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酥胸蒸绿玉-碧螺春
发布时间 2013-04-02 浏览 7072 次
口福享受,还能给人许多美的联想。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又想到雍陶的诗:“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还有少女那螺壳状的发髻,古人是称作“碧螺”的,如宋人王《宫词》就说:“十三垂髻碧螺松,学舞经年后苑中。”这些本没太多的联系,或许有点联系,但我就是那样联想,自从饮了碧螺春,心中就总想着那太湖洞庭山。凑巧,有一年到上海组稿,借等稿的时间,去了一次苏州,从苏州火车站乘车南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碧螺春的产地----江苏四大历史名镇之一的东山镇。

  洞庭东山在东山镇南,站在东山的主峰莫厘峰上即可望见太湖对岸的浙江省。正是暮春时节,洞庭山下茶香过后枇杷香,漫山的绿色,在阳光下一碧如洗,青翠欲滴。山根的茶树墨绿,山腰的修竹嫩绿,小径的苍苔幽绿,古寺的琉璃青绿,满眼绿色,似乎连飘缈的空气也氲氤着淡淡的绿意。一种洞庭东山特有的绿,碧螺春的绿,包括掠过林杪的鸟语柔风和当地那些削肩细腰女孩发出的吴侬软语。此时正是东山特有的照种白沙枇杷成熟的季节,只有仔细于万绿丛中辨认,才能见到粒粒金丸缀满枝头。

  洞庭分东、西两山。东山宛如巨舟泊在湖滨,形成一个半岛;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白银盘里一青螺”。两山遥遥相对。我登上的是洞庭东山,因湖上水雾迷离,看西山若隐若现,让人想像水中披着轻纱的仙子。

  旅行车沿湖滨公路绕行一周大约需三个多小时,路边有唐时古寺紫金庵,南北朝时代的轩辕宫,饱览太湖秀色的寒谷公园及保存有柳毅井遗迹的启园等。洞庭山的茶树,不同于其他茶园,大片大片,而是分散着种植,一墩墩,一丛丛,星罗棋布在花果林间或果林周边。各式各样的果树,桃、李、杏、梅、桔、枇杷、白果、石榴等与茶树交错种植,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调节着茶园的风霜日照。据说洞庭山的茶果间作,是碧螺春香浓味醇的主要条件。确也如此,大片的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眼前的景象,让我想起了明人《茶解》中的一段话:

  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高洁之物,自有择邻而居的灵性,这正是碧螺春不同凡品的特色。

  傍晚时分,夕阳的腥唇吻在湖面上,不知何时,太湖已是云开雾散,山色倒映在湖水中,深翠更浅翠。此时远望西洞庭山,轻纱换上了彩裙,湖水荡漾,裙角也在微笑。夕阳下,山泉在林稍闪烁,很让人联想到绿罗裙上点缀的珍珠和传说中那位碧螺姑娘。在踏上洞庭山之前,曾翻看过一本关于太湖的风物传说。有道是历史与人、与自然总有解不开的情结,于是才有了太湖,有了碧螺春等等的传说。

  那传说讲很久以前,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碧螺,她曾采茶救活了她那同恶龙搏斗而受伤的情人阿祥,后来她培育采制的茶叶就被称作“碧螺春”。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讲碧螺春茶原本也是一位洞庭山的姑娘发现的,姑娘发现了这茶后就采摘下来揣入怀中,且香气四溢,姑娘一路走一路飘香。她将这种茶泡好招待乡亲,大家赞不绝口,问这是何种茶叶,姑娘顺口回答:“吓煞人香”。“吓煞人”为吴中方言,即“吓死人”之意,可见这茶叶该有多香!

  然而这“吓煞人香”又怎么变成了碧螺春呢?据说这与清代那位颇有建树的康熙皇帝有关。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王应奎《柳南续笔》等记载说:康熙年间,地方官吏将此茶进贡朝廷,皇帝品尝后,觉得清香味醇,但觉“吓煞人香”这名字太俗,就以茶色碧绿、形曲如螺,产于早春之故,赐名“碧螺春”。

  康熙皇帝就这样轻易地获得了属名权。但平心而论,康熙赐名的“碧螺春”确也很美。在他之前,酒多以“春”命名,但茶名还没有称“春”的,如从唐代开始酒名就有玉露春、石冻春、留都春、梨花春、萼绿春、浮玉春、武陵春、玉壶春等,想来康熙皇帝正是从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