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到2005年是“年份说概念”大流行的阶段,由于一些台湾出版的书籍、图谱不正确的引导,让大家都来玩刻舟求剑的游戏,从而满大街的同庆、宋聘、红印、绿印。那是个辨包装、鉴年份的时代,其实,普洱茶的年份只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并非是决定普洱茶好坏的标准。举一个例子,同样一片茶放十年,存放在香港和昆明,因为温度、湿度的变化不一,结果是大不相同。存放在香港的茶叶明显就转化快许多。
接下来的“仓储概念”可以说是影响至深,业界的专家、商家、消费者可以冲口而出所谓的“干仓、湿仓”的说法。事实上,有没有这样的仓呢?按照台湾出版的茶书介绍,仓储环境的湿度大于80%就是湿仓,反之,就是干仓。那么,粤港台三地的春夏秋三季的湿度都大于80%,也就是说,粤港台三地就是天然的“大湿仓”。往前倒退50年、100年,那个时代没有抽湿机,那些台湾茶书上介绍的100年干仓老茶又是如何造出来的。
如果是一个茶商说干仓湿仓不奇怪,但是,如果是一个研究普洱茶的专家冒出来“这是湿仓茶”的判断,你会不会觉得惊悚呢?其实,人家的目的很简单,大家都说老茶来源于香港,那么,香港都是“大湿仓”了,只剩我独家销售“干仓茶”了么。
为什么要提到以上几个概念呢?因为,这几个概念对于业界的影响至深。“年份说”的成立让人得以有巨大的空间造假,而这种造假的思维害了大家。业界认为造假不是问题,卖不出去才是问题。业界流行的看法是,仿冒品牌是错,但是,茶没有假。换句话说,茅台镇的酱香型酒可以轻易冒充茅台酒,但是,查处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说,仿冒茅台酒的包装和瓶中的酒分而处置?显然不可能。但是,茶界的思维就此颠倒,所以,形成了今天大家“家家卖古树,户户有名山”的现状。
而干仓概念的大流行,在于大量的生茶存放成为可能。大家都鼓吹你买了我的班章古树茶,只需干仓存放二十年,就会变成红印。可不可能呢?
今天的古树茶概念大流行,一个是古树茶自身的优势起了一些作用,但是,更大的力量推动是在于这些概念的误导。大树小树利差巨大,名山古纯的包装纸随便印,干仓存放容易,越陈越增值,导致大量的厂家、商家的定位趋同。
产业变革的问题
普洱茶我们刚才谈到了创立品牌和定位的问题,实质还存在一些产业变革的问题,比如,以龙润和天士力为首的大企业早就在实施把普洱茶从慢销到快消的转变,为什么市场反应平平?实质上还是在于大家只是外观形态上改变了,但是,运作思维仍然是传统普洱茶的观念。比如说,某个企业的茶粉,本来产品的克重小、独立包装,这些都是典型的快消品的特征,但是,它又包装成礼品装,这就导致产品消费群体仅仅局限于高端的消费人群。我们可以从黑茶的推广中得到启发,他们一根筋地推销发酵茶,结果,借普洱茶的势头,短短三年就超过了普洱茶。很大程度上在于适饮人群的扩大化。
再比如说我有一次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碰到浙江大学茶学系的王岳飞教授,他介绍浙江茶产业就把茶叶、茶花、茶果、成品茶、半成品茶甚至茶叶加工副产品都加工为茶多酚片、儿茶素片、口香糖等食品、保健品之类的深加工产品,这将让浙江茶产业形成传统茶产业与现代茶产业的良性互动。而普洱茶就目前来看,是缺乏这样的生态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