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普洱要发展 这个坑必须跨过去
发布时间 2017-08-16 浏览 8375 次
再说是哪里的肉桂。

  树龄好说,这个现在很多人都会关注。虽然对树龄的估计大多缺乏依据,但大体分个大小总是可以的,这里不详谈。

  如果树种相同,树龄也差不多,具体位置不同仍然差异很大,在有的地区(比如高海拔高纬度相对寒冷地区)是日照足的更好,有的地方则是遮阴的更好,这就是陆羽说的“阳崖阴林”道理。

 

  茶山的概念太大了,一个布朗山就和武夷山的面积差不多,无量山纵跨十余县,这种山头信息量太少。即便是范围缩小到寨子,也还是有差异。不同朝向口感不同,山脊和山谷内的口感也不同,而且周边植被也会影响。农田,核桃树,水冬瓜,云南松,红木树,原始森林,这些环境也会对口感造成影响。有的中性,有的减分,有的可以增加独特味道。

  这些其实从根本上动摇了以茶山来命名茶品的科学性。换句话说,仅仅告诉你什么茶山,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不完备的,可能还是误导的。

  再说,你不了解的茶山,或者不知名的茶山,品质真的就差吗?也未必。我说过三句话:“名山一定有好茶,好茶未必在名山,名山茶未必好。”这三句看懂了,对山头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茶山可以作为茶品的重要信息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信息。


  为什么用茶山命名

  那你一定要问:古树茶为什么一定要用茶山来命名呢?

  茶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以品质定价的,但是品质不是很好衡量。我们来看所谓国家的评茶标准,只能大致的对外观和口感画个及格线,而且可能还是错的。对于普洱茶丰富的内涵,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说清楚。这个涉及到品鉴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积累。所以古树茶的好坏,不是完全无法评判,而是不太容易形成大众快速了解并公认的评判。

  但名山不同,山头就在哪里,看得见,摸得着,跑不了,这个大家就容易聚焦了,依山头定价逐渐成为了习惯。

  这个在古树普洱发展的早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大家对山场的了解,也带动了古树茶市场。但是慢慢的,弊端就出来了,阻碍了大家对古树茶进一步的了解。

  不仅如此,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软肋

  我们从头来看,当初推动名山古树的是茶商,这些茶商当然不是活雷锋,他们原来的打算是,先布局茶山,建立初制所,和茶农签订协议,把握原料来源。然后进行宣传,打造名山概念,茶品价格上涨,从中获得大量利润。

  问题在于,这些古树大部分分散在茶农手里,不说你很难穷尽整个茶山的茶农,即便签了协议,这些茶农不认账你一点办法没有。

  所谓买树,就跟买地一样,在我国是不合法的。这地上的东西说白了是国家的,但是国家可以给你们村集体来用,但是买卖并不受保护。租呢?除非你把茶农请走,自己统一管理,否则还是一样。长租的情况在少数集中连片的古茶园中有,但是在整个古茶山中占的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的茶山还是东边几棵,西边几棵,没法控制。

  茶农是签了协议,但是你如果不能统一管理,他还是谁价高卖给谁。你跟他说,他不理你,逼急了,他拿小树交差,你要是不能全程管理,只能认怂。

  建了初制所也没用,普洱茶毛茶加工,手艺有高低,但是没有什么准入门槛,支口锅就能炒,太阳地下就能晒,茶农不会大不了学呗,做不好大不了练呗。

  搞了半天,茶商还真成了活雷锋。眼见着老班章村民一个个红光满面,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那些布局的茶商苦苦支撑,却挡不住品质的下滑。

  这件事儿有点意思,通常在资源方面,老百姓都是弱势,资本是强势,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被赶走,然后资本和权力赚得盆满钵满。在古树茶领域居然逆转,或者说算打个平手吧,这个说实话,不容易。

  我虽然算半个茶商,但是在这件事儿上,我持中立态度。茶农虽然欠点契约精神,不过资源信息根本就不对等啊。换个角度,人家发财那也是祖上给留的福荫,没有啥不平衡的。要是抢过去,发个500元红包加个锦旗才叫不合理呢。

  这是商业模式的内在矛盾,简单的总结一下:茶农掌握资源但缺少能力宣传推广。茶商具备一定推广能力,但是并不掌握资源。所以在茶商和茶农的博弈当中,茶农站了上风,茶商是把茶山推广出去了,但是同时也抬高了原料价格,对于自己来说,说不上是好处大还是麻烦大。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掌握资源者胜。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京城某地本来是人流不多,房租便宜的地块,因为一伙人开店也好,搞什么也好,经营宣传有方,把这个地方搞红火了,这伙人是不是赢家呢?对不起,房东可以提高房租,你只是给房东打工的,不乐意的话,可以走人,还有别人来租。

  这个场景在大都市不断上演,你身边就有很多例子。里面的竞争很激烈,只有经营能力超群的商家才能存活下来,而房东则无需费力就坐享其成。茶商的尴尬位置与此是一样的。

  那茶商为啥还要搞这个高价买茶的炒作呢?抬高成本,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当然,这也有其他考虑。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带动其他产品?还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班章是真班章?不好猜测,不过这种手法前些年还说得过去,现在看有点不合时宜了,所以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出来,尤其是那些真想收名山原料的人,你抬高价格当然反对。


  我们不局限于这个事件,我们要更深入的探讨整个商业模式。我们必须要问:

  不用山头用什么?

  实际上,需要细致品饮的东西,大多和产地密不可分。叫风土也好,什么也好,代表了土壤,气候,环境的综合作用。比如葡萄酒,比如咖啡,这个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产地不应该成为唯一的,决定性的信息。

  在这些市场上,如果我们要理解一款产品,需要更加全面的信息,主要来说三大块:品种、产地、工艺,而把这些整合起来的是品牌。

  一个成熟的市场上,大家对产品形成认知的对象应该是品牌,或者品牌下的具体产品,而不可能仅仅是产地。

  产地帮我们理解这款茶的某些背景与特质,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哪个产地也有好的,也有泛泛的。同样的,品种也不绝对,各种葡萄品种都有不同品质的葡萄酒产品。工艺也如此,在一定标准之上,并没有单纯的好坏,关键是要适合这款产品。

  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品牌,只要这个品牌的产品有品质的连贯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不需要特别专业,他只需要信任品牌,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深入了解。

  记住这句话:品牌大于产地,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古树普洱是不是特殊呢?前面也讲了,由于古树树种的丰富性远远大于咖啡和葡萄酒,对环境的敏感性也更强,应该说更加适用于这个规律。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完全体现,那只是市场发展初级阶段的原因。

  已经在改变

  这个发展方向,但凡脑子清楚的茶商茶企,已经明白过来。我和一些做古树的茶企朋友交流,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大多经历过这个坑,现在都开始跨过去,开始用自己的品牌,产品用自己起的名字。不管这名字是高雅也好,粗俗也罢,各有各的市场,反正这一步,必须要走。

  这样不仅对茶商来说,打破了发展的瓶颈,对原材料市场的稳定,整个行业的均衡发展,茶山的长期保护都有很大的好处。说实话,一公斤几十万,那树不累吗?就算多采一斤鲜叶多一万,要不打催芽素、叶面肥,不需要定力吗?利益太集中,人心就复杂,市场就会变形。

  所谓山头茶,大众能记得住的茶山就那么几个,在我们的数据库里,叫得上名字的古树村寨何啻上千!那么多同样品质优异的茶山,因为没有炒作,一直被冷落,管理跟不上,制约了发展。如果大家关注的是品牌,品牌关注的是品质,这就好办了,这些品牌就会自己筛选原料来源,只要好就行了,何必老是在古六大、新八大、勐库东西半山里面转。以质说话,那整个行业的发展就有了更好的基础。

  对茶商来说,不再受产地制约,能够更加专注于品质;对原料市场来说,促进了各地区均衡发展,避免名山资源过度集中的种种问题;对消费者来说,也能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茶品,何乐而不为!

  有人说,小茶商怎么办,品牌没有影响力啊。其实这和品牌的影响力没关系,关键是你对茶的品质有没有信心,如果有,把它的特点总结出来,传神的表达出来,一定比单纯的用茶山的名字效果更好,也更长久。

  我们开始阶段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不大,但是坚持这条路,认可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茶友都对品种耳熟能详,每个品种都有一定的粉丝,也在印证着品质优先的理念。

  只谈山头的时代就要过去了,如果卖茶的除了山头,啥也没得说,那要么是不太清晰,对古树理解有限;要么是别有用心,只想借名牟利。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很难长久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