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的茶农,还有更长远的眼光。他把那些矮化过的,或者有几十年了,比较粗大的茶树,故意不修剪了,让他自由的生长,放养。每年只采两三次三四次,这样,这些茶树就脱离了等高密植的群落,慢慢就长成了大树。茶农牺牲了短暂的利益,牺牲了短期量产的利益,过几年,却换来了大树茶的价格。笔者就在易武看到,一位茶农,早在三年前就看到了大树茶古树茶的趋势,把他的生态茶放养成了大树。在别人的生态茶只能卖一百多一公斤的时候,他的大树茶卖到了三百多。你说,这是死,还是生?还是破坏,这是保护?
再说循环。万物皆有循环,而循环是在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基础上展开的。人与动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再主观能动,也不可能违背天时吧。茶叶采了,还会再发。今年采了明年还发。发得快多采几茬,发的慢,少采几茬,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吧,茶农不可能为了今年的钱,把树都采死了吧,以后就不吃了吧。还有,于古树茶而言,在天地间立了几百年,吸收天地精华几百年,根深叶茂,这短短几年就能把他的精华采摘完了?今年采了明年就没了?今年的还有营养,明年的就没了?
我觉得恰恰是外围人们的过分干预和介入,过分的追捧名山头或茶王,太多的人纷至沓来,是造成破坏,以至致命的原因。君不见南糯山茶王,就是厌烦了太多的造访与膜拜,厌世而去了?现在的很多名山头确立的茶王,很多也是奄奄一息,枝枯叶稀,就是因为有太多的造访与光顾。而那些不是很出名的山头,古树茶园,反而生机勃勃,古树茶依然茁壮成长。那些古树茶也不存在所谓的过度采摘的问题,不存在死与不死的问题。
而那些天天在那里叫嚣这些问题的人,反而没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不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利益,他们把这些茶山茶树或承包或签约。然后,为了更大的利益,无数倍的放大与渲染,结果,人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来了,破坏也跟着来了。这破坏,有两种破坏,一种破坏是显性的,破坏的是生态环境,破坏的是茶树的生长周期和生命规律。另一种破坏则是隐性的,是破坏了他们的食物链,抢走了他们的客源,稀释了他们的利益,知道了他们的底细。所以,他们跳出来了,打着一幅保护、公益的嘴脸,企图通过媒体或政府,夺回自己的利益。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的根本。
配几图,以兹说明:
这几棵古茶树就是典型的茶叶贱价时代的受害者。现在,你看看,谁舍得?谁还敢?
深山老林里面,为了保护古茶树,茶农搭了个窝棚守护着这些摇钱树。
这就是放养出来的大树。其滋味口感条索甚至比很多古树茶还好。
布朗山一幕,当年把茶树砍了当柴烧,现在又烧了山林来种茶。茶叶带来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
象明,这棵古茶树,因为太高,难以攀爬,主人家都放弃采摘了,何来过度?
选自:茶驴.杨普龙.普洱茶的新浪博客
原题《过度开采?死循环?瞎扯蛋!!央视说普洱之后的蝴蝶效应》
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