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乡还筹措资金55万元,按照修旧如故的建筑要求,在茶马古道上修建了一个关帝庙原址和“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馆内共收藏石刻碑文10件、石刻图案5件、木匾5块、清代字据契约12份,当地百姓祖传的制茶、泡茶、马帮驮运茶工具等杂件190件,各茶庄、茶号生产的茶叶样品122份,及有关茶文化的历史书籍18本,合计364件;维修加固了荒田石拱蜈蚣桥一座;对茶马古道1000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进行了根基培土加固。通过修复古道古迹,反映古六大茶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茶业兴衰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古六大茶山的建筑风貌、传统民风民俗、原始生态的茶叶生产环境及传统的加工工艺。
□民族文化宣传特色突出
为引导茶农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规范易武普洱茶生产经营,更好地宣传、发掘、利用资源,弘扬民族茶文化,努力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品牌,每年大年初一易武乡都要组织群众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跳花灯,彝族香堂支系的芦笙、三弦、民歌,七子饼茶、五子圆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都得到了保护。每年二月八彝族的“百诗佳节”,该乡创编了多个本地原生态民族传统节目,制作发放《茶马古道易武山》光碟10000盘;鼓励易武正山茶叶公司参加“北京奥运会茶山人家祥云小屋”宣传活动。以易武古镇“茶山人家”为代表的云南普洱茶文化展,被列入2008北京奥运“中国故事”文化展的一部分,在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期间向中外来宾展示,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普洱茶,喜欢普洱茶,扩大了普洱茶的知名度。
2009年,易武乡举办了首届茶叶初制技艺茶作比赛活动,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省农科院茶科所等30余家单位及多家省级媒体参与了活动;2010年成功协办了以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普洱茶传统加工技艺,弘扬普洱茶文化,打造“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品牌为宗旨的首届云南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邀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四省区泛珠东盟新南行记采访团、台湾中天电视台等和州内主要媒体的63名记者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此前,易武乡还先后开展了《云岭和声》《岁月茶乡》《马帮贡茶万里行》《寻香问茶走滇南》《版纳和声》等大型媒体活动,拍摄的节目分别在CCTV精品频道、CCTV4中国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中国教育频道《华夏之旅》等播出。近年来,随着易武普洱茶知名度的进一步扩大,易武茶乡民族文化成为了西双版纳靓丽的地域名片,易武茶山吸引了大批茶人、茶商千里迢迢前来追根溯源,易武的茶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易武乡制定和实施“茶畜农产富乡”行动方案,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截至目前,全乡设有茶叶协会1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全乡有七子饼茶叶加工制作厂(庄)52家,其中33家已取得“QS”认证。从事茶业生产的农户达2795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3%,茶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茶业已成为易武茶乡的拳头产业。
除此之外,全乡种植橡胶101391亩,产值达4376万元;咖啡2100亩,产值达375万元;澳洲坚果、黄草、版纳印奇果等的种植在全乡广泛兴起。同时,该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香蕉、无筋豆及反季节蔬菜,既提高了闲置农田的使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易武乡73个自然村全部实现通路、通水、通电,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茶乡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易武001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