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祁门红茶场筹建史记
下一主题:祁门红茶渚口“申禁茶
1936年,设想以纯系杂交方法来解决茶树人工杂交问题,进行繁杂的人工自交提纯而失败。茶树杂交育种不是属于纯系杂交育种体系。从而留给后人亟待解决的茶树杂交育种体系及杂交优势的理论性问题。1946隼,从选种角度,提出茶树育种的总目标,要求育成的茶树品种:(1)适制红茶、绿茶、青茶全能或独能之品种;(2)再生力强,可以利用多次采摘之品种;(3)早生、中生、晚生之品种,以便调剂采制时间;(4)新生芽叶持嫩性强,并耐暑、耐寒之品种。
由于诸方面的历史原因和局限性,当时许多项工作没有延下来,资料欠缺,育种研究缺乏程序化,又经战乱及人事变更频繁,收集来的资源荒芜。但早期围绕“祁红”品质改良生产实际为目的所进行研究的一些结果,对于“祁红”发展及茶学发展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些结果,至今还有指导意义。
开张展“祁红”良种选育研究是后40年(1955—1995)。2月,在原祁门茶业改良场基础上,重新组建祁门后改为茶叶研究所直属于省农业科学院),为系统开展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5年,提出了以无性系良种选育及无性系组配杂交采种园为中心的一系列研究工作方案。专职育种研究人员陈炳环等在“祁红”产区分5个片调查1600多丛老茶树,针对141个单株作性状观测及品质的生化、制茶鉴定,选出了8个相对比较优良的单株,扦插繁殖成无性系。于1960年布置了以祁门槠叶种为对照的品系比较试验,同时还营建了两个自然杂交采种园,其一是双无性系杂交采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