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些加工工艺较复杂的名绿茶(如卷曲形、针形等),由于在加工做形时力的作用相对较强,时间较长,叶组织破损较为严重,茶汁大量外溢,使成茶冲泡时滋味物质的浸出率增大,并促使一些生化成分不断地转化与降解,特别是大叶种名绿茶,若茶汁外溢太多,会使得冲泡浸出率太高,导致滋味浓涩,口感欠佳。
因制程原因产生的苦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缓减一点,但也几乎不会完全转化到没有。目前来说,处理制程上的苦涩,主要还是依靠制茶师的经验,由他们根据茶叶的老嫩、壮瘦、粗细、薄厚等特点,以及日光的强弱、温度的高底等因素来适当地处理。
但无论是茶树树种、产地以及制程上出现的苦涩,都是必然的,无需介怀。所以在品鉴时,主要是要感觉一下苦涩在口腔里是否能“化”。苦能化甜,涩要化甘,层次多变,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涩;反之,苦涩停留在口腔,收敛强,锁定不化,没甜没甘,那这样的苦涩味就有问题了。
03
泡茶方法不对导致的苦涩味
对于想享用可口茶汤的朋友们来说,掌握正确的泡茶方法,十分重要。从茶具的选择,到投茶量的把握,还有泡茶水温和冲泡时间,都是会影响茶汤的口感因素。
比如泡茶器具的选择。密度高的茶具(如白瓷盖碗)泡出的茶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茶具(如紫砂壶)泡出的茶香味比较低沉;盖碗能够迅速入水、出汤,几乎不压茶;而紫砂壶,加水、盖盖、出水,若泡久了、压久了,苦涩感自然也就出来了。
比如泡茶水温的讲究。水温影响到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茶汤温度影响到香气和滋味的呈现。滚开的沸水常常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成分,加速茶中咖啡碱、茶多酚的析出,茶味容易苦涩。通常情况下,芽叶细嫩者,水温宜低,在85度上下;叶子偏成熟者,水温宜高;焙火类的茶,水温宜高。
还有投茶量。投茶量太大,茶水比太高,自然会加重茶汤的口感。泡茶时间的掌握上,如果闷泡的时间过长,出来的味道可能就会浓涩点、苦一些了。
04
病虫危害导致的苦涩味
采摘病虫危害严重的原料制成的茶叶,苦涩味往往比正常芽叶重。比如患有茶饼病的芽叶,制成的产品味苦易碎;患有茶白星病的芽叶制成的产品,味苦、腥臭,饮用后肠胃有不舒适感。许多吸汁性害虫危害茶树后,也会增加茶品的苦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