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四,“造”了“词”之后,还要“洗词”,即洗去之前的含义,巧妙的赋予新的含义,让“词”重新“生长出”新的内涵。
例如,“狗不理”不再是贬义,而是一种有趣的、可爱的称呼,令人愉悦。
再如,“褚橙”这个品牌名称是在“褚时健”和“橙子”两个词的基础上,逐步造“造”出来的词。过程大概是这样的,褚时健老人种的橙子,叫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也就是渐渐省略了中间的文字,成了“褚橙”,于是“褚橙”这个词也就自然而然的生出来了,品牌的人格化特征随之跃然纸上,让人感觉很亲切,若是了解背后的故事,更会增加一会敬重。
又如,“小米”以前是粮食的一种,从前提到“小米”就会想起“小米加步枪”,现在呢?“小米”已经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品牌,我们想到很多产品!从手机、手环、路由器到空气净化器,还有充电宝、电视机等等,你能想到的很多产品小米都有,甚至是装修服务。
延伸:成功品牌必有“战词体系”
造出来的词,除了品牌名称,也可以是品牌传播事件的名称,还可以是沟通过程中的造词,例如吃家具、白茶娶妃、潘安卖茶、绵羊革命、珠钻之争等等。
古今中外的成功品牌,不仅要创造品牌名称这个词语,还要制造传播事件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品牌要有自己的一套“词语体系”。
请注意,品牌要有自己的一套“词语体系”!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为什么?
因为话语的背后是思维方式,没有“词语体系”的品牌,不可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很难建立自己的特色。
例如,很多品牌不会独立思考,一切都是抄袭别人的,很多行业都有。
今天这样抄袭,明天那样抄袭,销售员这样抄袭,老板这样抄袭,结果是大家一起抄袭,抄来抄去,一塌糊涂。
可以说,很多品牌没有竞争力,销售力平平,持续不了,就是“词语体系”混乱,没有创造与产品匹配的“词语体系”,也没有及时更新、持续丰富自己的“词语体系”。
这个问题之前是无所谓,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信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手机一搜索就都出来了;另一个是,从前搞定几个人,维系几个大客户,就不愁业绩了,现在需要搞定很多人,并且是要光明正大的搞定很多人,许多小动作都不能用了,这是互联网催生的时代变化。
还有一点很重要,对于单次消费金额小的商品,也要密切注意建立“词语体系”。很显然,经济低迷期,竞争加剧了,消费者买东西越来越谨慎,品牌营销更需要精细化的“词语体系”,以及精细化的“词语管理”。
当然,无论怎样,品牌的大前提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特色,系统建立自己的“词语体系”。若是这个“词语体系”有足够的战斗力,那就可以称之为“战词系统”。
“战词体系”成功建立了,也就顺势有了品牌自己的“话语体系”,说话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
久而久之,大家说话也好,做各种形式的宣传也好,都有了非常明确的标准,品牌沟通的成本越来越低,销售自然就会越来越顺畅,品牌力越来越强,这是品牌生存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根基。
重申一下,这是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只可惜很多企业并没有去做。
当然,这个“词语体系”,不需要做得100%精准,也没有办法做到100%精准,必须不断地变化,因为品牌营销是一门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尽力多用“脑子”,不断地微调,再加上合适的“票子”,才能结出品牌这个“果子”!
所以,这套“战词体系”都必须结合企业的各个层面,在实践中用好,不断地调整,用出好结果,才算是有用的,否则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不光是企业,个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词语体系”。
对于个人来说,词语是来自内心的,要做个有心人,只要内心改变了,对外在事物的感觉改变了,用词也会跟着改变。
例如,当你在孩子面前发怒的时候,你要想想你发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你发怒的!
这个与面对顾客的道理是一样的。看到背后的原因,真正想通了,感觉改变了,你的怒气就会减少大变。换个位置也是一样的,即,你让顾客明白一些原因之后,顾客也会反过来理解你的。(作者:谢付亮,品牌实战权威导师,远卓品牌策划公司首席顾问。,资料来源:点茶成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