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茶友分享:零散存茶
下一主题:关于小青柑 你不得不
关于烘青的认识,在茶界有较为统一的认知,邹家驹先生十几年前的文章《烘掉的甘醇》中,已意识到了烘青并不适宜于长期存放。
关于前发酵,则缺乏统一认识,相当多的人并不清楚前发酵的后果,甚至也不乏大力提倡者。
有一个形容叫“入口即甜”,用来形容这样的茶很恰当,不单是甜,香也香得很直接,也难怪很多消费者会选择这样的品质。
但是对茶的品质有追求的人,最终会寻求更内敛的表达,就不能“入口即甜”“芳香扑鼻”,而需要缓慢回甘,香气悠远。这种表达方式说得不谨慎一点,就叫做“高级”。用这种角度来品鉴茶叶,就叫做普洱茶审美。
需要注意,一款茶的品饮价值并不因不适宜于后期存放而降低。
品饮价值只决定于茶质本身,它所具备的有效物质总量是固定的,通过不同的加工,我们选择其品饮价值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许含蓄,或许直接,或许力求当下,或许寄望未来。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手把手教你建立一个有效的品鉴体系》,其目的在于讲明我品鉴体系的构建方向即品鉴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茶叶当中的水浸出物分为两类,一类叫做有效物质,或者叫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水解单宁;另一类物质叫做填充物质,或者叫对照物质,比如茶多酚,咖啡碱等苦涩味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