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制茶师李宗雄(左)示范红茶的传统揉捻工艺。(资料图)
繁荣坦洋
坦洋工夫的畅销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当年社溪两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桥临河崛起,两条平行的街道上有各类店铺一百四十多家。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坦洋村也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鼎盛时不足一公里长的坦洋街就开设茶行(庄)36家,茶市之繁荣由此可见。清咸丰元年坦洋举人郭尚宾著《桂香山记》中写道:“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为坦洋。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当年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宇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可见其知名度之高。
从坦洋走出来的作家刘松年,在《从民居古宅看当年坦洋茶行街》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当年坦洋茶村轶事的:街头第一家是元记茶行,行主吴赓俞。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三十六间,雇上百余人,拣茶工二百余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约二千余件(合2000多担),年可获利润银元五万块。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七十多人,挑着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长蛇阵,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给当地农民。
木制的揉茶机。
品牌坦洋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由于传统工艺的改进,“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得到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坦洋菜茶”品种,还先后输送种子到马里、肯尼亚等国家试种成功,并获得大面积栽培推广。
1990年福安坦洋茶场出口的“坦洋工夫”红茶,被列为福建省农垦系统的出口创汇之最。近年“坦洋工夫”红茶先后在北京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上荣获金奖。首次参加竞拍,100克“坦洋工夫”红茶,拍出了2.5万元的价格。目前“坦洋工夫”红茶年均出口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000多吨。2007年11月1日,由中国海峡大茶都、天香茶叶有限公司、天湖农业有限公司等14家茶业企业与福安市政府联手成立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外贸科研为一体的旗舰式企业——“福建坦洋工夫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为重振“坦洋工夫”品牌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