术。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努为,终于如愿以偿,该年的茶叶产量反而比上年增产6%,净增加2000余担。从此之后,全县干部和群众对茶园施肥、修剪和分批采摘等技术措施的效果也日益增强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