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六堡茶生产企业由最初的三家发展到目前的20多家,经营六堡茶的茶庄、茶艺、专卖店达140多家。五是组织举办评茶员资格培训班。2007年7月,为了提高六堡茶的产品质量,梧州市举办了第一期评茶员资格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授课。六是搭建宣传平台,扩大品牌效应。2007年4月,陈澄波亲自带梧州市六堡茶生产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茶博览会,来自上海
茶叶协会以及国内
茶叶界的权威人士,对大会200多家参展企业送评的
茶叶进行了仔细的审评,并根据外形、内质综合评分排列质量高低,定出每个茶样的品质次序。梧州六堡茶的“红浓陈醇”,再次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严格的评委,大获好评。广西梧州
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多特利牌、梧州茶厂三鹤牌、梧州茂圣
茶叶有限公司的参赛产品5612型号,均获得了金奖称号。受到与会的200多家茶商,以及来自国内外10000多名业界人士的关注。2007年11月,陈澄波再次组团参加第五届广州国际
茶文化节暨第八届广州国际
茶文化博览会。梧州六堡茶首次以大展团亮相国际茶业展会,显示了整体优势而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在这次
茶文化节、
茶文化博览会上,梧州六堡茶作为一个优秀茶品牌,组织了一场专场推介会,并在展馆设置了富有特色的梧州六堡茶产品展区,并打出了梧州骑楼城、四恩寺的巨幅照片,让国内外客商了解梧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梧州这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名寺与名茶的旅游资源,同时推出梧州茶博城的招商项目,邀请各地客商加盟,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六堡茶专业市场。很多茶业界人士细加品评后认定,六堡茶在
黑茶类中出类拔萃,因而在这次广州国际
茶文化博览会上摘取六金二银的好成绩。组委会还把梧州六堡茶产区作为本届
茶文化节会的重头戏来宣传──“茶乡寻觅”的采访地点之一,由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组织的摄制队,到六堡茶产地采风,大大提高了六堡茶的知名度。七是组织对六堡茶进行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制定六堡茶标准。对六堡茶原产地名称、原材料范围、六堡茶保护的范围进行界定,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地理标志申报,共建六堡茶品牌,吸引更多的客商云集梧州,形成六堡茶产业群,促进原料基地、包装供应商、服务业以及制茶设施设备的发展。同时根据六堡茶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等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2009年5月24日通过审定,6月30日起开始施行。通过统一标准,保证六堡茶产品质量,形成良性竞争,推动整个产业发展。
通过一系列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8年,梧州有新老茶园3万多亩,六堡茶总产量达6560吨,产值近5亿元。不少茶业客商纷纷落户梧州,茶厂、茶庄、茶艺、茶社林林总总近200家,形成了梧州茶城。目前,一个六堡茶产业集群正在梧州快速形成。同时六堡茶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梧州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六堡茶茶乡休闲游正在兴起,延长了六堡茶产业链。
谈到六堡茶今日之发展成就,陈澄波说,一个产业的兴起、形成和发展壮大固然有其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档案史料在这其中的参考推动作用是无可置疑的。特别是在六堡茶产业发展宣传工作中,要挖掘六堡茶的历史渊源、民间风俗,就需要利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利用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整理编写的六堡茶宣传资料、专著,对于宣传六堡茶悠久的历史,提升六堡茶文化品位、增强六堡茶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对六堡茶进行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申报时,更需要大量的档案史料作凭证和依据。在制定六堡茶技术规程和标准时,就参阅了不少的档案材料,参照过去的技术参数,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切实可行的标准数据,这样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标准规程。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在六堡茶产业做强做大建议的提出到目前发展初具规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文件材料倍加珍惜,从领导批示到获奖照片,从新闻报道到广告图片,片纸只字,无不呵护有加,保存完好,为见证六堡茶产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保存了一份完整珍贵的历史材料。(何敏汉 刘 德)
时任梧州市委书记任燮康在市政协副主席陈澄波建议上的批示:请陈副主任做好“六堡茶”的专项招商工作。
时任梧州市市长余远辉在市政协副主席陈澄波建议上的批示,请陈副主席牵头组织有关方面,做强做大“六堡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