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曾走访了几场茶展,发现有些茶展现场布置简单、参观人员稀少、展品缺少亮点,整个展会的专业化程度极低,除了茶叶、茶具之外,更有各地特产、玉器陶瓷、珠宝首饰,甚至卖棉被,卖遥控车的人。这种展会不仅不能起到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消耗人力物力,浪费资源。这是大部分茶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茶展需精准定位、多管齐下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茶展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竞争的加剧,茶展产业的“三多”逐步发展为“三少”,即茶展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但茶展规模将越来越大,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少,但有实力、有影响、资金雄厚的办展单位越来越多,重复办展现象逐渐减少,但品牌茶展将越来越多。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张黎明认为,展会的举办不应以数量来取胜,而重在质量,没有质量做保障,展会举办的次数再多,也没有丝毫的重要意义,而要改变茶展目前的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调节,只有不断创新改革,加强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丰富展会内容的茶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至于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茶展,自然而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对于茶展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的现状,益武展览总经理李广韬乐观看待。他说,需求扩大、产业繁荣必然吸引各行各业涌入,对行业来说是好事,整个茶展业会不断扩大。不过,在未来几年内,茶类会展将慢慢分化,有些城市的展会可能就办不下去,继续举办的定位则会更加明确。譬如,广州、深圳、上海以及北京等经济发达、茶叶消费较高的地区会出现品牌化的茶博会,其功能主要侧重于品牌展示,而一些二三线城市如湛江、江门等地举办茶博会则偏重消费。
李广韬指出,这些年以来,广州茶博会承担的功能和服务理念始终不变,变的是办展的形式,不断因应市场而做出调整。今年为了高端客户的需求,首设的“茶皇盛荟”展区,旨在提升茶展的层次和文化品位,为资深茶客壶友提供了高端品鉴的平台,此举开创了茶博会品鉴“茶皇”的先河。“茶博会本身就是一个行业的盛世,是行业里的一次重要聚会,又是整个行业的一个集体亮相。因此,我觉得每一次展览的举办都会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茶产业的逐步升级、茶业品牌化的快速发展、商业模式的更新,以及居民购物行为的改变,茶博会的数量、形式和内容都应该适时而变。
对于茶博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欧阳道坤指出,首先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逐步形成几个定型的品牌化茶博会。其次是进行茶博会的明确定位。譬如,以企业文化与品牌展示加上产品体验为主题的茶博会,以茶企业招商为主题的茶博会,以产品销售为主题的茶叶展销会。
在经济学中,市场的调控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大家追逐热点办展,导致同类型的展会增多,利润下降,因此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加大会展举办的计划性,从而达到调控作用。
兰晓华非常认同这种观点,他建议政府由一个权威部门统筹全国茶叶展会,而且政府部门要对展会进行审批监督机制,提高展会质量,每年、每个城市不能太多,应该精细化、专业化。
茶展是平台,也是舞台
参加一次茶博会要布展,要运输参展产品,还要应付人工、食宿等开支,光为了卖点东西或签下几个订单究竟值不值?答案各不相同。
尽管茶博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大多数人对中国茶业会展业的前景抱积极乐观的态度。业界人士认为,茶博会不应该只是一个茶产业的展销平台,应该是茶品牌的推广平台。正是因为有了大大小小的茶博会,中国茶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销量也越来越好。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的平台。”这是大部分受访者参展、参观后达成的共识。
“广州茶博会这几年举办得非常成功。广东是中国茶叶消费大省以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博会汇聚了来自全国的茶业品牌,许多业界人士也因此前来参展和会聚,这为信息、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大平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曾对记者说。
“我们刚刚从天津茶博会回来,这次又赶来参加广州茶博会,参加茶博会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对于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招商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但我们会有选择性地参加,只选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茶展。” 岁月知味茶业董事长郑少烘说。
诚然,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茶展,它都是在短时间内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最新茶叶产品、技术成果、信息等,这对于茶业企业、消费者和参观者而言,都是一次良好的交流机会。通过展会,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互相交流技术、品牌建设等,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而且茶展为参展商们集中提供了丰富、详实、廉价的有关于经销商、潜在客户等的信息,这些信息较之某个企业单打独斗地去收集相对要容易得多。
另外,茶博会上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对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形成饮茶习惯方面具有深远意义。茶叶爱好者张先生每年都约上一帮爱喝茶的朋友一起逛茶博会买茶叶,并且一出手就是上千元。“之所以来这里就是觉得茶叶种类齐全,选择比较多,逛一次就可以买下半年的存货,省时省力。”张先生说,他有很多朋友都喜欢到茶博会“扫货”。
记者观察
在展会经济火爆、茶展泛滥的时代,“专业”成为茶博会最有力的市场号召,“差异化”才是茶展突围的必杀技。
国内茶展的定位是由市场发展模式决定的,变起来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但从长远来看,必须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地方性茶展单一的功能性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主办方必须多方面、多层次地去去了解企业的需求,让茶展与市场实现更好的对接。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避免茶展的同质化趋向;打造品牌,打造影响,只有品牌化的茶展才能做大做强,茶展重新洗牌的时候到了,谁把握住了机会谁就能在明天站在新的茶展制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