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坑的村民魏羽林带笔者沿黄连坑街走了一遍。笔者发现了黄连坑最大的寺庙遗址,四只巨大的立柱石础还完好地遗留在原位,主殿的石台虽然塌了,但石条还在,老魏告诉我们,过去这里香火很旺,凡经过黄连坑的茶商们,都要到这寺里烧香祈求平安。可是这座庙却毁于战火。问村里人,都叫不清庙的确切名字。庙址西北面有支涧水,一块碑石横架于涧水之上当作桥面,我们细心拭净碑石上的泥土,发现碑上刻着“朝仙桥/大清道光八年(1828)夏月日立/望仙坊鼎新建造/阖乡众姓会首乐助”。原来这是重新建造朝仙桥的碑记。朝仙桥就是黄连坑最精美的石拱桥,由文字推测出,庙址之名可能就是朝仙庵,这与仙女投竹担骨的传说有关。而黄连坑真正的地名,应当是“望仙坊”。
清朝时,黄连坑(望仙坊)有两、三千人口,是个热闹的关隘小镇。有客栈、饭馆以及日用品供应,是黄连坑古街经营的特色。闽赣古道上的商旅想要翻越分水关,就得到此歇夜,吃饱睡好,蓄足体力,才能翻越眼前的雄关漫道!望仙坊秋寒来得早,主要是分水关隘口的强劲寒流,朝着望仙坊方向吹来。从分水关南麓流下来的涧水,十分清冽,沿着望仙坊街流向朝仙桥,汇入大安溪,成为西溪的源头。
魏羽林说,黄连坑(望仙坊)街是古代闽赣古道上最繁忙的运输之路,商人们运送茶叶的独轮车必经此地,车轮发出的咕噜声,昼夜都在此轧轧作响,一直绵延到数里之外。在黄连坑歇脚小住的商客,来自东南西北,有的还带着保镖随从。
黄连坑,一个带着苦味的地名,实际上包含着行旅艰难的暗喻,可是,这条狭长山谷里的黄连坑街,三百多年来运送了无数的武夷茶,还有闽南各地特产。留下了驿卒、使臣、举子们北上晋京的脚步。黄连坑街虽然不复当年繁荣,但与它相伴的横南铁路、宁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铁路就像三条平行的动脉,穿过分水关隧道,谱写出闽赣交通与商贸新的史诗!
邹全荣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