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缺失是明天的蓝海。
像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第一代的“互联网+”企业虽然创新了终端销售新模式,成为互联网时代首批出现的零售综合性大平台,填补了国家经济的空白,为经济的演变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在看来,他们也有明显的软肋。
第一个软肋:因为仅仅是平台,不参与商品的进货渠道的管控,所以对于货品的质量很难督查,能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一旦发现立即予以处罚,这种依赖堵与罚的办法显得无力。电商平台如何参与到供应链的质量管控,是一个空白领域,对于电商模式创新是一个机会,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则能创造新模式。
第二个软肋:电商的客户服务仅仅依靠网上沟通交流,不但不充分,而且还存在诸多隐患。也就是说虚拟的网上交易与真实的买卖关系衔接缺乏有力的交点。如何更好地使线上线下相融合,这方面,肯定会有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模式。
第三个软肋:电商消费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对于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地区,因为诸多原因使电商平台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广大农村、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地区的电商化过程中有很多商机。
第四个软肋:现在比较成熟的商品交易平台仅仅是零售平台,其实完全可以建设其他交易类型的平台,如B2B模式的交易平台,形成类似于线下大型批发市场这样的线上交易平台,这是一片极大的蓝海。
第五个软肋:现在比较成熟的是零售市场网络化,而行业网络化、农村网络化、区域性网络、产业网络化都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另外,“互联网+出口外销”行动如何有效落地,挑战很大但机遇更多。
产业互联是“互联网+”的关键,通过研发、生产、交易、流通、融资等各环节的网络渗透,提升效率以降低成本,开源节流,理顺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关键要看互联网之后的平台建设,茶交所平台的脱颖而出是茶产业互联网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茶交所从成立至今,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采取“互联网+茶业+金融+智慧物流”的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为茶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构建“茶产业互联网生态圈”,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模式变革,为中国广大茶农、茶企、茶商、茶馆(行)、投资者、消费者打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投融资及茶叶类商品贸易平台。目前茶交所主要打造三大业务板块。
一是“茶市”板块。茶市板块是茶交所重点打造的B2B智慧贸易平台。
1.智慧贸易。1万元做全国主流茶企经销商。买方可交割部分产品进行试销、可转让余下订单、可置换同一茶企或不同茶企的其他商品,极大降低了贸易成本和贸易风险。
2.茶商在线。全国茶商的线上贸易平台。通过整合各地批发市场资源,实行统一仓储与溯源,确保产品安全放心;代理品种、库存信息的共享与置换,更好满足消费者不同季节茶产品需求;及时快捷处理批量定单并实现交割以加快经营周转率,线下体验线上成交,生意更轻松。
3.出口茶专区。出口茶原料与成品,订单信息发布与买卖双方配对服务。原料方或生产方挂牌产能、品种、质量等订单信息,采购方按需求进行摘牌采购,帮助茶产业、茶企共享与匹配产销贸易信息,有效节约国际贸易市场拓展成本。
4.产能预售。根据茶叶商品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商品订货模式,帮助茶企以销定产、提前锁定价格,帮助茶商提前锁定时效性较强的茶叶产品和成本。
5.现货挂牌。针对具有稀缺性、相对畅销、有长期存储价值的茶叶产品,符合条件的挂牌企业通过茶交所交易系统公开挂牌批量销售。
6.收藏家专区。通过集中各家主流茶企的拳头产品,帮助茶企打造出品牌产品,树立价格标杆,为系列产品提供风向标,从而吸引更多产品客户参与,推动中国茶产业品牌化发展。
7.竞价拍卖。对具有典藏投资价值、较为稀缺的茶叶类商品,采用竞买或者竞卖方式进行交易,增强茶叶类商品收藏品的流动性,方便收藏品流通变现。
二是故里云板块。茶交所在全国20个茶叶主产区联合当地知名茶企,着力打造融生态、生意、生活于一体的现代生态私家茶园及茶源小镇。以消费者和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将产业资源与生态休闲有机融合,为高端客户打造一个C2B的个性化定制与商务服务平台。
三是智慧茶城板块。智慧茶城是茶交所旗下茶叶类商品的B2C平台,是定位于“垂直电商+O2O体验+溯源保障机制+免费模式+产品标准化+沟通机制”的4.0版专业电商平台。
茶交所的近期目标,推动茶产业尽快实现:
生产智能化:挣脱低效枷锁。互联网+渠道,渠道网络化;
信息在线化:冲破地域障碍。O2O立体方案,创新商业模式推广;
信息可追溯:根治食品安全顽疾;
加快休闲茶业发展:横向拓展扩大市场空间;
互联网+茶业+金融:推动普惠金融;
垂直整合产业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朋友们!携手合作,共赢未来。我们拥有共同的愿景,相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振兴中华茶产业我们责无旁贷。道相同,可共谋。让我们携手前行,将我们与未来美好的憧憬连接在一起,共创共赢之路,为打造中国茶产业万亿级航空母舰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资料来源:茶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