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广西目前的茶叶产品大多模仿区外产品,缺乏具有自身鲜明地方特色的茶叶产品,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劣势。明明产品规模大、产品种类多、品质好,却难逃作为外省高端产品的“贴牌原料”之命运,这一现象已成为广西茶业挥之不去的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就拿红茶来说,与广西红茶生产的快速发展形成相比,广西红茶至今未能形成自己的知名品牌,也基本上没有本土的营销力量推广,大多由外省茶商收购之后再加工包装,以外省的品牌上市。”
红茶如此,花茶又如何呢?据了解,横县茉莉花茶生产绝大多数属于贴牌加工,6万吨花茶中自营品牌只占20%左右,有4.8万吨产品是代外地企业加工。尽管横县茉莉花茶在区内几乎无人不知,但目前在销区市场的知名度还是比较低,产业链的包装仍未跟上产业发展的要求,只能以低端产品生产为主。随着销区消费水平的提高,原来一直以低档产品为主的山东、北京等市场,如今对低端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导致我区花茶市场连续5年没有得到拓展,销量难以增加。与此同时,生产资料和采花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也挤压着本来就单薄的花茶生产利润空间,企业盈利不断减少,使得经营品牌、提高产品品质的动力进一步丧失,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补齐短板拓市场
茶叶是商品化率最高,市场发育最早的农产品之一。在茶叶市场早已形成成熟格局的形势下,地方产品要想突出重围,必然要使出非常之力气推介,采取非常之手段营销。
家喻户晓的福建“铁观音”,风靡全国,最关键的经验被认为是其拥有12万营销大军和遍布全国各地的数万家企业直营店、连锁店、加盟店。
广西由于意识和观念的原因,包括茶叶在内的诸多产品都存在有品无牌,重产轻销的现象。有业内人士指出,是营销能力太低影响了产业的发展,“营销能力才是这个产业最严重的短板。”
在南宁“十加一”茶叶街开店的梧州人张先生同意以上观点。在他看来,广西目前已有茶园百万亩,生产能力基本形成,而营销网络建设却连构想都没有形成,甚至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长长一条“十加一”茶叶街,集中了350家大大小小的茶叶店,而像张先生这样的广西本土老板却不足十分之一,以广西本土茶叶为招牌的更是不超过5家。走遍全国茶叶市场,基本上看不到广西招牌的店铺。
在横县西南茶城从事茶叶原料和成品茶调运、包装的,也大部分是外地商家。来自横县有关管理部门的报告显示:常年在横县经营茶叶的外地茶商达5000-6000人。横县所产茉莉花茶80%以上是代加工,即使有几个自有商标的茶厂,所产茶叶除极少数能在固定客户市场销售外,大部份仍为外地客商经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尽管横县生产了占全国80%的茉莉花茶,而销区的大多数消费者仍然以为他们喝的花茶产自福建。
不应否认,广西近年来也在努力打造和扶持自己的品牌,无奈广西人卖茶叶的少,卖自家品牌茶叶的就更少,而外省人卖茶叶不会打广西的牌子,这被认为是广西品牌树不起来,广西茶叶只能沦为其他品牌原料的根本原因。
值得欣慰的是,广西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而且正在采取措施,补齐这块短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柳州市农业部门为了扶持茶叶营销,决定对在柳州、南宁等城市开设茶叶店经销本地茶叶的企业每个新开门店补助3万元。贺州也积极鼓励茶叶企业重组,与有实力的专业营销公司组建茶叶营销网络,如上市公司桂东电力收购了象棋茶叶公司,正在策划筹建大型的茶叶营销企业……这些都为广西茶叶营销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