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时茶农,生活很是艰难,一家生计系于茶。抗战期间,因日寇阻断交通,祁红外销中断,茶农生活困顿不堪,祁门茶区,茶山一片荒芜。到了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间,祁红销路虽已畅通,但终因祁门茶业元气大伤,一时仍毫无起色。当时县内闻人胡味因先生,坡推选为省参议员,驻省办公。胡先生体恤茶农,利用任职之便,在省里多方奔走,终于说动安徽省“善后救济分署”派茶叶专家来祁,搞“茶树更新”以工代赈。拨给祁门一大批物资,按茶农自报茶树每20棵,免费补助面粉1斤。当时救济物资运祁,储在儒学前方家祠(现为县宾馆前门处),堆为山积。茶农们奔走相告,纷纷前来领取面粉,有茶叶多的人家,可领2-3百斤之多,大大缓解了茶农吃饭问题。祁门茶叶生产也得到暂时恢复,不致于进一步衰枯。
上面提到的茶业改良场,系茶叶科研单位,有不少茶业专家,知识分子荟萃,这些人大多来自外地和大城市,受过“文明”熏陶,常有开风气之先的举动。祁门人生病,向来是看中医,以往并无西医。1935年间,改良场成立卫生所,并对外营业,这是祁门有西医之开端。我当年凑热闹,随大人参加了卫生,所开诊典礼,故对此事印象颇深。卫生所址设在县西城内饶家坞之饶氏宗祠,该处山清水秀,林木森郁,环境清幽。12月的一天,卫生所正式营业前,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上午,全县各界显要近50人,另有参观民众300余人,齐聚卫生所,可谓热闹非凡。8时许,鸣放鞭炮,由前专员刘淦芝致辞并揭幕。随后全部开放,欢迎各界参观。我在所内转了一大圈,记得当时其科室不少,如挂号室、诊疗室、手术室、化验室、药材室等等,非常齐全。医务人员却并不多,只有一个所主任兼医师,名叫向徙南,据说是南京请来的,还有医士、杂工3、4人。另外,改良场在1936年间,逐组织放映过一场无声电影,放映地点在儒学前方家祠堂。这是祁门首次放映电影,也引起了轰动。可惜的是具体细节已记不清了。
生在茶乡,何其幸也!茶事绵绵不绝,回忆起来真是如同品一杯醇厚的祁红,回味无穷。(编辑:茶叶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