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市场带动力强、规模大的龙头企业,支持省内企业通过联合、股份合作、并购和重组组建大型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鼓励引进大型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担保、贷款、上市等模式,加快培育上市企业和国内、国际品牌龙头企业。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促进茶农向专业化发展,实现茶叶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发武陵山片区茶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与基地及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从“种植—加工—终端市场”的茶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茶叶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升级换代,全省建设30家现代化茶叶加工示范企业,实现茶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标准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积极开展茶叶新产品及功能性成分的开发,拓展茶叶精深加工范围。到2020年,培育1—2个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5个过50亿元、10个过10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重点支持一批茶叶龙头企业上市。
五、推进名优品牌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大扶持和统筹协调力度,构建名牌茶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的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争创湖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20年,分茶类重点打造8—10个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其中绿茶3—5个,黑茶2个,红茶1个,黄茶1个,花茶1个。大力发展茶叶功能性成分等深加工产品,积极创建深加工品牌。
六、大力弘扬湘茶文化,丰富茶文化内涵。加强对湘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继续举办好中华茶祖节、中国(益阳)黑茶文化节、湘西茶文化节等节会,大力弘扬湘茶文化。全力推进中国黑茶工业园、茶祖印象产业园、武陵山区生态茶博园等产业综合项目。加强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大力发展茶旅游、茶观光、茶休闲业,打造安化茶马古道、长沙百里茶廊、吉首万亩黄金茶谷、石门夹山茶禅等茶旅游精品,以旅兴茶,以茶促旅。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提升茶文化品牌、促进茶文化消费、加大茶艺人才培训。发展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契合的湘派茶馆。不断提升湖南茶叶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软实力。
为确保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文件明确了保障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
动、社会参与”的茶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加强对茶产业和茶叶品牌建设的统筹协调。茶叶主产县市区要将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来抓,认真落实扶持政策,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
二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投融资,个人、集体投资和银行信贷等多元化投资方式,积极拓宽引资渠道。
三是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茶叶生产、收购、储运、加工、包装、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鲜叶进入加工、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茶叶市场建设步伐,建设一批功能配套的产地区域性市场。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在省内外构建茶叶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特别是一类城市设立品牌茶销售连锁店、专营店、加盟店,进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提升湘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引导茶叶龙头企业更新营销理念,发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实施湘茶“走出去”战略。
五是强化科技信息支撑。以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省农科院的国家茶叶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体系以及龙头企业现有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为依托,进一步围绕湖南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和技术攻关,引导建立科技共享、优势互补机制,加强茶树良种选育、茶苗快速繁育、茶园机械化管理和采摘、茶叶连续化加工。
六是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各级茶业协会、茶叶学会要强化行业组织服务职能,做好行业自律、市场协调监督、科研协作、人才培养、产业宣传、茶文化传播等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在推动全省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发挥作用。(特约记者黄德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