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其中原因,传统的带有小农经济的落后的生产制造方式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根源还是茶农商品意识、思想观念的封闭与落后,“十一"五”期间,西双版纳州启动了“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先后培训茶农达六万余人次。开展了无公害茶,有机绿色茶园认证,狠抓了低产茶园的改造,推进了初、精茶厂的标准化生产改造,等等,这些举措为“十二"五”西双版纳茶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扎实的基础。自己比自己,现在比过去,“十一"五”期间的成绩是显著的,仅茶叶综合产值和茶叶农业产值这两项,五年间分别增长了161.4%和83.5%。茶价,尤其是古树茶的价格上涨了,茶农收入有了稳定和大幅度的提高。
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主任说,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茶园为主功方向,着力科技创新,在推动茶园优化改造的基础上,强化在种植、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与品质提升,构筑版纳茶文化新体系,探索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化模式,加大对履行社会责任感和行业使命感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全面推动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把西双版纳建成全国最优质普洱茶基地的目标,以勐海县为重点,把勐海县打造成普洱茶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打造以易武为中心的古六大山及以景洪、勐海、大渡岗为中心的普洱茶文化体验与旅游相结合的茶旅游精品线路,以“文化普洱”来谱写西双版纳茶产业的新篇章。
具体目标
至2015年末,全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3万亩,基本完成生态茶园建设改造,以生态茶业、效益茶业、文化创新来促使西双版纳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力求亩产达60kg/亩,产量达到4.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培育产值1亿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3—5家,创立全国知名的主导品牌2—3个。启动并打造西双版纳州的公用茶叶品牌。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来延长茶产业链,发展包括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叶籽油加工在内的茶叶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最终实现西双版纳州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具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