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闽赣古茶道——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采风札记(三)
发布时间 2014-12-29 浏览 6833 次
乘、不霉不蛀,伞面纸是柔性最好的棉纸,刷伞面的油是上等的柿子油和桐油。陈家做的雨伞,是伞走到哪,名声就传到哪!

要说伞街最值得看的,就是陈家置下的那块“百亩丘”。当年无论财主还是县太爷,走过此田,都要停下来赞叹一番。那是一块特大面积的良田,足足一百亩!田沿着西溪南北方向延伸,像巨大的条索,甩在伞街闽赣古道旁。老人来了兴致,讲起如此趣事:到了插秧时节,‘百亩丘’没人敢带头下田起插,这是一望无垠的大田,一般的插秧能手,半天就是不直一下腰,也插不了底。田主就想了个办法,在田那头摆了一钵头的麻糍米果,只要谁先把秧插到田那头,谁就可以把麻糍米果当点心吃了。

如今,伞街已不复存在卖伞、修伞的店铺了,但陈氏伞商赚了大钱购买百亩大丘的传奇故事,仍在武夷山民间流传。足见当年闽赣古道上的商旅流动、人气是何等兴旺。

再说西路的最后一条街,那就是离崇安县城最远、靠分水关最近的黄连坑(望仙坊)街了。黄连坑地形狭长,中间是一条明清时期就修筑的官马大道,全由鹅卵石和大石板铺就,宽敞坚实,成为村庄的中轴线。两侧的吊脚楼板壁房,就是商铺和客栈。

黄连坑的村民魏羽林带笔者沿黄连坑街走了一遍。笔者发现了黄连坑最大的寺庙遗址,四只巨大的立柱石础还完好地遗留在原位,主殿的石台虽然塌了,但石条还在,老魏告诉我们,过去这里香火很旺,凡经过黄连坑的茶商们,都要到这寺里烧香祈求平安。可是这座庙却毁于战火。问村里人,都叫不清庙的确切名字。庙址西北面有支涧水,一块碑石横架于涧水之上当作桥面,我们细心拭净碑石上的泥土,发现碑上刻着“朝仙桥/大清道光八年(1828)夏月日立/望仙坊鼎新建造/阖乡众姓会首乐助”。原来这是重新建造朝仙桥的碑记。朝仙桥就是黄连坑最精美的石拱桥,由文字推测出,庙址之名可能就是朝仙庵,这与仙女投竹担骨的传说有关。而黄连坑真正的地名,应当是“望仙坊”。

清朝时,黄连坑(望仙坊)有两、三千人口,是个热闹的关隘小镇。有客栈、饭馆以及日用品供应,是黄连坑古街经营的特色。闽赣古道上的商旅想要翻越分水关,就得到此歇夜,吃饱睡好,蓄足体力,才能翻越眼前的雄关漫道!望仙坊秋寒来得早,主要是分水关隘口的强劲寒流,朝着望仙坊方向吹来。从分水关南麓流下来的涧水,十分清冽,沿着望仙坊街流向朝仙桥,汇入大安溪,成为西溪的源头。

魏羽林说,黄连坑(望仙坊)街是古代闽赣古道上最繁忙的运输之路,商人们运送茶叶的独轮车必经此地,车轮发出的咕噜声,昼夜都在此轧轧作响,一直绵延到数里之外。在黄连坑歇脚小住的商客,来自东南西北,有的还带着保镖随从。

黄连坑,一个带着苦味的地名,实际上包含着行旅艰难的暗喻,可是,这条狭长山谷里的黄连坑街,三百多年来运送了无数的武夷茶,还有闽南各地特产。留下了驿卒、使臣、举子们北上晋京的脚步。黄连坑街虽然不复当年繁荣,但与它相伴的横南铁路、宁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铁路就像三条平行的动脉,穿过分水关隧道,谱写出闽赣交通与商贸新的史诗!

邹全荣 文/摄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