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2003年到2009年仓储的茶叶要大规模上市交易的需要。这标志着行业主流交易模式的重大变迁。在2003年之前,普洱茶生产出来,云南的厂家留一些库存,大量的茶叶是存放在香港专业茶商的仓库里,摆放三四年再大量上市交易,也就是说新茶卖一部分,以卖三四年的年份茶为主。这种交易模式的形成是因为,香港人喜欢喝陈茶,新茶卖不起价,普洱茶要摆个三四年才值钱。2003年以后,由于年份茶资源掌握在港台人手里,以广东与云南为代表的普洱茶新势力,就去追捧新茶,开启了新茶收藏市场热。投资新茶的热潮有两拨:第一拨是2003年到2007年的大盘时代,只要是普洱茶都不愁卖;第二拨是2009年到2014年的小盘时代,也就是投资古树茶、品牌茶的热潮。到了2014年,随着古树茶、品牌茶价格冲高回落,中期茶在迅速崛起,这意味着行业主流交易模式告别了为期十年的新茶投资热,转向了新茶与年份茶交易并重的全新格局。
为什么是并重,这是因为2009年以来行业进入了专业化、精细化、中高端化、个性化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山头茶市场的出现,标志着当年做出来的新茶就可以非常好喝,现在许多消费者是新茶与年份茶换着喝,感受不同山头新韵与老韵的丰富变化。这样一来,厂家与商家一方面大力推新茶,另一方注重仓储建设,构建中期茶乃至老茶交易平台。如此,一个完整的年份茶谱系得以构建,涵盖新茶、中期茶与老茶。
从“广东中期茶”到“云南中期茶”
通过梳理诞生于2008年的“中期茶”发展史,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期茶概念的提出与酝酿期(2008年—2013年)。
这也是后起几个月的“中期茶”,取代“中生代普洱茶”的时期,喻示着普洱江湖的下一个市场热点的话语权之争,“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港台茶商,被芳村与东莞茶商联手强力狙击,广东茶商赢得了“中期茶”的话语权。这也是制造舆论蓄势的时期,很难真正发大力,因为当时市场上的主流交易模式还是藏新茶,而且云南的实力派厂家也不太支持商家去推中期茶,认为是乱自己的产品、渠道与价格体系。
第二个阶段是,“广东中期茶”异军突起(2014年—2015年)。
2014年春天,新茶价格冲高回落,这意味着普洱茶行业主流的交易模式由藏新茶为主,转向了新茶交易与年份茶交易并重之全新格局。中期茶不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进入了大规模放量交易的时期。这一阶段最开始是广东的茶商在大力推动,交易的主体也是藏在广东的中期茶。到了2015年云南的厂家逐渐重视起中期茶的交易,下关在五月份高调介入中期茶市场,提出了自己的中期茶核心价值观,这标志着云南厂家的觉醒,意欲主导中期茶市场的开始。
第三个阶段是,“云南中期茶”倡导中期茶全新秩序,使之回归越陈越香传统(2016年—未来)。
如果说“广东中期茶”是商家在主导,那么2016年三月份提出的“云南中期茶”概念体系,无疑是云南负责任的技术实力派厂家在主导,为混乱无序的“中期茶”建立良性秩序,将之推向全新的高度。
在《大厂传统与云南中期茶的未来》一文中,勐海国艳茶厂认为2003年之前,以勐海、下关、昆明为代表的大厂缔造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经典体系,因此大厂的传统就是越陈越香的传统。2003年之后行业进入了追捧新茶的十年,一方面行业在升级换代,告别了粗放,走上了专业化、精细化、中高端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路途,这是时代带来的巨大进步。但也要看到片面追求新茶好喝带来的普洱茶异化的问题,大量前发酵工艺的出现,使得普洱茶绿茶化、乌龙茶化、红茶化,这些茶现喝还行,但失去了后期转化的价值。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建普洱茶的道统,用“云南中期茶”一头挑起大厂的传统,另一头挑起过去十一二年创造的新经典,充当连接普洱茶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其在否定之否定中构建关于越陈越香的全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